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含塞利尼索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国11个中心应用含塞利尼索方案治疗的53例RRMM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疗效、生存及不良反应。结果:53例RRMM患者接受以塞利尼索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的中位年龄为60(范围41~79)岁。患者应用塞利尼索的时间距离初次诊断的中位时间为30(范围1~156)个月,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4(范围1~11),既往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者22例(41.5%,22/53),既往行CAR-T细胞治疗者8例(15.1%,8/15),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双重耐药者34例(64.2%,34/53),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达雷妥尤单抗三重耐药者20例(37.7%,20/53)。起病时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17p-/t(14;16)/t(4;14)/1q21]者24例(66.7%,24/36),应用塞利尼索时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者20例(55.6%,20/36)。47例患者可评估疗效,总有效率为44.7%(21/47),其中完全缓解3例(6.4%),非常好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塞利尼索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采用塞利尼索治疗的10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分析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中位年龄61.5(47.0~73.0)岁;诊断中位时间19.5(8.0~72.0)个月;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4(3~8)线。所有患者均对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双重难治,其中四药和五药难治的患者分别为4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塞利尼索为基础方案治疗,其中Sd方案组3例,SRd方案组1例,SPd方案组6例,总缓解率为70%(7/10),其中完全缓解1例(10%),非常好的部分缓解1例(10%),部分缓解5例(50%),疾病稳定3例(30%)。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等,经对症治疗及调整用药剂量后可改善。结论:塞利尼索为基础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好,安全性可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尚无标准诱导治疗方案,急性早前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对标准的强化化疗反应差,复发风险高,预后差。拟探讨合适的诱导方案来提高其缓解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不同方案诱导化疗的21例初诊ETP-ALL患者的疗效及主要不良反应。初诊ETP-ALL根据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检测结果诊断。结果:21例患者中男14例,女7例;中位年龄27(16~57)岁;7例接受PCIOD方案[培门冬酶注射液:2500 IU/m2肌肉注射,第1、14天;环磷酰胺:800 mg·m-2·d-1,第1天;伊达比星:6~8 mg(总量10 mg),第1~3天;长春地辛:4 mg,第1天;地塞米松:20 mg/d,第1~7天]治疗。14例接受VTLP样方案(吡柔比星:40 mg/m2分3 d或柔红霉素30~45 mg·m-2·d-1,第8、15、22、29天;长春地辛:3 mg/m2  相似文献   

4.
浆母细胞淋巴瘤(PB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预后不容乐观,总生存期较短,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塞利尼索是全球首款选择性核输出蛋白抑制剂,它选择性地结合核输出蛋白1,促使癌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塞利尼索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本文结合具体的病例,探讨塞利尼索改善PBL治疗现状的可能。2例年轻、既往接受过多线化疗及放疗的PBL患者,其中1例应用塞利尼索联合GDP方案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另外1例急性肾衰竭、已无化疗指征的患者,应用塞利尼索联合GDP方案后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表明塞利尼索可能为PBL患者带来临床获益,有待积累更多病例验证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9年11月接受HID-HSCT的120例儿童和成人S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11(1~47)岁,82例(68.3%)年龄<18岁。HID-HSCT前的中位病程15(2~160)个月。其中84例(70.0%)患者为大量输血(浓缩红细胞≥50 U);21例(17.5%)患者对至少1个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环孢素A疗程无反应,83例(69.2%)患者对移植前持续至少6个月的环孢素和司坦唑醇治疗无反应。所有患者均接受统一预处理方案,包括白消安3.2 mg/(kg·d)2 d,氟达拉滨30 mg/(m2·d) 4 d,环磷酰胺500 mg/(m2·d)4 d。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8(28~106)个月。儿童组和成人组间Ⅱ~Ⅳ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生率相似[(27.8±5.3)%vs (26.8±7.8)%,P=0.952],Ⅲ~Ⅳ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生率也相似[(18.1±5....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后置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效果。方法 29例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15例患者采用后置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观察组)、14例患者采用经典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预处理(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移植前第3~7天氟达拉滨30 mg/(m2·d)静脉滴注,移植前第3~6天白消安注射液0.8 mg/kg静脉滴注(6 h一次),移植第3、4天环磷酰胺50 mg/(m2·d)静脉滴注;对照组移植前第3~6天白消安注射液0.8 mg/kg静脉滴注(6 h一次),移植前第3、4天环磷酰胺60 mg/(kg·d)静脉滴注。主要观察指标为移植后急慢性GVHD及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细胞移植所需时间、患者总生存期与无进展生存期。结果 观察组患者移植后急性GVHD3例、慢性GVHD1例,对照组患者移植后急性GVHD5例,两组急、慢性GVHD发生情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时间及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3.3...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减量(375 mg/m2固定剂量)的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FCR)方案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一线利妥昔单抗减量FCR方案治疗的35例C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男25例,女10例,中位年龄58(42~75)岁,中位疗程数为6(2~6)个,总反应率为91.4%(32/35),15例(42.9%)达完全缓解,3例(8.6%)达骨髓未恢复的完全缓解,14例(40.0%)达部分缓解,2例(5.7%)疾病稳定,1例(2.9%)疾病进展。20例患者进行了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检测,14例(70.0%)MRD阴性(MRD<0.01%)。中位随访60.7(6.6~153.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1.7(95%CI 57.7~106.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未达到。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3.5 mg/L和伴有TP53异常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未发现对总生存期有意...  相似文献   

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来源于成熟B细胞的侵袭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50%。尽管一线治疗有效率50%以上,但仍有部分患者复发后生存期短。塞利尼索是全球首款选择性核输出蛋白抑制剂,选择性作用于XPO1靶点,已被批准用于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我中心应用塞利尼索治疗1例多药耐药中枢复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该患者经一线治疗疾病完全缓解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经多线治疗后疾病仍进展且呈现多药耐药,给予其塞利尼索挽救治疗。现将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生存情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安罗替尼口服与多西他赛化疗和调强放疗在一线治疗失败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xtensive stage-small cell lung cancer,ES-SCLC)治疗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 30例一线EP方案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ES-SCLC患者,治疗第1天口服安罗替尼12 mg+静脉滴注多西他赛75 mg/m2,治疗第2~14天口服安罗替尼12 mg/d,21天为1个治疗周期。患者在服药同时进行同步放化疗。2个用药周期后判定疗效,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并记录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3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4例、稳定(SD)例8例、进展(PD)5例,总客观缓解率56.6%、疾病控制率83.3%。随访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为6.7(95%CI:5.655~7.74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  相似文献   

10.
塞利尼索是全球首个强效、口服的核输出蛋白抑制剂,具备独特的作用机制且影响多条信号通路,能协同增强其他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以塞利尼索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可获得较高缓解率,更好改善患者预后。塞利尼索联合方案已被多个指南推荐用于复发难治性骨髓瘤患者。201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塞利尼索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在我国,塞利尼索于2021年12月获批上市。鉴于上市之初临床医生用药经验尚不丰富,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牵头制定了塞利尼索在骨髓瘤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以阿扎胞苷联合venetoclax治疗新诊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4例新诊断初治、不适合强化疗老年AML患者,阿扎胞苷75 mg/m2第1~7天(d1~7)皮下注射,venetoclax每日口服400 mg d1~28,28 d为1个疗程(首次疗程venetoclax 100 mg d1、200 mg d2、400 mg d3~28口服)。临床观察主要终点为复合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CR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CR with incomplete blood count recovery,CRi)]、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首次到达反应时间及反应持续时间(duration of response,DOR),次要终点为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及药物安全性。结果:14例老年AML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5(2.0~24.0)个月,CR+CRi率为71%,ORR为79%,中位首次到达反应时间为1.1(1.0~2.1)个月,中位DOR为16.0个月[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4.0~未达到(not reached, NR)],中位OS期为14.0个月(95%CI:2.0~NR);在细胞遗传学中高危的12例患者中,共8例(67%)获CR+CRi,中位DOR为9.0个月(95%CI:2.0~NR),中位OS期为11.0个月(95%CI:2.0~NR);在CR+CRi的10例患者中,至少1次达到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0.01%有8例(80%),其中位DOR为17.0个月(95%CI:4.0~NR),中位OS期未达到(95%CI:6.0~NR)。所有患者都发生血液系统不同程度的细胞减少,最常见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100%),粒细胞减少伴发热6例(43%),血小板减少7例(50%),贫血5例(36%);血液系统以外常见的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皆为可控的1~2级;1例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大部分患者耐受。结论:初步结果表明,阿扎胞苷联合venetoclax有效且安全,为不适合强化疗的初治老年AML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地西他滨对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其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MDS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支持治疗,即选用成分血输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去铁剂等治疗;观察组在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增用地西他滨,每天15mg/m2,连续5 d,以4周为1个疗程。2组连续治疗24周。分析2组临床疗效,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低中危MDS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3.64%vs 28.57%,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存活21例,死亡1例,对照组存活35例,死亡7例。观察组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经单因素分析:年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级与低中危MDS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IPSS分级为中危、未采用地西他滨治疗是低中危M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均>1,P均<0....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阿扎胞苷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就诊的21例中高危MDS患者,采用阿扎胞苷75 mg/(m2·d)皮下注射连续7 d,每28 d为1个疗程,评估治疗期间患者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1例患者中7例患者完成2~3个疗程,其中2例获得完全缓解,2例获得部分缓解,3例治疗失败;另外14例患者均完成了不少于4个周期的治疗,4~6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总有效率为78.6%(11/14),其中5例(35.7%)获得完全缓解,2例(14.3%)获得部分缓解,4例(28.6%)疾病稳定,3例治疗失败。阿扎胞苷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本研究中粒细胞缺乏15例(71.4%),注射部位红肿4例(19.0%),胃肠道反应5例(23.8%)。结论:阿扎胞苷治疗中高危MDS总有效率接近80%,可以推荐用于不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中高危MDS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取不同抗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NSTEMI合并永久性房颤的老年患者129例,出院后给予不同的抗栓策略分为4组,A组41例: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B组31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C组35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C组35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D组22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D组22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对出血和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栓塞)随访1年,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D组病死率分别为12.2%、16.1%、14.3%、9.1%。观察1年,8.5%因出血再次入院,20.2%因主要心脏事件再次入院,各组出血及主要心脏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但与B组比较,D组出血风险最高(HR=1.267,95%CI:0.34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对出血和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栓塞)随访1年,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D组病死率分别为12.2%、16.1%、14.3%、9.1%。观察1年,8.5%因出血再次入院,20.2%因主要心脏事件再次入院,各组出血及主要心脏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但与B组比较,D组出血风险最高(HR=1.267,95%CI:0.3404.718,P=0.25)。C组有低风险趋势(HR=0.911,95%CI:0.3194.718,P=0.25)。C组有低风险趋势(HR=0.911,95%CI:0.3192.597,P=0.37)。结论随着抗栓力度的增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相对出血的风险加大,华法林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影响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治疗边缘区淋巴瘤(MZL)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和分子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8例MZL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治患者29例,复发/进展患者19例,均应用BR方案(利妥昔单抗375 mg/m2,d0,苯达莫司汀90 mg/m2,d1~2)进行治疗。48例患者中有36例进行了DNA测序,以进一步探究基因突变对MZL患者中BR方案疗效的影响。结果:48例患者中位年龄65.5(22.0~79.0)岁,男女比例1.5:1.0。29例初治患者中,20例达完全代谢学缓解(CMR),8例达部分代谢学缓解(PMR),CMR率69.0%(20/29),总有效率(ORR)96.6%(28/29)。19例复发/进展患者中,13例达CMR,4例达PMR,CMR率68.4%(13/19),ORR 89.5%(17/19)。中位随访12(6~24)个月,初治患者1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为96.2%,1年总生存(OS)率为100.0%;复发/进展患者1年PF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1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45例,华法林初始量为1.25mg/d,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4,3~5d加0.5~1.0mg/d,INR维持1.4~2.0;中强度组46例,INR维持2.0~2.6。平均随访2年,比较2组主要终点(缺血性脑卒中、体循环栓塞)和次要终点(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联合终点)及安全性终点(致命性出血、严重出血和轻度出血)。结果与中强度组比较,低强度组INR明显降低(1.70±0.36 vs 2.35±0.37,P=0.034),华法林用量明显减少[(2.70±0.30)mg/d vs(3.50±0.35)mg/d,P=0.040]。中强度组安全性终点中的总出血事件比例明显高于低强度组(17.4%vs 4.4%,P=0.040)。结论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低强度与中强度抗凝治疗比较,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终点相似,但安全性甚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 methotrexate, HD-MTX)治疗成人复发和(或)难治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relapsed and/or refracto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rrLC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2年于北京市隆福医院血液科住院并经HD-MTX治疗的成人rrLCH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方案、效果及随访情况。HD-MTX合计总量59 g/m2,在第1~2周5 g/m2,第3周7 g/m2,第4~5周休息,第6~7周9 g/m2,第8~9周休息,第10~11周12 g/m2。结果:共10例rrLCH患者采用HD-MTX治疗,男7例,女3例,中位年龄35(21~49)岁,BRAF-V600E阳性2例。2例患者为骨骼单系统多病灶,8例为多系统型。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一线以上含阿糖胞苷的化疗。首次复发6例,多次复发4例。1例在完成前3次治疗(MTX累计30 g)后达完全缓解,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26例住院期间完善了腹部CT或MRI检查的ACLF患者,计算L3-SMI,比较不同L3-SMI水平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入组患者男性113例,女性13例;男性患者L3-SMI为(40.3±7.4)cm2/m2,显著大于女性患者[(33.9±4.5)cm2/m2,P<0.05];在男性患者中,有肝硬化基础者L3-SMI为(38.1±5.9)cm2/m2,显著低于无肝硬化基础者[(42.0±7.9)cm2/m2, P<0.05];酒精性肝病患者L3-SMI为(34.8±6.8)cm2/m2,显著低于非酒精性肝病患者[(41.5±7.0)cm2/m2, P<0.05];90 d生存组患者L3-SMI为(40.7±7.7)cm2/m2,与90 d死亡患者[(38.8±6.3)cm2/m2, P>0.0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男性患者分为低L3-SMI组(≤40 cm2/m2)61例和高L3-SMI组(>40 cm2/m2)52例,结果低L3-SMI组和高L3-SMI组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9.7%和13.5% (P>0.05),低L3-SMI组90 d生存率为68.9%,与高L3-SMI组的76.9%(P>0.0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L3-SMI组患者体质指数为(24.5±3.9)kg/m2,显著高于低L3-SMI组[(20.5±2.9)cm2/m2, P<0.05];高L3-SMI组患者血红蛋白为(126.4±23.2)g/L,显著高于低L3-SMI组[(114.7±21.3)g/L, P<0.05];高L3-SMI组患者血钠为(136.6±4.1)g/L,显著高于低L3-SMI组[(133.5±4.5)g/L, P<0.05];低L3-SMI组和高L3-SMI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437.1±198.3)μmol/L和(317.4±173.0)μmol/L,P<0.05],差异显著。结论 女性患者、低体质量患者、肝硬化患者、酒精性肝病患者L3-SMI水平更低,ACLF患者L3-SMI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与疾病转归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比较分析硼替佐米为主方案(VD/VT)与长春新碱联合阿霉素和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8例初治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1.0 mg/m2或1.3 mg/m2,1、4、8、11 d给药;12例联合地塞米松20~40mg,1~4 d;6例联合沙立度胺100mg/d,21d为一疗程.24例MM患者采用VAD方案.结果 硼替佐米组总反应率88.9%(16/18),完全缓解或接近完全缓解率38.9%(7/18),显著优于VAD组,分别为41.7%,4.2%.硼替佐米组主要的不良反应依次为血液系统毒性,胃肠道反应和周围神经病变.VAD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感染、脱发及静脉炎.结论 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在初治MM中疗效显著优于VAD组,尤其在高危人群如严重骨质破坏、肾功能不全及不良染色体表现的患者,缓解率高,毒副作用轻,应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XP方案,卡培他滨(xeloda)、顺铂(CDDP)和FP方案,5-氟尿嘧啶(5-FU)、顺铂(CDDP),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5例符合条件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I组采用XP方案,口服卡培他滨(xeloda)1.0g,每日2次,d1~14;顺铂(CDDP)20mg/(m2·d),静脉滴注,d1~5,共1个疗程;治疗Ⅱ组采用FP方案:5-氟尿嘧啶(5-Fu)750mg/m2持续静脉滴注d1~5、顺铂(CDDP)20mg/(m2·d),静脉滴注,d1~5,共1个疗程。随访近期(21d,63d),远期(疗程结束后360d),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有效率(RR),总生存期(OS),无症状生存期(PFS)及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Ⅰ组(XP组)和治疗Ⅱ组(FP组)的有效率(R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生存期(OS)、无症状生存期(PFS)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比较治疗I组(XP组)明显低于治疗Ⅱ组(F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I组(XP组)对于晚期胃癌患者不良反应较轻、并且临床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