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证本质研究是证候研究的主体方向,也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医证本质的含义是指引起证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决定着证候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是在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物质群。如肝郁脾虚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是I临床上的常见证型,涉及许多疾病。30多年来,研究者们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对肝郁脾虚证本质进行了多系统、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脾虚证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永辉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4):58-60
随着脾虚证动物模型的成功复制和脾虚证诊断标准的规范化、客观化以及现代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应用先进的免疫学技术与方法,揭示"脾为之卫”、"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理论的内涵,使脾虚证实质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兹对近年来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肝郁气滞证及肝郁脾虚证证候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抑郁症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的证候辨证标准。方法 选择抑郁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肝郁气滞证588例,肝郁脾虚证487例,共1075例,对75项证候指标进行频数分析、X^2检验等统计学处理,并建立判别方程。根据统计分析,采取主证辨证法确定两证的证候标准。结果 肝郁气滞证的证候标准为:情绪抑郁、悲观厌世、善叹息、烦躁、脉弦,5项中具备3项(情绪抑郁必备),记分在4分以上者,即可诊断。肝郁脾虚证的证候标准为:情绪抑郁、悲观厌世、善叹息、倦怠乏力、纳差、形体消瘦、脉细,7项中具备4项,即肝郁两项(情绪抑郁必备),脾虚两项者,总记分在6分以上者,即可诊断。结论 情绪抑郁、善叹息等5项为肝郁气滞证的证候标准,情绪抑郁、倦怠乏力、纳差等7项为肝郁脾虚证的证候标准。 相似文献
6.
7.
脾虚证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诊断标准欠明确,目前的动物模型更多地是停留在脾失健运的阶段等。作者提出量化诊断标准,改进造模方法,尽可能地借鉴现代医学最新理论和检测技术并运用于研究,将促进脾虚证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亚型患者(简称脾虚证亚型)证候特点.[方法]选择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亚型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组,以10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脾胃湿热证)为对照组,比较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相同症状指标出现频率的差异,并分析脾虚证亚型病情轻重程度.[结果]脾虚证亚型出现频率超过50%的症状有舌淡苔白、脉细弱、体倦乏力、食后腹胀、纳呆食少、胃脘胀满、脘腹疼痛、神疲懒言、嗳气、口淡等;脾胃湿热证出现频率超过50%的症状有舌苔黄腻、脉滑或濡、胃脘胀满、脘腹疼痛、口干、嗳气、食后腹胀等.脾虚证亚型食后腹胀、纳呆食少、神疲懒言、消瘦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2.5%、77.5%、52.5%和47.5%)明显高于脾胃湿热证(分别为50.5%、46.6%、15.5%和1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脾虚证亚型以轻、中度慢性胃炎患者居多,重度较少.[结论]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临床上是客观存在的,脾虚亚型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营养代谢障碍等有其特定的临床症状和基因背景. 相似文献
9.
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近20年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197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在国内首家报道了脾虚证动物模型研制成功的消息。继之,中医界对此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本文冀求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的现状有一个较为广泛的系统掌握。 相似文献
10.
11.
12.
综述了脾虚证在代谢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脾虚证与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脾虚可导致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引起机体代谢性指标的异常,具体表现在:糖原含量异常,糖的分解代谢降低;生物膜脂质过氧化增加,磷脂含量异常;蛋白质含量降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降低;cAMP和cGMP含量异常,DNA和RNA含量降低;能量代谢障碍;多个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因此,脾虚证患者或动物存在物质能量代谢紊乱,通过对脾虚证机体的糖、脂、蛋白质、核酸、微量元素和能量代谢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脾的生理功能和脾虚证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14.
对近十年的中医脾虚证与免疫之间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脾虚证患者及动物模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消化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等异常。且针对目前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冯群先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1,7(3):140-141
脾虚证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综合症候群,按中医分型可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及有关的夹杂证等,其中以脾气虚为多见,简称脾虚。本文以脾气虚为主,从中西医结合的观点,以现代生理、生化为基础,对其病因及病机进行分析与探讨。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和统摄血液,在体合肌肉, 相似文献
17.
脾虚证免疫及分子水平相关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分子水平和基因表达等角度对脾虚本质研究予以综述,发现近年来对脾虚本质的研究重在脾气虚证,而较少涉及其他证型,对脾虚之全貌研究形成了障碍。认为将脾虚证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气阴两虚、脾阴阳两虚等五个亚型,并分别从各亚型着手,寻求相应客观指标,更能全面地对脾虚证进行客观分析,以便从微观角度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脾虚证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脾虚证病机和治疗方法 ,将近 1 0余年来的书刊文献中有关CAG脾虚证的胃粘膜、超微结构、生化指标的变化 ,与幽门螺杆菌及免疫因素的关系 ,以及中医药、针灸等治疗研究资料作一综述。认为中医药治疗CAG脾虚证有一定的优势 ,但其流行病学调查、动物模型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