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置入短支架与过长支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02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79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行TEVAR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覆膜支架置入长度将其分为A组(长度≥200 mm,n=182)与B组(长度<150 mm,n=197)。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以及在院期间、术后30 d与远期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男性、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0 mm、病变撕裂过膈肌、在院服用降糖药、他汀类药比例及入院舒张压、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主动脉参考血管平均直径、置入覆膜支架平均数、覆膜支架平均长度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院期间,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新发卒中、截瘫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两组患者全因死亡、新发卒中、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总体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随访中,B组患者全因死亡、新发卒中、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总体临床不良事件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非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的近中期效果,并与复杂性ATBAD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2例A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为非复杂性ATBAD组(A组,n=73)和复杂性ATBAD组(B组,n=49)。TEVAR术后随访5年,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30 d死亡率、5年主动脉相关事件、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和中期生存率。结果 A组与B组相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8.2%对42.9%,P<0.01)、30 d死亡率(0%对12.2%,P=0.008)均显著降低;5年中期随访显示,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5.5%对7.0%,P=1.000)、中期死亡率(2.7%对7.0%,P=0.352)均相似,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P=0.661)、中期生存率(P=0.2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AVR治疗非复杂ATBAD可行、有效。与复杂ATBAD相比,非复杂ATBAD经TEVAR治疗获得了更好的近期效果,中期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是否累及髂总动脉对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患者的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筛选自2002年6月至2021年4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为ATBAD并行TEVAR的4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A示主动脉夹层远端是否累及至髂总动脉将其分为累及组(n=221)与未累及组(n=198)。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血压、心率等临床资料,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出院后30 d、6个月、1年行常规随访,随访内容主要包括胸腹主动脉CTA、血压及心率控制情况、临床症状、死亡及原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累及组患者的年龄、第一破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降主动脉真腔最大直径、有脑卒中史比例均低于未累及组;体质量指数、支架长度、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细胞计数水平,以及放射性疼痛、下肢缺血、夹层假腔大于真腔、螺旋形夹层的比例均高于未累及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0 d和远期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新发脑卒中、新发下肢缺血、主动脉相关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患者毗邻腹腔干动脉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02年6月至2022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确诊为AAS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7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毗邻腹腔干组111例,非毗邻腹腔干组657例。利用倾向性评分进行两组间匹配,比较两组患者匹配前后近、远期临床预后。结果匹配前,毗邻腹腔干组主动脉弓参考血管直径、β受体阻滞使用率、入院收缩压均明显低于非毗邻腹腔干组,支架平均长度、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均高于非毗邻腹腔干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随访结果显示,匹配前,毗邻腹腔干组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发生率、总体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非毗邻腹腔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毗邻腹腔干组新发卒中发生率、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高于非毗邻腹腔干组,总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非毗邻腹腔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随访结果显示,匹配前、后,毗邻腹腔干组的全因死亡、新发卒中、总体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非毗邻腹腔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S患者毗邻腹腔干动脉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未增加术后截瘫的发生风险,近远期疗效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伴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方法选取自2002年2月至2018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行EVAR治疗的739例AA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肾小球滤过率的评估值(eGFR)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n=630,eGFR>60 ml/min)和B组(n=109,eGFR≤60 ml/min)。采用倾向性评分校正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史等一般资料,分析不同肾功能状况AAS患者行EVAR治疗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差异。结果 B组患者平均年龄、合并高血压比例高于A组,而男性比例、体质量指数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既往史、临床表现、主动脉病变特征、治疗药物及手术日补液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全因死亡、主动脉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B组患者主动脉源性死亡、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性评分后,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内漏、脑卒中、新发主动脉夹层、全因死亡、夹层破裂死亡、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AAS患者行EVAR治疗后的早期效果及远期预后均不劣于正常或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提示EVAR治疗AAS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同样安全有效,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TB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选择性处理胸主动脉远端裂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搜集TEVAR术后存在胸主动脉远端裂口的ATBAD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处理胸主动脉段远端裂口将其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主动脉重塑数据和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总结分析选择性处理胸主动脉远端裂口的疗效。结果 共纳入74例ATBAD患者,处理组38例,均封堵胸主动脉段远端裂口;对照组36例,未干预远端裂口。随访12个月后,两组患者在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及再干预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左锁骨下动脉和膈肌水平主动脉直径对比中,处理组重塑效果更佳(32.1 mm vs 33.1 mm, 30.0 mm vs 31.7 mm,P<0.05),左肾动脉下缘水平未见明显差异(31.6 mm vs 30.9 mm,P>0.05),处理组的胸主动脉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高于对照组(86.9%vs 58.3%,P<0.05),腹主动脉段未见明显差异(15.8%vs 11.1%,P>0.05)。处理组随访期间出现支架源性裂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血管形态学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EVAR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1个月内、1~6个月、6个月后主动脉各段真假腔内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结果 TEVAR术后胸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管径真腔和假腔变化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部重要分支动脉血供情况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效果确切,但仍需要远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1年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接受急诊PCI的2829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前MAP水平中位数将患者分入A组(MAP<92 mmHg,n=1414)和B组(MAP≥92 mmHg,n=141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围术期用药情况,以及终点事件随访结果。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是否发生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缺血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卒中、再发心肌梗死。结果B组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及合并高血压、既往卒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右冠状动脉为罪犯血管的比例高于B组,桡动脉入路、靶血管为左前降支的比例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全因死亡、缺血事件、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围术期MAP与1年全因死亡发生率呈U型曲线关系,具有显著非线性相关性(P<0.05);当MAP阈值定义为100 mmHg时,全因死亡发生风险最低,以100 mmHg为参考值,无论MAP升高或降低,患者1年内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均体现为上升趋势。结论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的MAP水平与全因死亡发生率呈非线性相关,维持MAP稳定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I-LOVE-IT 2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共同参研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入选2 737例患者。本研究为I-LOVE-IT 2研究事后分析,按年龄将I-LOVE-IT 2研究人群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n=931)和非老年组(18岁<年龄<65岁,n=1 806),研究主要终点为12个月NACE(包括全因死亡、全部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主要出血事件)。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NACE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中NACE复合终点发生率(10.3%)明显高于非老年组(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老年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缺血性卒中、主要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全部心肌梗死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龄、糖尿病、急诊PCI、基线Syntax评分为N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NACE发生风险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者,包括老龄(年龄≥65岁)在内,合并糖尿病、急诊PCI或高基线SYNTAX评分的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发生NACE的风险均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疾病时期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临床结局及主动脉重塑形态学特点.方法 收集整理2005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TAD患者232例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临床和影像检查、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术前临床指标中真腔塌陷、瘤样扩张在亚急性组(n=62)分别为35.48%、12.90%,慢性组(n=170)分别为76.47%、64.1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胸主动脉假腔通畅在亚急性组为79.03%,慢性组为9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32例TEVAR术均获成功.末次随访CTA检查结果显示,支架段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完全吸收患者比例在亚急性组为90.00%,慢性组为48.5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假腔部分血栓形成患者比例在亚急性组为10.00%,慢性组为51.4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亚急性组手术前后夹层真假腔变化较慢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亚急性期TAD稳定,TEVAR术后疗效良好,主动脉壁形态学重塑优于慢性期患者.  相似文献   

11.
梁晓辉  成力  黄吉凤  晋军 《武警医学》2021,32(12):1033-1037
 目的 探究循环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后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9至2021-05因Stanford B型夹层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胸腹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的369例患者,分为康复组(332例)和不良事件组(37例),随访6个月,采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C反应蛋白(CRP)和Lp-PLA2等指标,分析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检验水准为0.05,探究循环中Lp-PLA2与支架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不良事件组患者Lp-PLA2、白细胞计数(WBC)、CRP、尿酸(UA)均高于康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不良事件与Lp-PLA2(OR=1.024,95%CI:1.000~1.037)、WBC(OR=1.557,95%CI:1.189~2.671)、CRP(OR=1.005,95%CI:1.005~1.027)呈正相关。结论 Lp-PLA2的水平可能作为Stanford B型患者主动脉腔内血管修复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药物及单纯药物在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价值,探讨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5年收治的118例明确诊断为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TEVAR联合药物治疗(TEVAR组)57例,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61例.分别统计1个月内、随访期并发症和死亡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生存率.结果 术后1个月内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TEVAR组分别为5.2%、0%,药物组均为0%.术后随访1~110个月,平均(43.3±36.7)个月,主要并发症、死亡率在TEVAR组分别为7.0%、5.3%,药物组分别为6.6%、8.1%;术后1、2、4、7年累积生存率在TEVAR组分别为100%、97.1%、93.5%、78.0%,药物组分别为98.4%、96.4%、90.8%、7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9,P=0.890).结论 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TEVAR术治疗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降低假腔扩展率,但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创伤性主动脉损伤(TAI)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23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救治的12例TAI患者的诊治情况。其中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27~80岁,平均51.7岁;道路交通伤8例,撞击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收集并分析患者主动脉损伤的分型、特点、治疗策略,多发伤治疗情况以及近远期随访结果。结果 主动脉损伤患者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8例,Stanford Non-A/B型主动脉夹层2例;接受主动脉手术者8例(66.7%),其中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3例。体外循环下开放手术治疗3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4例,杂交手术1例,非手术治疗4例。开放手术和杂交手术患者均治愈,无围术期死亡。TEVAR治疗患者中,1例合并严重多发伤,住院期间死亡。4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存活。随访时间14~123个月,平均45.9个月。截至2023年6月最后一次随访,1例TEVAR治疗患者失访,余10例患者均存活,无新发主动脉事件。结论 早期识别TAI,充分评估患者的多发伤及主动脉损伤伤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ARI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对中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CAD)患者出院后长期缺血事件预测能力。方法选取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优选方案研究(OPT-CAD)中两年随访的8 201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CA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ARIS缺血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评分0~2分,n=4 172)、中危组(评分3~4分,n=3 099)和高危组(评分≥5分,n=930)。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介入治疗情况、研究终点。比较PARIS缺血评分对冠状动脉血栓事件(CTE)的预测值及真实值。结果随着PARIS缺血评分风险增高,男性、既往心肌梗死、既往PCI、既往卒中、肌酐清除率<60 ml/min比例均有升高的趋势(P<0.05)。3组随着PARIS缺血评分风险增高,缺血事件、全因死亡发生率均有升高的趋势。高危组与低危组CT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全因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预测的CTE的发生率和真实的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0%、1.75%,中危组分别为3.90%、2.10%,高危组分别10.00%、2.80%。3组中预测事件率均高于真实事件率。结论 PARIS风险预测评分对我国PCI患者术后CTE预测性有限,而对复合缺血事件和全因死亡事件有一定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癌症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19年3月因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PCI治疗的1 5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 218例,癌症组192例,非癌症组1 026例;女性358例,癌症组116例,非癌症组242例。观察不同性别癌症组及非癌症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男性癌症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出血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比例高于非癌症组(P<0.05)。女性非癌症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癌症组(P<0.05)。K-M生存曲线显示,男性癌症组患者病死率高于非癌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癌症组患者的病死率虽高于非癌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贫血及癌症病史为男性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50%为女性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癌症会增加ACS患者PCI术后发生死亡、出血及血栓事件的风险,并且,癌症对男性患者的影响远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3种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近端锚定区不足15 mm的处理方法,其中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15例(A组),LSA烟囱支架植入14例(B组),头臂动脉转流7例(C组).结果 TEVAR术均获成功.ⅠA型内漏3例,Ⅳ型内漏1例,内漏发生率11.11%.双上肢平均收缩压差在A组为(41.68±17.52) mmHg,与B组(15.61±8.83) mmHg和C组(11.54±10.07)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围手术期死亡、脑梗死、截瘫、严重左上肢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CTA复查显示主动脉覆膜支架及烟囱支架无移位,人工血管及烟囱支架均通畅,原少量内漏消失,无新发内漏.结论 对近端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TEVAR术时可通过覆盖LSA、植入LSA烟囱支架和头臂动脉转流技术,安全有效地拓展近端锚定区距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12 h与12~48 h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 6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发病时间<12 h,n=1 405)与B组(发病时间12~48 h,n=264)。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新发脑卒中、出血、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生存分析评价不同时间段对STEMI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后影响。结果 B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靶病变血管、靶病变术前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植入支架总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669例患者中,失访47例,随访成功率为97.2%(1 622/1 669)。A、B两组患者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0%(239/1 405)、15.5%(41/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组较A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晚期(时间12~48 h)介入治疗为危险因素,但不同时间段(时间<12 h与12~24 h)并非介入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危险比=1.125,95%可信区间0.519~2.438,P>0.05)。结论 STEMI患者发病时间>12 h(12~48 h)行介入治疗并非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CHD)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老年CHD患者200例,根据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中重度RI(A)组和正常或轻度RI(B)组,分析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术前用冠状动脉造影来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TIMI血流分级为0级者明显高于B组(χ2=13.928,P<0.05);A组TIMI血流分级为1级者0例,明显低于B组(χ2=5.407,P<0.05);两组TIMI血流分级为2级和3级的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单支病变例数明显高于B组(χ2=12.990,P<0.05),3支及以上病变例数显著低于B组(χ2=11.216,P<0.05),双支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A组的MACE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χ2=5.162、5.347,P<0.05),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期间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主要心脏(冠脉)不良事件(MACE)、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的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明显高于轻度RI或正常的患者,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有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不完全血运重建与完全血运重建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绿色通道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1 897例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MV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PCI策略将所有患者分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组(n=1 538)与完全血运重建组(n=359)。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2年内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1年和2年净不良临床事件。结果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术后1年MACCE发生率为6.8%(104/1 538),高于完全血运组的3.9%(14/3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术后2年MACCE发生率为9.0%(139/1 538)、全因死亡发生率为5.7%(88/1 538),高于完全血运组的5.6%(20/359)、3.1%(11/35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MVD的急诊STEMI患者,住院期间内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可以显著改善其远期临床预后,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采用TEVAR治疗的8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85例患者均常规行左肱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直切口,升主动脉DSA造影明确AD破口位置、真假腔及与重要器官血管开口位置关系;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升主动脉造影复查观察近端破口封闭情况及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真假腔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84例患者TEVAR手术成功,成功率100%;1例术前麻醉过程中突发AD破裂死亡.9例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例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完全封闭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2例行无名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转流.Ⅰ型内漏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患者均存活,远端再发新破口2例.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AD安全有效,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精细操作及加强术后院外管理是手术成功、提高远期生存率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