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屏气试验研究脑血管储备功能对中度血管性痴呆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经颅多普勒彩超屏气试验测定正常对照组、无颅内动脉狭窄及伴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屏气指数(BHI)、Vm上升率(Vm%),并于6个月后随访。结果两组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BHI、Vm%较对照组均有下降(P<0.01),且伴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中度痴呆组(MCASVD)下降更加明显(P<0.01)。6个月后两中度痴呆组MMSE评分及BHI、Vm%不同程度下降(P<0.01或P<0.05),MCASVD组下降更加明显(P<0.01)。结论脑血管储备功能下降与血管性痴呆发生及发展具有相关性,可能对血管性痴呆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12—2013-11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片,治疗组口服西洛他唑片+尼莫地平片并进行随访,比较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时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期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脑出血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洛他唑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且脑出血少,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预后与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人50例为对照组,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VD患者50例为观察组,分别于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进行CVR检测及简易神经状态量表评分(MMSE),对比2组入组前后CVR及MMSE变化。同时对观察组入组前后CVR及MMSE差值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屏气指数(BHI)、平均峰流速上升率(Vm%)及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6个月后BHI、Vm%及MMSE评分较入组时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入组6个月后BHI、Vm%及MMSE评分较入组时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入组时BHI及Vm%与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MMSE差值存在正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CVR可作为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VD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痴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0例脑出血患者,出院后6个月根据认知功能评分分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60例,其中血管性痴呆组(VD)22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38例;对照组为无认知障碍者120例。入院后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BDNF水平,分析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BDNF对VCI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VCI组年龄、NIHSS评分、出血量、出血部位、Hcy水平及BDN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高龄、NIHSS评分高、大量出血、脑叶出血、Hcy水平升高及BDNF水平降低是脑出血患者发生VCI的危险因素(P<0.05)。出院时6个月VCIND组与对照组MMSE评分、BDNF水平均高于入院时(P<0.05)。出院后6个月VD组BDNF水平高于入院时(P<0.05)。出院后6个月3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VD组与VCIND组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VD组MMSE评分低于VCIND组(P<0.05)。入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3组BDN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入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VD组与VCIND组BDN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VD组BDNF水平低于VCIND组(P<0.05)。出院后6个月BDNF水平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P<0.05)。BDNF预测VD及预测VCIND的AUC面积分别为0.749、0.704,均>0.7,灵敏度分别为84.2%、85.9%,特异度分别为80.9%、80.6%。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出血后VCI的发生相关,随着BDNF水平的降低,VCI严重程度随之增加,且入院后血清BDNF水平可以预测VCI的发生,特别是VD发生的标记物之一,临床上血清BDNF水平低的患者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银杏叶制剂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的112例符合2006年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诊断标准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银杏叶制剂治疗,每次口服19.2g,每日3次,12个月为一个疗程。实验组给予银杏叶制剂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银杏叶制剂治疗方案同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每次口服5mg,每日服药1次,治疗一月后每次服药10mg。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脑电图(EEG)测评治疗效果、异常率、P300潜伏值和波幅变化。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85.72%,高于对照组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MMSE评分分别为(18.31±4.24)分、(19.95±3.81)分、(23.35±3.25)分、(25.46±2.92)分、(27.47±3.93)分,对照组分别为(18.53±4.92)分、(19.46±3.63)分、(19.97±3.63)分、(20.13±3.01)分、(22.01±3.35)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MMSE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332.42±35.81)ms、(13.78±4.21)μV,对照组分别为(397.13±40.93)ms、(7.01±3.75)μV。实验组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短、波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制剂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优于单用银杏叶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血管性痴呆病人120例,随机分为3组,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组40例;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只用胞磷胆碱钠注射液。以1个月为1疗程,3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组MMSE和ADL评分优于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组(P<0.05),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安全,能显著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盐酸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80只健康Wistar大鼠(月龄12~14个月),体质量300~4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金刚对照组及美金刚治疗组,每组20只.采用持久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造成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美金刚对照组及美金刚治疗组于术后8周开始以美金刚(5 mg·kg-1)每天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以同等量的0.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连续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衡量大鼠学习记忆水平;测定大鼠脑皮层、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活性的变化.结果 术后12周,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5);脑皮层、海马组织内AChE活性明显升高(P<0.05),ChAT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活性明显升高(P<0.05),GSH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美金刚治疗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5);脑皮层、海马组织内AChE活性及ChA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A活性明显降低(P<0.05)、GSH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 盐酸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明显提高,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脑组织内MDA及GSH的活性来实现的,该实验研究为临床上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石杉碱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吡拉西坦;治疗组口服尼莫地平+石杉碱甲。2组均治疗6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HDS-R评分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的MMSE、ADL、HDS-R评分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治疗组患者的MMSE、ADL、HDS-R评分改善更显著(P<0.01)。2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石杉碱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优于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石杉碱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吡拉西坦;治疗组口服尼莫地平+石杉碱甲。2组均治疗6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HDS-R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的MMSE、ADL、HDS-R评分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治疗组MMSE、ADL、HDS-R评分改善更显著(P<0.01)。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石杉碱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优于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lzheimer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及其之间差异。方法对36例临床诊断的Alzheimer病、3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及35例健康人进行了事件相关电位(ERP)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测试。结果Alzheimer病组、血管性痴呆组ERP测定的异常率为94.4%(34/36)和85.7%(30/35),两组ERP中N2、P3波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3波幅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lzheimer病组ERP测定N2、P3波潜伏期较血管性痴呆组延长,P3波幅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zheimer病组、血管性痴呆组MMSE量表总分值与分量表得分值较正常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lzheimer病组与血管性痴呆组比较,在MMSE量表总分、时间定向及物体命名等分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zheimer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减退,且Alzheimer病认知损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奥拉西坦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将57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奥拉西坦800 mg/次,3次/d)30例和对照组(给予安慰剂)27例,治疗前、治疗后12、24周进行简易状态量表(MMSE)、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MSE及Barthel评分增高,NIHSS评分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奥拉西坦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进行简易智能检查(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单纯脑蛋白水解物治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奥拉西坦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09—2010-09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和奥拉西坦。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画钟试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MSE和画钟试验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近期预后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采用自膨式支架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及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2组NIHSS、MMSE评分变化,脑卒中和死亡事件。结果 2组的NIHSS评分变化总体趋于降低(P0.05)。1、3及6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MMSE评分变化总体趋于升高(P0.05),入组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S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的康复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5 年 11月至2016 年9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43例(观察组),根据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匹配43例重型颅脑损伤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1个月。康复前和康复后1个月采用采用运动功能量表(FMA)判定肢体运动能力,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采用简明精神检查量表(MMSE)判定认知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康复前,两组FMA评分、NIHSS评分、MMSE评分、Barthel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后1个月,两组FMA评分、NIHSS评分、MMSE评分、Barthel指数较康复前均明显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使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酚软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加,ADL总分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DL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过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明显提高病人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温肾活血汤对肾阳虚血淤证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3—2016-08我院76例肾阳虚血淤证VD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8例。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温肾活血汤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Barthel指数量表、WHOQOL-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价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对比2组MMSE、Barthel指数、WHOQOL-SF36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MMSE、Barthel指数、WHOQOL-SF36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MMSE、Barthel指数、WHOQOL-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活血汤治疗肾阳虚血淤证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康复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01—2013-06我院血管性痴呆患者64例分为2组,对照组31例在降压、降脂、活血等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静脉注射,2组均为2周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根据MMSE和ADL量表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MMSE和ADL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MMSE和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康复可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能障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天智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血管性痴呆病人60例按随机单盲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尼麦角林口服,治疗组在尼麦角林治疗基础上加服天智颗粒,共12周。2组用药前后均进行认知障碍程度检查和痴呆度评分,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为症状改善的评估指标。结果治疗前2组MMSE评分、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用药后MMSE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MMSE评分显著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ADL用药后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用药后ADL评分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效果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天智颗粒联合尼麦角林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与血管内支架治疗对症状性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1例症状性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的39例患者为药物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35例患者为手术组;采用内科药物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47例患者记为联合组。对比三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和12个月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并记录随访期间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三组患者6个月后和12个月后治疗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个月后和12个月后三组间和每两组间颈内动脉狭窄率、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和基底动脉狭窄率比较均P<0.05,其中药物组最高、手术组次之、联合组最低;治疗前药物组、手术组和联合组NIHSS和ADL三样本间比较及两两比较均P>0.05,12个月后各组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12个月后三组间NIHSS和A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内科药物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管狭窄率,改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脑血管事件和死亡,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