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飞侠 《养生月刊》2006,27(8):695-698
自从“七剑”隐退天山以后,就再没有下山。不过,最近他们听说错误用药误害了不少无辜,使得全球有1/3的人是死于“药害”,而非死于疾病。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为此,他们再次出山,亮出“七剑”要斩断错误用药。第一剑:莫问剑直指乱用止痛药这一天,莫问听说张老伯30多年来天天用止痛片,没有止痛片时,他感到生不如死。如今,他年用量已达2000多片,导致药物依赖,不易治疗,想去打探究竟。不巧,刚走到村口就碰上了李阿牛,李阿牛今天碰到了自己崇拜已久的偶像,马上把一肚子苦水倒了出来。原来他经常牙痛,吃了消炎痛,效果不错,但容易反…  相似文献   

2.
"风咳"证治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国内外相继发布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咳嗽已成为独立病症。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该病呈显著增多之势。对于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由于其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准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患者被误诊误治,不少患者病程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目前该病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咳嗽病因复杂多端,西医强调明确病因,诊断程序较为复杂,治疗多对因对症处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中医立论咳嗽,虽似笼统,却自成体系,辨证论治,灵活多变,疗效确凿,尤其对于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极具个性化的对证治疗尤现特色和优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咳嗽是中医极具原创优势的病症之一。为了进一步总结和集成咳嗽证治规律,充分发挥中医辨治特色和优势,提高咳嗽中医临床辨治水平,交流推广各地独特治疗经验,我们邀请了国内部分呼吸科专家就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发表己见,颇多心得,其中不乏创新之处,故此结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马志国 《养生月刊》2008,29(9):784-787
张老伯虽说退休几年了,身子骨还算硬朗,过去,张老伯是一大家子人的主心骨。遇到大家不好拿主意的事情,总是要批他“拍板”。可是,儿女们发现老爸最近几年越来越没有了过去的劲头,遇事总爱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怕这样怕那样的。  相似文献   

4.
周青前 《养生月刊》2008,29(3):254-255
退休以后,由于不用忙于工作,不用奔波劳累,老年人活动量剧减,这时就需要做一些防老操。防老操有许多种,我的邻居张老伯虽是70岁高龄的人,可他身体和面孔看起来依然像刚退休的老年人,他身体健康,精神焕发,头脑清晰。问其是如何养生的?张老伯说,这完全得益于他退休以后长期坚持做防老操。这是张老伯在报刊上学到的一则防老操,简便易学。  相似文献   

5.
咳嗽一证,临床较为常见,四季均可发生。《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小儿时期肺常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更易感时邪而发病,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为多见。由于四时六气的不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手法治疗理当“因季施推”。现以外感咳嗽为例分述之。春三月,此谓发陈,天气逐渐转暖,而犹带冬令之余寒。小儿若感触风寒,极易形成风寒咳嗽,并兼见恶寒、鼻塞、痰涕清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等症,治当宣肺止咳、疏风散寒,宜偏于辛温之法。若感受时令风热之邪,则可形成风热咳嗽,并兼见鼻塞、发热、涕痰…  相似文献   

6.
林老伯患冠心病多年去年刚入夏,夜里睡觉出现呼吸困难,感觉突然气喘胸闷、剧烈咳嗽、大汗淋漓,家人赶快将他送往医院急诊科,经检查,林老伯被确诊为急性左心衰。  相似文献   

7.
伍利芬  徐荣谦 《北京中医药》2007,26(10):665-667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小儿哮喘中的一个证型.临床以长期痉挛性咳嗽为特点,多在夜间或晨起发作,对小儿身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并未出现喘憋的症状,故既往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自1995年《小儿哮喘防治指南》提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病名后,便很快得到公认.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70岁的张老伯早上起来上厕所,突然就昏倒在地。尽管后来老人自动苏醒,但是全家人都被吓坏了,因为张老伯一向高血压,所以家人以为是中风前兆,赶紧送去医院全面检查。淮知医生却断定,张老伯是低血压引起的昏厥。高血压的人怎么会由低血压导致昏厥呢?其实一般来说,不管是低血压还是高血压的人,都代表着他血压调节能力较差,和普通人群相比,低血压的人容易变成高血压,高血压的人容易引发低血压。一些老人,为了避免起夜不便等原因,习惯性憋尿。而从憋尿到排尿的过程中,交感  相似文献   

9.
最近,广东等地出现的"阴性艾滋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汪先生是患病者之一,在与认识半年的女网友发生一次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后,他出现淋巴肿大、舌苔长出绒毛、抵抗力不断变差等症状。他担心自己染上性病或艾滋病,到几家医院进行多项检查以后,证明没有感染艾滋病或性病。可他对检查结果始终不放心,还担心传染给家人,不敢与妻子同床。类似汪先生的患者不少,他们大多有过高危性行为,自称可能患上了艾滋病,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皮肤出现大块血斑、皮疹、舌苔生绒毛、关节离奇  相似文献   

10.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理论上阐述了咳嗽发生、发展、传变的机理,如今这一认识仍指导于临床.笔者就脏腑咳的释义及临床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徐祖传 《北京中医药》2007,26(8):530-531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属明代医家张介宾首提.阴不能没有阳,无气便不能生形,阳不能没有阴,无形便不能载气,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故阴阳二气不能有所偏,不偏则气和而生,偏则气乖而死."阳非有余"论突出地反映在他所著的《大宝论》中.  相似文献   

12.
王福林 《河北中医》2008,30(12):1279-1280
《素问&#183;咳论》论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明确指出了咳嗽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高度概括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笔者临床据此指导咳嗽的辨证治疗,溯诸理论有据,验诸实践可信,进一步探明了肺胃相关理论的证治规律和实质。  相似文献   

13.
浅谈"传"经、"经尽"、"再经"、"过经"揭示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伤寒论》中反映外感病发展的病机、病势且具有辨证意义的原文入手,探讨“传”经、“经尽”、“再经”、“过经”的内涵及辨证意义。结论:(1)“传”经,提示邪气波及或递转他经。前者指部分邪气内传他经;后者指邪气离表而尽转他经。(2)“经尽”,寓示病势转归的两种形式。一是指邪离本经而转入下一经的趋势,即“再经”;二是指邪气尽离本经而转愈的趋势,即“经不传”。(3)“过经”有两种情形:一为由表入里而病进;二为由阴转阳而病退。前者泛指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的病性转变;后者指病由太阴转入阳明而转愈。  相似文献   

14.
张老伯年过八旬,仍是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满一头乌发、面色红润、牙齿坚固、腰背挺直、手脚灵便、思维敏捷、记忆力好、睡眠正常、不胖不瘦无病痛。他每天除了照常应诊外,业余时间还喜欢在电脑上“敲字”。许多人向他求教身体健康的秘诀,张老伯笑着说都应归功于他天天坚持的“小动作”。耸肩: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耸肩运动。即将双肩上提,缓慢放松,如此一提一松,反复进行,做5分钟左右。不仅能使肩部的神经、肌肉、血管得以放松,活血通络,还能防治肩周炎。  相似文献   

15.
侯茂兰 《养生月刊》2007,28(9):783-785
王先生50岁,平素身体尚好,近一个月来经常感到下颌及牙痛,多在"生气上火"时或在劳动中出现。他先到牙科看病,医生告知未见牙病,怕是下颌骨患病,又拍X光片也未见异常。他又到神经科检查是否患三叉神经痛,虽然用了药,但还是经常发生"牙痛",  相似文献   

16.
林平 《光明中医》2006,21(10):7-8
钱乙,字仲阳(约1032~1113年),山东郭州(东平)人.私淑其姑父吕氏之医术,精勤好学,于书无不览,反对斤斤守古.他精研《颅囟经》,专攻儿科40余年,博采历代诸家之说,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分析总结,概括提高,对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诊断辨证、立法处方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儿科学独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基础.此书之成,不仅对我国儿科学的发展贡献甚巨,而且对各科临床证治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  相似文献   

18.
魏建中 《河南中医》2006,26(6):25-25
笔者在治咳过程中颇感咳者以寒为多,以寒为著,故在辨证咳嗽时,从寒入手,蠲其陈年冰伏,戳其病根,每每收到显效。咳嗽分外感内伤,六淫之邪外侵于肺,肺如钟,撞则鸣,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波及肺引起肺气上逆,失于清肃则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教科书上,外感分风寒、风热、暑湿  相似文献   

19.
徐江雁 《北京中医药》2006,25(10):587-589
孔伯华(1885-1955年),名繁棣,山东省曲阜县人.少时随祖父宦游,秉承家学,14岁时,因母病医药无效,就定下"不求科考举子业、专攻医学志在济人"的决心.1910年受京师之邀来到北京,在京悬壶应诊,投无不效,名噪京师,被人称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在临床及学术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擅长治疗温病,由于善于运用石膏,人们又称其为"石膏孔".对<内经>病机十九条关于火与热的论述有独特的发挥,他推崇金代刘河间"寒能胜热、辛凉解表"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重视脾胃的功能,强调重视肝脾关系,认为脾湿与肝热是湿热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在认识上形成了"湿热彰盛"的湿热病学说.孔伯华一生忙于治病救人,无暇著述,去世后由后人将其经验整理为<孔伯华医集>出版.  相似文献   

20.
丁香 《养生月刊》2008,29(12):1089-1092
一位中年女士抱怨说:结婚头几年,他们每周做爱四五次;五年后的今天,两个月都难得有一次。她还说:"我们的关系在很多方面还是不错的,只是,他似乎丧失性欲了。"当她试图和丈夫讨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