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2月—2011年2月在我科治疗的98例因颈动脉硬化狭窄(狭窄>50%)而行CEA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有症状77例(786%),无症状21例(214%)。结果术后除2例(20%)死亡、3例(30%)发生一过性偏瘫和7例(71%)出现脑高灌注综合征外,其他患者疗效良好,未出现短暂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表现。术后随访1~10年,平均56年;随访76例,13例(17.1%)再狭窄>70%,9例(118%)再发TIA症状,4例(53%)出现脑梗死。结论对于临床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特别是有TIA发作史的患者,可以考虑行CEA;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应分期手术治疗;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龚浩  蒲锐  魏平波 《西南军医》2014,(4):440-443
卒中是当今全球成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超过一半。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约1/4缺血性脑卒中是因颈动脉狭窄所致。随着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颈动脉支架成形(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颈动脉狭窄所致卒中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是CEA和CAS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本文结合CEA和CAS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及相关临床指南,对二者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CAS的早中期效果和并发症与防治该病的“金标准”方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mectomy,CEA)相当。随着近年来神经介入技术设备不断完善,颈动脉支架质量的提高,颈动脉的血管内支架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与经验.方法 对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1例同期进行了椎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病例经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颈动脉狭窄.早期13例采用全麻插管,后期22例采用局部麻醉.颈总动脉阻断时间30~55min[平均(45±1023) min].结果 术后30d无死亡和卒中发生.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2例,均为短暂的轻度损伤.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ding,CA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致残率低、并发症少、安全等特点,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考虑其仍是一种侵袭性的介入性治疗,同样会有并发症,故严格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非常重要。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2月期间,我院共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20例21支颈动脉狭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007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CEA治疗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12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是主要致死及致残的疾病之一,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颅外颈动脉狭窄造成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便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2年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也高达26%以上;而60%以上的脑梗死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严重的脑梗死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手术治疗特别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目前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3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前后进行检查并对比分析,包括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血管内径、狭窄率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等,并与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后血管内径显著增宽,血流速度明显下降,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狭窄得到解除,超声与DSA对颈动脉狭窄的测值基本相符。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狭窄、闭塞的诊断率高,能够客观反映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特点、安全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采用CAS术治疗25例颈动脉狭窄>85%患者,术中针对病变狭窄特点应用远端脑保护装置,注重个体化手术细节和围术期处理方案,观察血运重建、脑保护装置内脱落栓子情况,控制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性脑 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脑保护装置均通过重度狭窄后成功释放,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后形态满意.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研究(NASCET)方法检测显示,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91.0±3.1)%降至术后(21.0±5.1)%,保护伞均顺利回收,其中6个伞中发现脱落组织碎片.围术期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梗死、高灌注综合征、死亡等严重事件.25例患者随访1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死亡发生.结论 CAS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时需注意术中个体化细节管理及围术期处理,选择合适的脑保护装置,以确保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部分重度狭窄患者的术后疗效更直观而迅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TCCD)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疗效进行评估,探讨多模态超声影像检查技术在CE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CEA治疗的患者36例,经颈动脉超声及TCCD检查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年颈动脉及颅脑血管相关参数:狭窄处颈动脉残余管径(D),颈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末期速度(PSV、EDV),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末期速度(MPSV、MEDV)及搏动指数(PI),采用SMI观察责任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结果 SMI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系数0.86,P <0.05);术侧颈动脉及MCA相关参数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侧颈动脉及MCA相关参数术后6个月、1年与1周比较及术后1年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MCA相关参数术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多模态超声影像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对CEA疗效进...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是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5%~90%。随着检查手段的发展,颈动脉病变是1/3脑缺血性疾病的原因。本组报告主要是用支架置入技术治疗颈动脉病变。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5例患者均为2000年3月~2007年12月入我科,并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年龄47~71(56±14)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9例因短暂性脑缺血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表现消失,部分患者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病人经Doppler超声或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或核磁血管成像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大于50%者,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作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支架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实验证实,其对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与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同.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依赖于规范的操作和术前对脑血流与脑功能的全面评估.随着保护技术的应用和防止再狭窄技术的成熟,介入治疗将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Hauth EA  Jansen C  Drescher R  关键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06-1006
目的:前瞻性研究颈动脉支架治疗术后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评价再狭窄的程度、内膜增生和支架扩张的状况。材料与方法:100例患者在颈动脉支架治疗术后平均5.9个月(2.9~11.4个月)行血管造影随访。测量再狭窄的程度、内膜增生和支架扩张的状况。结果:平均再狭窄的程度为16%(0~78%)。  相似文献   

15.
文献报道约25%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内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有关[1,2]。经皮腔内颈动脉血管成形与支架植入术(prcutaneoustransluminalcarotid angioplastyandstenting,PTCAS)可有效解除颅外颈动脉的狭窄。目前PTCAS甚至已逐渐取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3,4]。我科自2003年3月以来共开展PTCAS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3例,共植入支架112个。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系统随访,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0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83例,女20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63±9)岁。诊断为脑梗死8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1A)…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对患者创伤小、痛苦少,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代替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本文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相信随着许多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将在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经常遇到反复出现同侧脑梗死的患者,药物控制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颅内支架治疗脑血管狭窄技术的日益成熟,可明确狭窄部位、程度、形状,并成功实施内支架成形术,因而对脑梗死反复发作患者起到预防作用。本文报道我院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0例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卒中后不同时间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72例小卒中后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2周内手术,n=55)、B组(2~4周手术,n=107)、C组(4周以上手术,n=210).随访记录3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评价64层容积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内动脉(ICA)狭窄,及其在内膜切除术和支架置入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同时进行CTA和DSA检查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40例,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实验(NASCET)的方法,由2名不了解患者情况的放射科主任医生分别对80支颈内动脉进行CTA的曲面重建和DSA测量。以远心端颈内动脉作为参考,以DSA为金标准,以狭窄率50%及70%为界计算CTA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等。内膜切除术和支架置入术前、术后CTA测得的ICA狭窄处直径及横切面面积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以狭窄率超过70%为标准,37支血管中35支DSA和CTA检查结果一致(95%),CTA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95%可信限(CI)为85%-100%]、95%(95%CI为82%-100%)、95%(95%CI为82%-100%)、98%(95%CI为92%-100%)。CTA检测内膜切除术和支架置入术后ICA狭窄处直径及横切面面积较术前有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A是筛查ICA狭窄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可作为ICA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型术的适应证 ,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选择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5 0 %的患者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70 %的患者 ,使用自膨胀式支架。结果  4 0例患者 ,植入 4 8枚支架 ,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出现 ,即刻血管造影显示满意 ;术后随访颈部X线及超声波检查 ,支架形态好 ,位置无移位 ,血流通畅 ,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安全、有效。防止血栓脱落及再狭窄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