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它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理论原则,而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关键在于辨证。《临证指南医案》说:“医道在于识证、立法、用方,此三大关键,……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重要”。又说:“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因此,辨证是治法与方药的根据,通常所说的“随证治之”、“依法治之”,就是这个意思。中医这种同病异证异治,异病同证同治,主要是抓住整个机体反应的“证”出发,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以及患者个体反应的差异,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证”,  相似文献   

2.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其关键在于“同证同治 ,异证异治”,即辨证相同 ,施治则一 ,辨证不同 ,施治全异。这也是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医与西医在临床治病上一大区别 ,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意义所在。本人在多年临床实践中 ,应用此一治法 ,取得了可喜疗效 ,现举案如下。1 同病异治1 .1 肾阳虚泄泻 戴某某 ,男 ,5 8岁 ,农民 ,1 998年 1 2月 1 8日门诊。患泄泻半年 ,经西药治疗服多种抗生素无效 ,服止泻药泄泻止 ,但泻停后腹胀 ,过时又泻 ,遂给中药治疗。视其面无华色 ,问之每逢五更时大便作泻 ,泻前自觉小腹作痛 ,无…  相似文献   

3.
梅建国 《河北医学》2001,7(3):285-28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中医的所谓“病”指的或是现代医学的病名 (如高血压、肾炎等 ,或是祖国医学的病名如头痛、水肿 )。同病异治是指相同的病由于病因、病理的不同 ,证亦不同 ,则治法全异。如同一个胁痛患者 ,由于肝气郁结者 ,当以疏肝理气为治 ,以柴胡疏肝汤加减 ;而肝阴不足证者 ,则应以养血滋阴为治 ,当用补肝汤治之。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的病 ,当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 ,由于病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造成“证”的相同 ,则治则上采取相同的治法。如眩晕、水肿、腰痛这三种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辨证施治”来体现的。因此,学习祖国医学应当掌握“辨证施治”的规律,这样,才能在具体临床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到祖国医学是如何医治疾病的。祖国医学认为症状的表现是临床疾病的客观反映,辨证就是辨别证候。而各种证候的出现并不是症状和体征的简单罗列,而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疾病的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最大特色,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又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关于“同病异治”这个课题,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此段经文明确地指出,同是一种外感病,由于患者所处的地理环  相似文献   

6.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医学著作,每篇篇名均冠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以病为纲,以证为目,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治疗以辨证为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灵活运用了"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治疗法则,为后世医家诊疗疾病的典范。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体质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其实质是“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而体质对“证”的转化又起主要作用.分析“证”时,考虑患者体质对“证”产生影响的同时,也要关注病邪对体质的改变而影响证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推拿临床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拿疗法 ,主要是对于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病变 ,在其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端部位上取穴 ,通过手法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所以推拿在临床中应辨所病脏腑和经络 ,即应看到一种病包括不同的几种证 ,又应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一种证。在临床上我们应辩明病所属脏腑、经络 ,然后选穴治疗。现试举伤科和内妇科病例予以说明。1 同病异治1.1 眩晕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 ,张景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所以常取百会、风池、足三里、太溪治疗。但有的病例有效 ,有的无效。这就是由于症状虽然同是眩晕 ,但所病脏腑不同而选…  相似文献   

9.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讨论如下。 1同病异治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上采取不同的治法。见典型病案。  相似文献   

10.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因表现的证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所表现的证相同,依证采取基本相同的治法。所以同病能否异治,异病能否同治,关键决定于证。因证是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是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所以,无论是同病异证,或异病同证,针对其证而立法、处方、投药皆可获效。导致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原因,有机体的体质特性、病邪性质的差异,受邪程度的轻重,病邪部位的浅深等,但其中起决定作用者是人的体质。故体质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生理基础。试从下列四方面略加阐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采取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施以同瘤异治与异瘤同治的方法,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同瘤异治患有同一种肿瘤的病人,由于体质、年龄、性别、嗜好、生活环境或宿疾的不同,即使同一病期,同一组织学类型,症状与体征也可不尽相同,故其治疗用药也随证作了相应调整,称为同瘤异治。如肺癌中期表现为阴虚内热证,见有咳嗽少痰,痰中带血丝,潮热盗汗或恶风自汗,声低气短,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舌质红,少苦,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扶正抗癌。然而病至晚期,常表现为阴阳两虚证:咳嗽气急,动之喘促…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临床治疗时.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金匮要略》一书是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最早的内科杂病方书。其中方剂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常以一方治疗多病,同时一病又可以用数法治疗,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精神。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各异,病机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1]。两者均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1提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性《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论》又说:“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  相似文献   

18.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独具中医特色,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治.文章试图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角度,结合妇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探讨妇科疾病的诊治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病特点是“辨证论治”。所以不管那一种病,只要用四诊、八纲、八法尽洋地分析归纳,准确的得出了共同的证之后,即可以立同样的治法和方药去治疗,而获得治疗效果。现就大黄这味药上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同病异治     
陈某某,女、50岁。1983年6月3号就诊。 患者自述清晨泄泻已5年。近一年来,每至黎明腹痛腹胀,急于登厕,排稀便后症缓,小便清长,伴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经数家医院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诊为慢性结肠炎。给予PPA、黄连素、强的松、次仓等治疗,均无效。中医根据晨泄多为命门火衰的理论,投四神丸亦未见效验。余细问病史,一年前因事与家人争吵,致使胸腹胀满,纳呆,肠鸣腹泻加重。证属木旺克土,肝强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