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光  李春阳  陈超  张文娟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051-2053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两年来诊断为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精神科住院患者各40例,用自行设计的记录表收集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疾病在住院年龄(t=2.13)、起病年龄(t=3.08)、文化程度(x2=10.05)、病前性格(x2=7.53)、有无共病(x2=7.53)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可能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异源性亚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102-104+113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择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7例单相抑郁患者为A组,同期47例双相抑郁患者为B组,回顾性调研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差异性,归纳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另外,采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进行治疗,随访观察两组疗效,评价预后。结果 B组发病年龄为(21.70±5.14)岁,早于A组的(25.39±8.4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HAMD-17自知力因子分、双相障碍家族史、心境不稳定、合并精神病性症状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HAMD-17评分为(9.67±4.42)分,低于B组的(14.15±3.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后者起病相对较早,认知功能损害相对更严重,多伴心境不稳、精神病性症状等,预后也相对欠理想。  相似文献   

3.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35例和双相抑郁32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高,自杀行为及焦虑激越突出,治疗6周总有效率为74.3%。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为53.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支持两者为异源性疾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35例和双相抑郁32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高,自杀行为及焦虑激越突出,治疗6周总有效率为74.3%.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为53.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支持两者为异源性疾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t、χ2检验对35例双相抑郁患者和48例单相抑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双相抑郁患者起病较早,病前诱因少,病前个性外向,家族史阳性率高,精神运动性迟滞,精神病性症状突出,发作更频繁;单相抑郁患者以女性、性格内向者多见,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躯体化症状、体重减轻、自杀观念/行为等,疗效更好;两组在婚姻、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临床现象学角度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200)与单相复发抑郁组(n=56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与双相障碍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起病年龄早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首次发病年龄<25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1);不典型抑郁症状中,性欲亢进者的比例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较高(P<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双相抑郁障碍发作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首次发病年龄<25岁、双相障碍家族史、性欲亢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认知障碍因子分与双相障碍独立相关,优势比(OR)分别为1.54、1.50、3.25、1.99、1.89、1.48、1.63、1.63、1.42。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是两类疾病,在抑郁发作时存在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可能是双相障碍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和同期体检健康人群各62例,分析一般资料和认知功能评分,采用Spearman检验评价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患者组HAMD24量表总分显著高于体检健康组(P<0.05);两组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信息处理、注意力警觉、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及社会认知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体检健康组(P<0.05);Spearman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词语学习和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评分均与抑郁发作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随着发作次数增加,则词语学习和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单相抑郁同双相抑郁障碍其不同的临床特征以及在现象学上存在的差异性.方法: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 ,选取我院治疗的单相抑郁共45例以及双相抑郁共35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分别对其基础性资料和临床特征给予对比性评价 ,选择基线以及治疗满6w 时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总体分值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单相抑郁的患者治疗满6w 时其治疗的总有效率是72.13% ,双相抑郁的患者治疗满6w 时其治疗的总有效率是56.38% ,两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相抑郁同双相抑郁障碍呈现出的临床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化 ,且单相抑郁获得的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缓解期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的认知功能.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复诊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临床定式访谈的目前处于缓解期的MDD患者及BD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拉莫三嗪对双相抑郁(bipolar depressive disorder,BD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拉莫三嗪对35例BDD患者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17项)评定临床症状;应用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和数字广度测验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并与3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HAMD评分明显改善(P<0.01),有效率为62.86%.研究组治疗前WCST、数字广度得分均较正常组差(P<0.01);治疗后持续错误数、完成分类数、数字广度-顺背仍较正常组差(P<0.05).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与临床症状的改善(疗效)无相关性.结论 拉莫三嗪能改善BDD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对BDD患者的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相和双相抑郁发作患者脑血流灌注的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单相抑郁(UPD)及双相抑郁发作(BPD)患者各22人,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15人,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查,利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修订版(WAIS-RC)和韦克斯勒成人记忆测验(WMA)评估受试者的认知功能,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UPD、BPD均存在双侧颞叶、额叶、海马血流低灌注(P<0.05),BPD基底节血流灌注较UPD增高(0,22.73%;4.54%,36.36%)(P<0.05);单、双相抑郁组间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降低与脑局部血流量降低有关(P<0.05).结论 单、双相患者脑血流之间存在着差异;BPD基底节脑血流灌注较UPD增高(P<0.05),推测基底节血流灌注增高是双相抑郁转向躁狂相的解剖基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cerebral perfu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n patients with unipolar and bipolar depression. Methods The r-CBF imaging was detected by SPECT forall subjects. Evaluated cognitive function of subjects using WAIS-CR and WMA, and analysed data using SPSS.Results Data showed that some regions in the brain, e.g. temporal lobe, frontal lobe, hippocampus, and basal ganglia, had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of r-CBF in depressed patients as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P < 0. 05 ).Compared with UPD, BPD showed increased perfusion in basal ganglia ( 0,22.73%; 4.54%, 36. 36% ) (P <0.05 ). Furthermor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cognitive deficits between UPD and BPD(P > 0. 05 ) ,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hypoperfusion of rCBF (P < 0. 05 ). Conclusion There be exist difference in r-CBF between UPD and BPD. The perfusion of r-CBF in BPD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that in UPD,and it suggest that hyperperfusion in basal ganglia may be the biological basis when bipolar depression turning to mani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单、双相抑郁患者治疗前后执行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7例单相抑郁和30例双相抑郁患者予以3月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字色混淆测验(Stroop)、词汇流畅性测验,与26名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词汇流畅性得分是单、双相抑郁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5.37±5.04)分, (16.33±4.16)分, (15.53±5.38)分, (16.47±4.99)分]都低于正常对照组[(21.62±7.80)分];Stroop-C是单相抑郁治疗前后的得分[分别为(108.78±6.61)分, (108.26±8.34)分]都低于正常对照[(111.46±1.27)分],治疗后双相抑郁[(111.20±2.78)分]高于单相抑郁;Stroop-CW得分双相抑郁治疗前[(67.53±28.87)分]低于正常对照[(84.27±26.34)分];WCST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的应答数是单相抑郁治疗前后的得分[分别为(35.44±36.03)分,(32.52±33.88)分]都高于正常对照[(18.88±11.51)分],治疗后双相抑郁[(32.30±24.09)分]高于正常对照;非持续错误数是治疗前单相抑郁[(23.33±8.66)分]高于双相抑郁[(18.03±8.95)分]和正常对照[(18.04±7.75)分].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单相抑郁组治疗前,词汇流畅性、Stroop-CW与阻滞因子分呈负相关;WCST完成的分类数与认识障碍因子得分呈负相关;WCST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的应答数与体重因子得分呈负相关;双相抑郁组治疗前,词汇流畅性与认识障碍因子得分呈负相关;WCST完成测验的总应答数与认识障碍因子得分呈正相关;WCST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与睡眠障碍因子分呈负相关.结论 单双相抑郁都存在执行功能障碍,均受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但损害存在差异,双相抑郁的执行功能损害较单相抑郁轻.  相似文献   

13.
吴小和  张程赪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3):266-267,269
目的:旨在探讨以抑郁为主的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两种障碍的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查阅病历和直接向患者亲属询问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两组间在发病年龄、家族史、住院时间、性格倾向、饮酒史、胎次、自杀观念以及童年期疑患儿童多动障碍史等存在有明显差异。结论:两种疾病形式间其临床特征存在许多差异,支持其异源性观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单相抑郁、双相抑郁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特征,寻找单双相抑郁的免疫学鉴别诊断指标.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心身科住院患者,其中单相抑郁组600例、双相抑郁组60例,本院体检健康对照组30例.留取三组血样标本,采用CD系列细胞检测玻片检测外周血中CD3+、CD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提高临床上对双相抑郁的诊断识别率。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单相、双相抑郁各30例,予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定,比较两组患者人格特点的差异,并分析人格评定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单相、双相抑郁患者抑郁、焦虑因子的平均值显示患者有轻度抑郁、焦虑情绪,并且严重程度相当。单相抑郁患者的E、N分及个性距离均显著低于双相抑郁患者[(46.67±7.91)分vs(54.67±12.66)分,(56.50±8.63)分vs(61.33±8.19)分,(11.77±6.69)分vs(18.06±7.15)分],而P分及L分的差异无显著性。双相抑郁患者在EPQ个性象限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外向不稳定象限(60%),两组患者个性象限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总体而言,抑郁患者的E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负相关(r=-0.45,r=-0.26),而N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正相关(r=0.48,r=0.35)。个性距离与抑郁因子有显著正相关(r=0.26),而与焦虑因子分相关性不显著(r=0.22)。结论在病情程度相当情况下,单相抑郁患者与双相抑郁患者EPQ个性有明显不同。虽然抑郁影响EPQ结果,但是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鉴别方面对临床医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提高临床上对双相抑郁的诊断识别率.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单相、双相抑郁各30例,予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定,比较两组患者人格特点的差异,并分析人格评定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单相、双相抑郁患者抑郁、焦虑因子的平均值显示患者有轻度抑郁、焦虑情绪,并且严重程度相当.单相抑郁患者的E、N分及个性距离均显著低于双相抑郁患者[(46.67±7.91)分vs(54.67±12.66)分,(56.50±8.63)分vs(61.33±8.19)分,(11.77±6.69)分vs(18.06±7.15)分],而P分及L分的差异无显著性.双相抑郁患者在EPQ个性象限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外向不稳定象限(60%),两组患者个性象限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总体而言,抑郁患者的E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负相关(r=-0.45,r=-0.26),而N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正相关(r=0.48,r=0.35).个性距离与抑郁因子有显著正相关(r=0.26),而与焦虑因子分相关性不显著(r=0.22).结论在病情程度相当情况下,单相抑郁患者与双相抑郁患者EPQ个性有明显不同.虽然抑郁影响EPQ结果,但是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鉴别方面对临床医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