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分水岭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针灸治疗该病的疗效较好。笔者就近年来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珠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疾病,其预后较差,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原因的疾病.而70%~80%的中风患者为缺血性中风.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独特的功能和良好的功效.兹就近年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疗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均属较高疾病之一。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肯定,为了解研究中风病的总趋势,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提高疗效,现对1983年以来国内主要针灸期刊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头针 头针疗法为治疗中风疗效肯定的主要针法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其显效率在60~80%之间,总有效率可达90%左右~[1]。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的康复,头针取穴主要分头皮针、焦氏头皮刺激区、头穴、靳三针等。头皮针主要根据《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以下简称《标案》)取穴… 相似文献
4.
针灸疗法是中风病中医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现就近4年的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现状综述如下。1 头针疗法 王氏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均为瘫痪对侧)治疗中风93例,总有效率为96.55%。孙氏交替针刺顶中线、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顶旁2线,并结合导引治疗中风后偏瘫660例,总有效率为97.58%。江氏以CT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并与传统头针治疗(即针刺言语一、二、三区)27例比较,结果:前者总有效率为86.67%.提示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 相似文献
5.
6.
<正>呃逆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作多呈顽固性,持续时间长且难以自止,一定程度影响患者进食、呼吸、睡眠,导致营养缺乏、电解质紊乱、抑郁等。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肯定,综述如下。1体针刘敏等~([1])用雀啄法针刺水沟,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中风后呃逆60例,结果治愈45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0%。闫晓瑞~([2])将4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两组均口服丙戊酸钠片,日3次。观察组另用醒脑开窍法针刺内关、水沟,日1次。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8%,对照组66.7%。佟媛媛等~([3])将46例随 相似文献
8.
9.
10.
从毫针、灸疗、针灸合用、电针及综合疗法等方面综述近15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状况.方法:通过对近5 a来括,从体针、电针、头针、其他疗法及针灸综合疗法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针灸疗法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2.
13.
苏凤哲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23):1748-1751
开窍法作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方法,已被人们重新认识,本文就开窍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方荮论治、实验研究、展望诸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在中风患者中的发病率很高,中风后由于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轻度焦虑等抑郁症表现者居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笔者查阅了近10年的相关资料,深感针灸对于治疗PSD疗效独特、意义深远,现将针刺治疗本病的优势及本人初步见解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针灸治疗中风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对中风病诱发因素的研究 ,人们发现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等都是容易诱发中风的相关疾病 ,积极地予以治疗具有预防中风的意义 ,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指导思想。针灸对于中风的相关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这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情况试加概述 :1 高血压病 周氏用内关、太冲穴电针疗法治疗 5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结果显示内关、太冲单用组及两穴合用组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皆有下降 ,尤以两穴合用组下降明显 ,P <0 .0 5 ,P <0 .0 5 ,P <0 .0 1 [1 ] 。邵氏等取百会、强间、脑… 相似文献
19.
20.
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等.瘀血作为IS最重要的病理因素,贯穿病变的始终,是决定病势轻重、进退、预后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现代病理学认为[1]:脑缺血后血凝块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对血管具有直接毒性,可致脑血管痉挛.早期即形成细胞毒性和/或血管源性脑水肿,压迫脑髓.启动缺血后"级联反应",产生直接的危害.沈思钰等[2]认为:活血化瘀法为IS坏死、软化和恢复期的首选治疗方法.李奎生[3]认为活血化瘀法是治疗IS最有效的首要法则,且应用愈早愈好,并且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