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目的 经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是显露腹侧颅底并处理相关病变非常适合的入路,探讨多模态电磁导航在辅助新鲜尸头EEA解剖中的作用。方法 探索新鲜尸头标本的多模态重建;验证电磁导航在EEA中深部结构测量的精确性;利用电磁导航定位鼻腔及鼻窦内特征性的解剖标记。结果 新鲜尸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T1序列可用于多模态重建,其他序列失败;电磁导航测量结果与毫米软尺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证实电磁导航适合用于新鲜尸头EEA深部测量。结论 CT及MRI的T1序列可用于对新鲜尸头EEA的深部多模态电磁导航测量;导航定位鼻腔及鼻窦内特征性的解剖标记,为后续颅腔内解剖测量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沿眶耳线(OML)制成横断层解剖标本。在卵圆孔和咽隐窝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横断层面可清晰显示卵圆孔、棘孔、耳蜗导水管、颈动脉管水平段、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颞下间隙内的结构,是显示咽隐窝与咽旁间隙位置关系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与内镜经鼻入路侧颅底手术相关的骨性解剖标志,掌握颅底腹侧面骨性解剖标志间的距离,以完善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技术.方法:利用成人干性颅骨标本51具,测量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相关的骨性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并比较各测量项目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结果:各测量指标左右两侧对比,卵圆孔后缘-岩骨前缘左侧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柱-破裂孔外侧缘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其它各项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圆孔后缘骨板变异很大,其中卵圆孔后方未闭合者2侧( 1.96%),与岩骨融合者1侧(0.98%);颈内动脉管腹侧为骨质缺损的大裂开者1例2侧(1.96%),颈内动脉管腹侧前下壁骨质薄、有裂隙者1侧(0.98%).结论:颅底腹侧骨性标志的解剖观测为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提供形态及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40例,分别作矢、冠状断层解剖。在经颈动脉管垂直段、卵圆孔矢状层面上和经卵圆孔、茎突根部冠状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可清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垂直段、颈静脉窝、颞下颌关节、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内的结构,颈动脉管外口、卵圆孔和茎突根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分别为(16.60±2.34)、(22.70±1.64)、(21.14±2.05)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是分别显示内耳道内结构和颞下间隙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侧颅底区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中国人体侧颅底区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为该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数字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我室建立的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采用体绘制及面绘制重建方法,分别在P4微机和SGI工作站上对侧颅底区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侧颅底区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能够清晰显示侧颅底各重要结构。本研究着重显示了侧颅底神经血管区、颞骨内结构、颈内动脉及其毗邻结构与侧颅底骨性组织的三维解剖关系。三维重建结构可以单独或联合显示,重建结构的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进行适时三维测量。结论我室建立的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较好地重建侧颅底区可视化解剖模型,反映该区域重要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该结果可应用于侧颅底外科手术辅助教学以及手术入路的辅助设计等。  相似文献   

6.
侧颅底三维断层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60例,分别作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在卵圆孔和咽隐窝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横、矢、冠状断层可清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颞下颌关节、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颞下间隙内的结构,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咽隐窝至茎突根部的距离分别为(9.56±1.37)mm、(4.05±0.85)mm、(31.48±2.45)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侧颅底横、矢、冠状断层是分别显示咽隐窝、内耳道内结构和听小骨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床突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床突间隙 (CS)及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分型 ,为经该区的直接显微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用 3 0例成人头颅标本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床突间隙及周围结构直接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床突间隙根据其对手术操作的影响和与颈内动脉 (ICA)的相互关系来看 ,侧位相可分为全ICA型 (68.3 3 % )、半ICA型 (2 6.67% )和无ICA型 (5 % )三型 ,冠状位相可分为ICA内侧型 (95 % )和ICA外侧型 (5 % ) ,其中大多数情况是全ICA型和ICA内侧型 ,而ICA外侧型的CS空间较小 ,影响手术操作。结论 :CS分型具体量化了CS的空间大小 ,为途经CS的手术入路提供了显微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侧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莉  郑鸣 《解剖与临床》2006,11(5):360-362
颅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解剖区域,特别是侧颅底因为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相毗邻,因而在以前此区域许多病变都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治疗的,颅底外科曾经是一门由少数高度专业化的医疗中心才能胜任的极富危险性的专业学科。近几十年来,随着颅底显微解剖学、手术器械、影像学诊断技术、显微外科技术、脑神经监护技术、导航技术以及颅底修复重建技术的发展,颅底外科成为最具挑战力和最有活力的新兴学科之一。然而,选择何种手术径路能安全有效的实施手术,依然是现代颅底外科最为关注的课题。侧颅底手术径路变化较多,描述术语经常混淆,手术径路之间有大量的重叠交错。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侧颅底手术发展作一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个关于侧颅底手术径路合理应用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和志愿者10名,沿眶耳线(OML)制成横断层标本和CT连续扫描图像,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SD)进行侧颅底三维重建。在颈动脉管水平段和咽隐窝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关系,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横断层影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管水平段、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内的结构,在标本及影像上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咽隐窝至茎突的距离分别为(9.56±1.37)mm和(9.80±1.54)mm、(4.05±0.85)mm和(4.24±0.90)mm、(31.48±2.45)mm和(32.02±2.66)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等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SSD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侧颅底结构的立体形态、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并可进行距离的测量。结论侧颅底的横断层影像是显示咽旁间隙的最佳方式和SSD三维重建,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志愿者2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侧颅底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层厚5 mm的连续断层标本.在经颈动脉管水平段和咽隐窝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位置关系,测量侧颅底主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可清晰显示茎突、颈动脉管水平段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以及咽旁间隙内的结构,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中观察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和寻找血管、神经等的骨性标志.在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茎突至翼突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45.98±2.71)mm和(46.14±2.57) mm、(45.96±2.72)mm和(46.12±2.52)mm,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颅底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的解剖对照研究,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指导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各解剖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及立体结构框架,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数据及资料。方法10例(20侧)成人带颈头颅标本,按颅底后外侧区解剖层次进行解剖和观测,同时对相应区域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乳突、茎突、星点、横窦、乙状窦、寰椎横突外侧端在颅底后外侧入路中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椎动脉V2段寰枢椎间段、V3段及围绕椎动脉的静脉丛在该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本实验进一步确定了各重要骨性标志的定位及相关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结论该区域中以乳突为圆点、以星点为中心各解剖结构的测量、椎动脉重要区段的观测可有效而安全地保护重要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及神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导航联合内镜辅助远外侧入路的可行性及对颅颈交界区腹侧解剖学特点的观察。 方法 对6例(12侧)尸头标本模拟远外侧入路,分别用显微镜、0度和30度内镜观察,随后磨除后内侧1/3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再次用显微镜观察(其中内镜下观察和磨除颅底骨性结构均在导航引导下完成),比较这四种方式对颅颈交界区腹侧显露的差异。 结果 导航联合内镜能够通过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组成的上、中、下3个间隙近距离观察颅底结构,还能观察被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遮挡的神经血管,与远外侧经髁入路显露范围相似。 结论 在内镜和神经导航辅助下,远外侧入路能够良好的观察颅颈交界区腹侧的神经血管结构,避免磨除颈静脉结节和枕髁,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3.
颞下经下颌入路相关骨性结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与颞下经下颌入路相关的骨性结构解剖,为扩大手术暴露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用成人尸头10例(20侧),经模拟手术后去除软组织,显露相关骨性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颧弓是暴露中颅底和颞下窝的关键,颧弓长度和下颌关节窝宽度分别为32.9±2.6mm和15.5±1.3mm;下颌孔位于下颌升支内侧面中央略偏后上方,下颌升支的斜行截骨安全且可以获得最佳的纵向暴露;颞下窝,翼腭窝和咽旁间隙骨性结构复杂,腔隙众多且互为交通;茎突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其根部至颈静脉孔后缘仅2.95±0.25mm。结论颞下经下颌入路暴露充分,掌握相关骨性解剖对手术治疗侧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鞍区的显徽解剖研究,进一步掌握和熟悉鞍区内重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对鞍区手术常用的3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 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间隙I为视交叉间隙,垂体柄的形状呈上粗下细的近似圆锥形,与活体差异较大,翼点入路中通过间隙Ⅱ更能清楚地看见垂体柄;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ICA)和大脑前动脉(ACA)问隙,ICA床突上段分为眼段、交通段和脉络膜段;间隙Ⅲ为ICA、小脑幕游离缘间隙.AchA是视束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结论 在鞍区显微手术中,间隙I、Ⅱ是最常用的间隙,间隙Ⅲ、Ⅳ主要配合间隙I、Ⅱ完成手术.间隙Ⅲ内进行手术操作时,动眼神经的识别和保护比较重要.垂体上动脉分支对视神经血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熟悉这3个间隙的显徽解剖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基础。方法:(1)成人干颅骨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额隐窝及毗邻骨性解剖结构;(2)成人湿性尸头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引流部位,以量角器、直尺等测量工具测量相关解剖数据;(3)另选成人湿性尸头标本5例(10侧),模拟经鼻内镜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鼻内镜下观察额隐窝及毗邻结构解剖特征。结果:(1)额隐窝作为额窦引流通道,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2)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手术可充分暴露额隐窝范围,鼻丘、钩突和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具体的手术方式;(3)筛前动脉距鼻小柱与鼻翼交点(58.0±2.9)mm,与鼻底夹角(51.0±3.9)°,是辨认额窦口及前颅底的重要标志。结论:鼻丘、钩突及筛前动脉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准确辨认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彻底性及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眼动脉起点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眼动脉起点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25例(50侧)成人尸头标本,对眼动脉起点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测量。结果84%的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其中81%起源于ICA上壁内侧三分之一。眼动脉起点均位于前床突尖前下方,起源于ICA床突上段的眼动脉中,41%起源于镰状韧带边缘的前下方,59%起源于镰状韧带边缘的后下方。结论经对侧入路能更好的暴露眼动脉起点,对侧入路适用于较小的向内侧突出而未破裂的眼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虚拟现实建模基础上探讨Kawase入路显微解剖特征。 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影像数据用于构建颅底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以开颅和磨除岩骨的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圆柱模拟Kawase入路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方向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 结果 Kawase入路路径1包含岩上窦,路径终点为三叉神经出脑干处的脑桥,包含部分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路径2包含岩上窦、岩下窦和基底窦,之后于脑桥腹侧依次经过同侧三叉神经、同侧展神经、基底动脉、对侧展神经和对侧三叉神经,路径2终点为路径圆柱轴线与对侧三叉神经根的交点。路径2中所测手术路径、路径中骨性结构、脑干、动脉结构、静脉结构、岩浅大神经和同侧三叉神经体积均大于路径1中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操作方向1和2路径中包含颞叶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Kawase三角形成一个手术窗口,改变经过窗口的路径方向时,路径操作范围随之改变。经过颞骨颧突根部上缘的路径更有助于显露脑干腹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鞍区的显微解剖研究,进一步掌握和熟悉鞍区内重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对鞍区手术常用的3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间隙Ⅰ为视交叉间隙,垂体柄的形状呈上粗下细的近似圆锥形,与活体差异较大,翼点入路中通过间隙Ⅱ更能清楚地看见垂体柄;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ICA)和大脑前动脉(ACA)间隙,ICA床突上段分为眼段、交通段和脉络膜段;间隙Ⅲ为ICA、小脑幕游离缘间隙.AchA是视束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结论在鞍区显微手术中,间隙Ⅰ、Ⅱ是最常用的间隙,间隙Ⅲ、Ⅳ主要配合间隙Ⅰ、Ⅱ完成手术.间隙Ⅲ内进行手术操作时,动眼神经的识别和保护比较重要.垂体上动脉分支对视神经血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熟悉这3个间隙的显微解剖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颞下经下颌入路显露侧颅底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颞下经下颌入路应用解剖,为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用成人尸头10例(20侧),摹拟手术入路,解剖观察、测量相关结构,探求入路涉及的骨、肌肉和神经血管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影响该入路暴露的主要结构包括面神经、腮腺、颧弓和下颌升支。颞下窝和翼腭窝血管神经丰富,茎突及其筋膜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和咽旁后间隙,后者容纳颈内静脉、颈内动脉和Ⅸ、Ⅹ、Ⅺ及Ⅻ对脑神经。结论颞下经下颌入路暴露充分,熟悉其应用解剖对手术治疗侧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侧颅底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底外科作为神经外科、耳鼻外科、口腔外科及肿瘤外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近 10年发展很快 ,其中侧颅底手术更是方兴未艾。但侧颅底区位置深在 ,解剖结构复杂 ,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及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侧颅底解剖产生了新的兴趣。本文就近年来侧颅底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1 侧颅底的境界及分区与颅中窝、颅后窝相对应的颅底外面结构错综复杂 ,无明显的自然标志 ,颅底下面的分区尚不统一[1~ 3 ] 。目前国内外较多采用Huijzer分区法[1] ,即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 ,向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