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囊炎     
主治:毛囊炎。面部或全身毛囊红肿痒疼者用之。处方:蒲公英30克、连翘30克、黄芩3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生地25克、栀子15克、天花粉20克、白芷20克、红花15克、川芎15克、苦参15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紫花地丁10克、皂角刺10克. 用法:水煎,一日一剂,分二次服.热盛加石膏20克.  相似文献   

2.
治验四则     
一、顽固性眉棱骨痛,头痛证李××、本厂职工、女、年近四旬。于一九八六年十月七日起就诊。患者三年来眉棱骨痛,头痛。痛时恶心欲呕,冷汗淋漓。症见口苦咽干,大便粘稠,牙龈疼痛,鼻内有小疖子,肢节疼痛。诊右脉弦长,左脉寸小滑关细。舌苔白腻质淡红夹青。证属:气机不畅,阳明经风热。法当调理气机,祛阳明经风热。处方:温胆汤加味以治。法夏10克、竹茹1团、枳实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苏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佛手10克、吴芋3克、荷顶3个、甘草6克、加减:口干咽痛加花粉10克、寸冬10克、枇杷叶10克、减吴芋;肢痛加威灵仙10克;腹胀加大腹皮10克;牙龈痛加升麻减吴芋。共诊六次,服药计十二剂。棱眉痛,头痛证  相似文献   

3.
<正> 1 病案举例 1.1肝火上炎任某,女,40岁。患眩晕病5年,近来日趋加重,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如潮,右侧耳聋,呈阵发性发作,每次15~30天始能缓解。1986年6月30日初诊,见患者面色潮红,目赤,口苦,胁胀,恶心呕吐,烦躁不宁,便干溺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肝火上炎”。治以“滋肾平肝”之剂。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干生地、丹皮,山萸肉、黄芩、知母、黄柏、玄参、尤胆草、山栀各10克,茯神、山药各15克,炙龟板30克。服15剂,诸症基本消失(惟有重听未见效),改用知柏地黄  相似文献   

4.
笔者自拟“三叉镇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多年来验证,获得满意疗效。方药防风10克细辛6克地龙10克川芎12克白芷12克当归15克天麻9克元胡12克全蝎9克蜈蚣9克僵蚕12克甘草10克。加减若后脑痛加羌活,两侧痛加白芍,巅顶痛加藁  相似文献   

5.
牙痛:其症状以牙痛为主,有牙龈红肿生痈,紫黑臭烂,牙齿缝中出血。牙齿腐烂剥脱,有破损,甚则齿动龈脱。有痛连头项者。有恶寒恶热等。不论哪种疼痛,病因皆因热、因风、因阻滞而成病。其治疗应以,清热泻火熄风通络为主,药用自拟方:牙痛万应汤,荆芥5g,薄荷5g,细辛2g,白芷10g,石膏30g,生地20g,丹皮10g,黄芩15g,当归10g,防风8g,青皮10g,玄参15g,公英30g,大黄10g,枳实8g,甘草8g。另外如齿龈脓肿溃烂者。加败酱草30g。此方能即清热泻火,又能熄风通络,达到治疗各类牙痛之效。本人用此方治疗各类牙痛50类。1例无效。其余49例皆效。初起病者症状轻一剂愈。牙龈溃烂者六剂亦愈,现举两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行头痛     
病症经将来头先痛,或偏于左右部痛,或眩晕微痛。病因气血素虚,肝风上扰,或肾脏虚弱。诊治脉弦细者,逍遥散加川芎芥穗,脉尺部沉弱者,十味固肾汤。处方十味固肾汤:熟地9克、巴戟9克、苁蓉6克、川芎4.5克、细辛2.1克、茯  相似文献   

7.
例一冯某某,女,35岁,农民。初诊:一九七五年七月五日。昨起右侧头痛骤作,痛如锥刺,痛处筋脉搏动,且右眼充血,胀痛欲脱,兼见头晕口苦,寒热往来,恶心呕吐,不欲饮食。追询病史,曾于一九七○年患左侧头部剧痛,渐致左眼失明。诊其脉弦数,舌红苔黄。脉症合参,乃风热上扰,少阳经输不利之偏头痛。法当祛风清热,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30克,黄芩30克,法夏15克,党参15克,川芎30克,大青30克,甘草5克,二剂。  相似文献   

8.
我科于1981年9月至1982年11月,在门诊用中草药治疗急性根尖周炎110例,治愈率达90%以上.药物组成和用法青黛5克荆芥5克防风5克生石膏10克生地4克丹皮4克青皮4克甘草3克,以上为主药。再根据牙齿痛的部位进行加减:上前牙加白芷、麦冬、川芎各4克;下前牙加白芷、白芍、黄柏各4克;上磨牙加胆草、羌  相似文献   

9.
清胃散加减治疗牙痛4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痛是口腔疾患中常见症状之一,属中医学"牙槽风"、"牙宣"范围.临床常分为风火、实火、虚火三型,其中以实火牙痛最为多见,表现为牙痛剧烈,牙龈红肿,甚则溃烂,出血,口臭,口渴,苔黄脉滑等.证属胃肠热盛,循经上炎,治当清泻阳明之热,笔者在治疗时常佐以清肝泻火之法,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薛××,女,23岁,工人,产后患双下肢萎困乏力,满月后足跟疼痛,任地艰难,至今四月有余。症见神疲乏力,目眩耳鸣,唇色淡白,乳少,虚烦不眠,舌淡,脉细弱。Hb90g/L,RBC3.2×10~(12)/L,x 线拍片:双足跟骨均未见异常。此证属产后血虚,筋骨失养,法当养血濡筋。方拟当归补血汤加味。当归10克熟地12克阿胶(烊化)9克黄芪30克山芋肉15克白芍9克川芎9克怀牛夕10克女贞子9克枣仁10克水煎服日进一剂。并嘱其加强营养,多食血肉有情之品,九剂后诸症悉减,十五剂足跟痛消失,乳汁增多,夜寐酣畅,面色有华,脉渐充实有力。足跟痛临证或以风湿痹着论治,或以瘀血论治。余诊本例,盖不泥成法,而以血虚论治,考虑妇人产后,阴血多亏,新血未生,又以乳哺子,至阴血更虚,血虚则百脉失养,肝肾不充,无以濡养筋骨,失于通达滑利而作痛,加之症见面色无华等血虚之象。故拟当归补血汤治之。方  相似文献   

11.
一、凉血解毒法 凉血解毒适用于毒热内盛或外邪明显化热所致之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触痛明显。无热或身热不扬,脉细弦数,舌红苔薄。用《证治准绳》犀角散加减。处方: 犀角5克(水牛角30~60克)生地20~30克 鸡血藤20~30克 油松节10~15克 忍冬藤12~30克 虎杖12~20克 寻骨风10~20克 白花蛇舌草10~20克 海桐皮10~15克  相似文献   

12.
中风验案     
王××,女,76岁,1985年6月27日初诊。五日前自感周身困倦乏力,神疲欲寐,少语懒言。次日晨起时遂觉右半身活动不利,舌强语蹇,继之右半身偏废不用。诊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靡目滞。血压:190/90mmHg,脉弦偶现结代,舌红,苔薄白。证属气虚血瘀,瘀血阻络之中风。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党参30克全当归15克丹参20克桂枝12克薤白2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夏枯草20克石决明15克甘草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服上方六剂,患肢已能转动。守方服上药20剂,诸症均消,患肢已基本恢复正常功能。随访至今,尚能操劳部分家务。  相似文献   

13.
温经止痛散     
组成:川乌80克 草乌80克 麻黄60克细辛40克 羌活70克 白芷70克 肉桂40克干姜60克 主治:经久缠绵难愈之寒湿痹痛,顽固性头痛,脘腹冷痛,骨质增生,全身关节拘挛疼痛、腰痛、胸胁痛、痛经、疝痛、扭伤、阴疽、瘫痪、痿证等一切寒邪所致之痛症,均有良效。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少阳篇 ,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原为治邪犯少阳而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证的半表半里证而设。作者用原方加石膏治疗牙痛、痄腮等病 ,疗效颇为满意。现各举一验案 ,供同道参考。不妥之处 ,敬请不吝赐教。1 病例介绍1 1 牙痛 :患者 ,男 ,39岁 ,本公司职工。 1998年 6月 5日就诊。患者于 15天前因右下智齿阻生而致患侧牙龈红肿疼痛 ,并连及颊腮部 ,前往牙科诊治。经牙医施行手术治疗后 (但未拔除阻生之智齿 ) ,曾先后给予青霉素、红霉…  相似文献   

15.
红汗     
张某,女,45岁。患者近3年来,每至夏季,两腋下及胸背部出红汗,尤以腋下明显,衣服被染成红色,以至不能穿浅色衬衣,十分苦恼。伴形体消瘦,月经提前,量多,经期延长,舌质淡红、舌苔黄,脉弦细。证属红汗,阴虚内热,卫外不固。当滋阴清热,固表止汗。取当归六黄汤加味:当归15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黄芪30克龙骨20克茜草15克,6剂,水煎服。  相似文献   

16.
病例一:女姓,40岁,患“慢性副鼻窦炎”14年,其原因是患重感冒后未及时治愈所致。患者于1992年9月13日就诊。自述常年头晕头痛,时时溢出大量浊涕、有臭味、嗅觉失灵,纳谷不香,厌油腻、劳作乏力。检查:舌尖部稍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辩证:湿热久蕴上焦,热郁脉络,湿阻鼻窍。治用清热除湿、通窍活络为法。处方:金沸草15克、辛荑花15克、黄15克、连翘15克、银花12克、芦根30克、川芎9克、细辛6克、白芷9克、苍术9克、白术9克、水煎服、日1帖、连服10剂,9月24日复诊,头痛头晕减轻、浊涕减少、患者自觉神清气爽。守上方10剂,头痛消失、浊涕更少,体劳不觉疲倦。三诊:鼻腔通畅,能辩香臭,按原方再服5剂,随访3年,尚未复发。  相似文献   

17.
鹅掌风为外科常见皮肤病。以掌部出现小水泡,叠起白皮,皮肤粗糙枯厚为特征,甚或龟裂疼痛。中医认为由血燥风毒凝滞而成。笔者自拟清鹅汤治愈多例,疗效甚好。 方药:生地20克、熟地20克、玉竹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白芷15克、秦艽15克、黄苓10克、知母10克、桑皮10克。3~5剂。  相似文献   

18.
三叉神经痛     
一方主治:三叉神经痛。面部肌肉抽搐,眼泪鼻涕直流,自己不能控制,甚至口涎(?)流不止等者用之. 处方:生地12克、玄参12克、知母10克、赤芍10克、石膏(先煎)30克、白芷6克、川芎5克、鲜金钗(先煎)18克. 用法:水煎,一日一剂,分三次口服.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常见到一些慢性头痛患者,时发时止,长期不愈。笔者采用清·赵学敏《串雅内编》治头痛原方加全虫治疗数例,效者居多。(不包括器质性病变头痛)。药方介绍川芎30克沙参30克蔓荆子6克细辛3克全虫10克。病案举例王××,男,16岁,学生。患头痛三年,时犯时好,屡治不效。疼痛部位主要为右侧及前额,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细涩,西医诊断为  相似文献   

20.
1 辨证施治1.1 肝气郁结证 平素性格内向,郁闷,忧愁或夫妻失和或寡后或大龄未婚等。症见急躁易怒,两胁胀痛,乳房结块,脉弦,舌有瘀点。治宜疏肝理气、通络散结止痛。药用柴胡疏肝汤加减。处方:香附15g,郁金15,青皮30g,柴胡20g,红花15g,王不留行20g,白芍15g,枳壳15g,川芎15g,当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