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巨大前颅底脑膜瘤直径常在6cm以上,大致位于中线,前起于鸡冠前方,后达鞍结节,下常侵袭筛板和蝶骨平台,上达大脑镰游离缘上方。传统上经双侧额底入路手术切除,需要取双侧额瓣、两侧额部硬脑膜切开、切断并牵开上矢状窦,创伤较大。作者近来改良这种做法,仅取右侧额下入路全切除肿瘤,疗效不亚于传统做法。现进行报道并分析。  相似文献   

2.
吴旭  卢刚 《浙江医学》2000,22(2):90-91
巨大垂体腺瘤可同时向鞍内外生长 ,并累及蝶窦、筛窦、鞍上、鞍旁、前颅底或上斜坡 ,采用何种手术入路 ,至今尚有争论。我院自1995年至1998年对12例巨大垂体腺瘤采用经扩大双额下入路治疗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 ,女5例 ;年龄20~40岁4例 ,40~60岁5例 ,60岁以上3例。临床表现为双眼视力渐进性下降 ,入院时左眼视力0.1~0.3 ,右眼视力0.2~0.6,均伴有双颞侧偏盲。男性患者有性欲减退 ,女性患者有原发性闭经。CT及MRI检查显示12例的肿瘤均向上侵入鞍上池 ,并向鞍旁生长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额颞部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扩大翼点入路对210例额颞部颅脑损伤进行手术治疗,并根据术中颅压情况决定去骨瓣减压的范围。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评分,预后良好108例(51.4%),中度残废24例(11.4%),重度残废18例(8.6%),植物生存12例(5.7%),死亡48例(22.9%)。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该方法暴露范围广、骨窗大、术野清晰、减压充分、止血完善,能有效地降低病死率,减少致残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额颞眶颧弓入路应用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标志进行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照、测量和统计。结果面神经额颞支与颧支存在变异的可能。与保留颧弓相比,离断颧弓后的骨窗下缘至中颅底可缩短15mm左右的距离,与干标本测量颧弓宽度的数据相当。结论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适合处理鞍旁区域病变,其手术空间和视角宽阔。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额下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标志和解剖学参数。方法 应用20例成年尸体头颅湿标本,20例平颅管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①蝶管平台、鞍结节、前海绵间窦、蝶窦内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是此入路的重要解剖标志;②视神经、颈内动脉和海绵窦是此入路需要保护的重要结构。结论 熟悉这一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在提高全体腺癌全切率的同时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  相似文献   

6.
显微神经外科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可提高颅内疾病的治愈率.对于第三脑室和鞍区疾病,如三脑室肿瘤、前交通动脉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等采用额底纵裂入路处理鞍区病变的优势日益受到神经外科医生的青睐[1].关于额底纵裂的解剖学研究国外也有相关报道[2-3].因此本人路的解剖学研究显得十分的重要,可以为临床手术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手术入路和手术技术的改进以提高巨大垂体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扩大前颅底经纵裂经平台入路,对10例侵入蝶窦且突入鞍上的巨大垂体瘤进行显微手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过程平稳。结论 采用此入路可提高巨大垂体瘤的手术效果,具有视野广阔、暴露良好、可保留嗅觉和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石东付  马国峡  卢国奇  袁军辉 《医学争鸣》2003,24(17):1559-1559
我科2000-08/2003-03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部脑对冲伤21例,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额下入路联合面部鼻侧切开手术治疗儿童颅底沟通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前中颅窝底各类颅底沟通肿瘤的患儿中选取7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儿行额下入路联合面部鼻侧切开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取单纯的扩大前颅窝底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儿的肿瘤切除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肿瘤切除率85.7%(30/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20/35)(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60.27±7.62)患儿的 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43.58±5.39)P<0.05,观察组患儿的病死率5.7%(2/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6/35)(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11.4%(4/35)明显低于对照组20.0%(7/35)P<0.05。结论额下入路联合面部鼻侧切开手术对于儿童前中颅窝底各类颅底沟通肿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最大范围地切除颅底肿瘤,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魏栋辉 《当代医学》2013,(19):53-54
目的探讨额颞断颧弓扩大中颅窝底入路在鞍旁肿瘤手术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渭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额颞断颧弓入路显微外科方法切除25例鞍旁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切除21例,3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术后短期出现外展神经功能障碍3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三叉神经感觉障碍2例,肢体轻瘫1例,3个月后均完全恢复,无死亡病例。结论经额颞断颧弓入路能够充分暴露中颅窝底及鞍旁结构,有助于该部位肿瘤的切除及神经功能保护,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神经外科技能的发展,微创理念逐步渗透到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其中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神经内镜辅助扩大经鼻蝶入路可以通过颅底自然腔隙到达手术区域,切除颅底中线区的病变,较其它入路对脑组织的损伤小,该入路研究逐渐成为主流.通过了解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解剖研究进展及颅底重建的解剖研究进展,为扩大经鼻蝶手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适应证及术后颅底重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颅颌面联合手术治疗前颅底区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颅底肿瘤手术及术后颅底组织缺损修复方法。方法 对1992~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3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并发症、生存率、修复材料和方法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9%(5/35例),35例中良性肿瘤共11例,1例死于术后脑水肿伴全身,余了0例随访7年皆健在。2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按生命表法计算)分别为58.07%和36.29%。结论 采  相似文献   

13.
前颅底导航显微外科技术的改进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Z  Wang D  Chen Q  Luo D  Shen 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3):879-882
目的:探讨改进前颅底显微外科导航系统的技术,并评估其精确性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42例同时侵犯脑颅和面颅的前颅底良恶性肿瘤,设计新型连接,以维持头架和参考框架术中持续稳定,并无红外信号发射障碍。6个参考点布局在顶额、颧、上颌、乳突等区。应用STN导航系统和SMN导航手术显微镜的虚拟探针、虚拟手术入路和虚拟目标(肿瘤)轮廓线,在SMN手术显微镜下作立体导航手术。结果:新型设计的精度可使导航距离误差在1-1.5mm,安全导向手术,相比之下。原设计精度误差≥4.0mm。结论:精良的虚拟技术和显微手术相结合提高前颅底显微外科的精确程度和安全性,但花费较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胼胝体前纵裂锁孔入路到达鞍区的显微解剖学,探讨其入路特点及为临床提供形态学数据。方法分别在11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及4例新鲜成人尸头上,行前缘距眉间3cm,大小为3×2.5cm骨窗,交替使用显微镜和内窥镜模拟胼胝体前纵裂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进行解剖研究;并同眶上、翼点锁孔入路及以往大骨瓣开颅进行比较。结果此锁孔入路可以近似垂直地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视交叉、终板等鞍区重要结构,暴露充分,操作简便,通过内窥镜又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盲区。结论经胼胝体前纵裂锁孔入路可适用于纵裂内、三脑室前壁、中线处鞍内、特别是鞍上、甚至部分鞍后区域病变的切除。  相似文献   

15.
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侧方的组织结构间关系,以指导手术入路。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技术,对经甲醛固定、血管内灌注彩色乳胶的10具成人尸头标本,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脉络膜、第四脑室顶、菱形窝、小脑后下动脉等组织血管形态结构。结果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可通过脉络膜、下髓帆及蚓小结到达菱形窝的任何部位,通过外侧隐窝到达脑桥和延髓背外侧。小脑后下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和膜髓帆扁桃体段是该入路涉及的重要血管。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的侧方,可减少对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相关的鼻窦前颅底区域应用解剖学,为鼻内窥镜前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10具(20侧)成人湿尸头标本按照Messerklinger术式开放前后组筛窦,暴露并磨开前颅底,并对涉及的结构进行鼻内窥镜解剖学观察、测量和拍照。选15例临床垂体腺瘤患者头颅CT导航数据导航下进行该入路相关的骨性结构测量。结果鼻小柱基点及基线与各解剖结构的平均距离和夹角分别为:筛前动脉58mm±4.0mm,52.0°±5.5°;筛后动脉65.8mm±3.5mm,41.5°±3.5°筛板中部53.4mm±3.6mm,50.0°±4.5°;蝶筛交界处68.2mm±5.5mm,38.5°±3.5°;视神经管颅口76.4mm±3.3mm,33.5°±5.5;两侧眶内侧壁之间距离22.4mm±4.5mm;两侧视神经管颅口之间的距离17.3mm±2.4mm;额窦口与鞍结节之间的距离40.3mm±3.6mm。结论内窥镜下经鼻筛窦入路可以完全在内窥镜下比较容易到达前颅底区域,能够很好地暴露两侧眶内侧壁之间前达额窦口和后达蝶鞍的前颅底区域,能够充分显露和切除前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及颅底重建的方法 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嗅沟区(32例)和鞍结节区(37例)二组,不同部位的肿瘤选择相对适宜的手术入路,术中尽量全切肿瘤,必要时行颅底重建术.结果 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该组Ⅰ级切除9例(13.04%);Ⅱ级切除50例(72.46%);Ⅲ/Ⅳ切除10例(14.49%),12例患者术中行颅底重建术.肿瘤全切除85.51%,次全切除14.49%,残余肿瘤术后行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部位有关,嗅沟区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93.75%).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及侵袭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适时予以必要的带蒂帽状腱膜或骨膜瓣进行颅底重建,可达到较好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部分岩斜区侧方入路基础上,对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至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力求取得良好显露的同时,使手术入路更加简便、安全、实用,降低创伤,减少并发症.方法 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对入路涉及重要结构进行观察、测量、拍照.结果 在4 cm×3 cm大小骨窗范围内完成所有手术操作,入路涉及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等,可较好的显露脑干腹侧间隙、岩骨背侧及桥小脑角区.结论 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能取得和Kawase入路、乙状窦前入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PLPA)入路等侧方入路相似或相近的显露,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经前颅底进行前颅窝手术的可能性。方法总结、分析鼻内窥镜下取出插入前颅窝6.5 cm的塑料筷子残段并同时进行前颅底修补手术的病例。结果鼻内窥镜下取出前颅窝筷子残段并同时进行前颅底修补手术十分成功,术后患儿完全康复。结论鼻内窥镜下经前颅底进行前颅窝内接近前颅底的异物取出的手术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获得准确的颅底手术相关解剖学资料,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方法福尔马林浸泡过的10例20侧成人头颅,分别用红、蓝色乳胶分别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灌注;再去除颅盖骨和脑组织暴露颅底内面、行上颌骨外旋后进一步解剖依次暴露前、中以及侧颅底,观察、分析解剖标志并测量相关的颅底解剖学数据。结果鸡冠前缘与筛板后缘连线中点的距离为21.6mm±2.28mm;鸡冠后部两侧筛板最大水平距离8.8mm±2.32mm,在鸡冠后缘基底部水平线以前、两侧筛顶外侧缘以内,行前颅底手术安全的;翼突根部内侧前缘与破裂孔前缘的距离为11.9mm±2.35mm(左)、12mm±1.85mm(右),翼突根部外侧前缘与卵圆孔前缘的距离14.4mm±1.87mm(左)、14.8±2.34mm(右),前鼻嵴至海绵窦颈内动脉前曲部的距离66.9mm±2.91mm(左)、67.6mm±2.23mm(右),翼突基底部对应的中颅底是蝶鞍两侧的海绵窦,两侧圆孔的连线相当于海绵窦的前界,同侧圆孔和卵圆孔的连线相当于海绵窦的外侧界,翼突及其毗邻的解剖结构是中颅底手术的重要标志,以翼突或其残端为标志行颅底手术不至于损伤海绵窦和颈内动脉;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也是中颅底手术的重要标志。结论上颌骨外旋后,可对前、中以及侧颅底充分暴露;正确认识颅底的鸡冠、筛板、翼突、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圆孔、卯圆孔及其各自的毗邻解剖结构这些临床标志,为颅底手术安全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