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内科常见的严重性疾病。因为其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故对脑梗死的荫治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实验研究也证实,如能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供,脑组织的损伤基本是可逆的。但如果半暗带区的缺血情况不能及时得到改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半暗带区中的死亡神经细胞将会逐渐增多、融合,最后会发展为完全的梗塞灶。由此可见,及时改善缺血半暗带区的血液供应,是缩小梗塞面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脑组织缺血后形成的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病灶中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并存,细胞凋亡主要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内,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供,挽救保护半暗带可逆的神经元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关键,治疗性血管新生为其提供了新思路。有关脑梗死后微血管形成的病理过程、机制及调控因素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就脑梗死后微血管的形成及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病灶是脑组织缺血后形成的,主要是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构成。在缺血半暗带中的局部脑组织存有大动脉残余的血流或(和)侧支循环,包括许多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血液供给,该区的脑组织功能是可逆的,神经细胞可存活并恢复功能;随着血液供给不足及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逐步扩大,缺血半暗带逐步缩小[1],这些为临床通过扩大血管新生和建立侧支循环、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常见的重症疾病,具有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实验研究结果已证实,如果能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脑组织的损伤是可逆的.但如果半暗带区的缺血情况不能及时得到改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半暗带区中的死亡神经细胞可逐渐增多、融合,导致完全的梗死灶.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卒中发生后直接遭受出血或缺血缺氧打击的就是神经细胞,超早期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目的是挽救缺血半暗带区部分残留的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和脑组织。至于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哪些神经细胞和脑组织可以被挽救?目前无法判断。但是可以肯定,那些抗缺氧和抗氧化能力最强的脑组织将首先被挽救。神经保护作用不仅能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而且能测动内源性抗缺血和抗氧化机制,从而保护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颅内外部分血管痉挛、狭窄、闭塞引起而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不足,使缺血部位的一部分脑组织坏死。而这种缺血部位由中心坏死区、缺血半暗带、正常组织与半暗带之间的血流低灌注区三部分组成。目前,临床上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挽救还没完全坏死的缺血半暗带和低灌注区,另一方面是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现就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依达拉奉与降纤酶联合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钟有安  马朝桂 《医学文选》2002,21(6):921-924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溶栓、降纤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方法。最理想的是在超早期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及时恢复大脑血液灌注 ,才能有效防止脑梗死和瘫痪的发生。因而 ,超早期予以迅速降纤溶栓复流被认为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基础。1 溶栓治疗的时机1 .1 缺血半暗带 近来 ,Hassmann提出广义缺血半暗带的定义是 :能量代谢保存而血供受抑制的区域。Hakim从临床干预治疗方面将缺血半暗带定义为“基本上可逆”的缺血脑组织[1] 。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虽然存在功能障碍 ,但形态学结构完整 ,处于可逆性损伤状态 ,血管再通可…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生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组织缺血后形成的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病灶中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并存,细胞凋亡主要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内。挽救保护半暗带可逆的神经元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关键,然而,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或方法(包括溶栓治疗)。研究表明,脑血管闭塞以后,缺血区血管增生,  相似文献   

9.
郭丰玉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11-113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临沂市肿瘤医院2009年2月~2013年4月诊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采用螺旋CT扫描机进行灌注成像分析,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峰值时间(rTTP)情况和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相关性.结果 ①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区rCBF、rCBV均低于缺血半暗带(t=18.59、12.18),而rMTT、rTTP均高于缺血半暗带(t=23.50、5.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8、0.602,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描述的是组织缺血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缺血性半暗带和脑梗死患者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和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又叫缺血性脑卒中,是指人脑部正常的血液循环在受到某些原因的影响后发生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脑组织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引起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此病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治疗脑梗死的关键是尽快改善患者脑部缺血的状况,恢复其脑部血流,抢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治疗过程中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氧供应,该区脑组织的神经细胞是可以存活并恢复功能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高压氧下可能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区的血氧供应,避免该区脑组织的损伤.本文对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高压氧综合疗法,同时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首次发病的4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及DWI扫描,并在治疗后复查MRI。对比分析患侧病灶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及表观扩散系数比率。结果与正常区比较缺血半暗带ADC值仅轻度下降,病灶中心区ADC值则明显下降。病灶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ADCR值随发病时间延长均有上升趋势。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ADCR值高于病灶中心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ADC及ADCR可以发现急性期脑梗死和预测缺血半暗带,为指导患者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波谱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超早期脑梗死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检查,力求量化缺血半暗带评定标准。方法对13例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脑磁共振成像(MR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技术,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代谢改变。结果①超早期脑梗死的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水平降低。②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MRS的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随机血糖升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第一次血糖随机分为正常组(Glu〈7.8mmol/L)和高血糖组(Glu≥7.8mmol/L),观察两组的溶栓效果、治疗前后MRI缺血半暗带区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近期预后。结果两组的溶栓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正常组MRI缺血半暗带区改善及NIHSS评分优于高血糖组;高血糖组在主要脑血管事件(再灌注损伤出血)方面高于正常组。结论随机血糖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再灌注较差,可增加脑血管事件概率,近期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CT脑灌注成像定量分析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治疗指导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研究。方法收集在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CT检查,对患者CT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梗死部位及大小情况,并对不同部位CT检查的值比较。结果缺血半暗带区、健侧区、梗死区三者之间CBF、CBV、MT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区、脑梗区血容量值低于缺血半暗带区(P0.05)。健侧区CBV水平明显高于缺血区和脑梗区(P0.05);健侧区MTT水平低于缺血半暗带区和脑梗死区,脑梗死区高于缺血半暗带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直观显示梗死部位病灶大小、位置及缺血半暗带,并能通过区分患者脑组织灌注健侧区、缺血半暗带区、脑梗死区,为临床早期溶栓治疗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七叶皂甙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组、七叶皂甙钠组。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但不闭塞大脑中动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显微图像分析检测再灌后不同时相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Bcl-2和 Caspase-3蛋白的动态表达。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内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七叶皂甙钠组脑缺血半暗带区Bcl-2蛋白表达上调,与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叶皂甙钠组脑缺血半暗带区Caspase-3蛋白的表达则明显受到抑制,与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见七叶皂甙钠组各时相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P<0.01),且凋亡高峰时下降明显。结论:七叶皂甙钠可能通过上调Bcl-2表达,下调Caspase-3的表达,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灌注加权成像(PWI)对急性脑缺血患者脑梗死灶周围有半暗带组织(IP)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对临床83例超急性期(<6h)脑梗死进行数据采集,其中11例因义齿、病人烦躁等产生较大的伪影,数据不可靠而未能成功。成功72例,动脉性脑梗死50例,其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6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14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9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同时梗死1例;基底节区梗死22例。结果:在动脉性脑梗死中病灶周围存在半暗带区,在基底节区梗死中没有半暗带区。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序列能显示动脉性脑梗死灶周围的低灌注区,即半暗带组织。  相似文献   

1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局灶性脑缺血中不同时相的表达,以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自体血栓性MCAO模型,在不同时点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同时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形成情况。结果 VEGF在局灶性脑缺血后6h表达增强。24h达高峰,在1周、2周恢复到对照水平。VEGF主要在缺血半暗带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在缺血后48h半暗带周边出现血管增生,1周后达高峰。结论 在局灶性脑缺血早期VEGF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均有表达,可促进缺血半暗带的血管增生,对改善缺血半暗带血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在发病数小时后即可显示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的区域功能性MRI可以在发病数分钟内检测的缺血性改变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显示病变范围相同区域为不可逆损伤.DWI与PWI不一致区域为缺血性半暗带,如果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得不到挽救将发展为不可挽救的坏死,脑神经损害更严重.笔者从2006年~ 2013年5月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