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右室双出口(DORV)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均起源于右心室的一种少见的复杂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畸形的多样化造成手术方案的错综复杂,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术后监护的难度,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外科监护室共收治了32例右室双出口矫治术后的患儿,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低心排综合征、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心律失常和肺动脉高压(PH)危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总结大动脉调转手术(ASO)治疗48例陶西平型(TBS)右室双出口(DORV)患儿的术后护理经验.本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反应性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等.通过严密监测,减轻心脏负荷,重视肺动脉高压反应的识别与防治,积极防控感染,以及基础护理等有针对性的措施,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和病死率.本组死亡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右室双出口是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的一种畸形,介于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转位之间的一系列病变,是一种少见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48%~1.67%,其中Taussing-Bing畸形占右室双出口的30%,手术治疗非常困难,尤其在婴幼儿期.冠状动脉扭曲和出血等并发症仍是困扰心脏外科医生难题.我院心外科在2009年-2010年对2例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患儿实施Switch手术治疗Taussing-Bing畸形,能有效防止术后心室流出道梗阻,避免了心外管道应用,减少术后病死率,提高了术后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的右室双出口术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室双出口是一种少见、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其病理解剖结构是主动脉和肺动脉均起源于右心室,左心室的唯一出口是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的右室双出口(Taussig-bing)为一种特殊的右室双出口类型,这种手术非常困难,早期手术死亡率超过50%。近年来,我院采用火动脉转换术治疗这类类型的右室双出口,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减少。现将手术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右室双出口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两大动脉均起源于形态右心室,是一种少见的复杂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术后监护有一定的特点。本科2000年5月~2004年4月共收治右室双出口矫治术后病人19例,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有研究[1]报道一种新的手术方式(Nikaidoh术),即通过完整游离主动脉根部移植于左室流出道上,将肺动脉移植于右室流出道出口,修补室间隔缺损后彻底解剖根治大动脉转位.近年来,Nikaidoh术用于治疗完全大动脉转位(TGA)或右室双出口(DORV)合并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狭窄(PS)已显露出颇佳的手术效果,术后的形态学上更接近于正常解剖[2].  相似文献   

7.
双腔右心室(DCRV)畸形虽然发病率低,但常合并有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右室双出口、主动脉瓣下狭窄等畸形,使其呈现复杂而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也导致了临床上的误诊误治。现对17例DCRV病人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旨在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何萍萍  卞俊 《上海护理》2005,5(6):36-38
右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right of ventricle,DORV)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均完全起自形态右心室,室间隔缺损作为形态左心室惟一出口的一组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其畸形的多样化造成手术方案的错综复杂,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术后监护的难度。1996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DORV患儿168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婴儿右室双出口(DORV)矫治术后的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25例婴儿右心室双出口矫治术后的护理资料.全部手术后均进ICU监护,实施严格呼吸道护理,心电监护,合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调整循环功能,努力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监护期间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例,发生肺间质水肿、肺不张、低氧血症7例均治愈,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 婴儿右心室双出口病理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术后循环、呼吸系统并发症多而严重,优良的术后监护、护理是提高手术存活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右室双出口(DORV)的主要特征是两条大动脉完全或大部分起源于右心室,有肺动脉骑跨的右室双出口称为Tanssig-Bing畸形.有时也有两组半月瓣均骑跨在室间缺损上,很难判定两大动脉发自左或右心室,称之为双心室双出口.几乎所有病例均伴有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较常见,主动脉狭窄、缩窄、主动脉弓离断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例右室双出口矫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右室双出口患者室间隔缺损均为主动脉瓣下型,均采用心内隧道连接室间隔缺损与主动脉开口,自体心包片加宽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无左室流出道狭窄或右室流出道狭窄。随访3月-9年,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右室双出口解剖类型复杂,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决定手术方案。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左室流出道及右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畸形右室双出口的产前超声声像特征以提高此类畸形的产前检出率。方法分析我院于2000年8月~2006年5月期间33例胎儿右室双出口的超声资料与随访结果,总结胎儿右室双出口声像图特点及如何鉴别诊断。结果产前正确诊断右室双出口32例,1例右室双出口误诊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所有33例病例均合并室间隔缺损或心内膜垫缺损,尚有2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以外的其它心内畸形,15例合并心外畸形,4例染色体异常。结论胎儿典型右室双出口的主要声像图特征是主、肺动脉起始部平行排列且均发自右心室;右室双出口常合并其他心内及心外畸形,注意对合并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顾青 《现代护理》2007,13(5):451-452
目的探讨婴儿右室双出口(DORV)矫治术后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5例婴儿右心室双出口矫治术后的护理资料。全部手术后均进ICU监护,实施严格呼吸道护理,心电监护,合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调整循环功能,努力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监护期间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例,发生肺间质水肿、肺不张、低氧血症7例均治愈,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婴儿右心室双出口病理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术后循环、呼吸系统并发症多而严重,优良的术后监护、护理是提高手术存活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右室双出口(简称DORV)是一种少见的青紫型先大性心脏病。主动脉和肺动脉均从右室发出,而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是左室的唯一出口。二尖瓣与主动脉瓣之间无纤维连接,并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本病国内报告不多。现将1983~1992年收住我院且资料完整的15例右室双出口患儿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采用自身主肺动脉与下腔静脉直接连接的全自体组织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对14例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的患者采用全自体组织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其中三尖瓣闭锁5例,单心室6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2例,右室双出口1例,全组患者均有肺动脉瓣狭窄,其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发育较好。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7.1%)。此外,1例出现脑部并发症,1例乳糜胸经手术治愈。术后未出现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示吻合口均通畅。术后随访1~25个月,无死亡。动脉血氧饱和度91%~95%,恢复良好。结论:对手术适应证合适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全自体组织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可取得满意的外科治疗效果,有望成为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6.
我院1988年至199L年间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CDFI)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先心病611例。本组611例全部首先由超声诊断,后入院作手术治疗或作心导管及/或X线心血管造影后再手术。包括男352例,女259例,平均年龄13.4岁。手术确诊以ASD、VSD、PDA及TOF为主,其它复杂畸形包括右室双出口、双腔右心室、三尖瓣闭锁,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主肺动脉窗、三房心、单心房、单心室、冠状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了20例右室双流出口伴主动脉辩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术后护理.术后密切监测循环功能的变化.防治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对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术后持续监测肺动脉压力,积极预防和处理肺高压危象;密切观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治肺部并发症;及时行床边二维超声心动图,及早发现和处理左或右室流出道梗阻.本组死亡2例,其余18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治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5年,心功能均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1岁以内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病儿的外科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2006年11月-2009年8月,我科共手术治疗1岁以内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病儿41例.全组病例均在浅低温或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畸形矫治术.结果 本组病儿无死亡.主要并发症有肺动脉高压危象、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肺不张、张力性气胸、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源性感染等.术后SaO2为93%~98%.随访6~24个月,病儿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是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病儿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早期手术及良好的围术期处理是提高病儿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Ebstein畸形在外科治疗手术中的配合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7月以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39例Ebstein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配合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例(12.8%)术前经心电图检查诊断合并预激综合征;手术包括双心室矫治26例,一个半心室矫治10例,双向Glenn术1例,肺动脉环缩术2例;全组手术顺利,术中配合默契;术后早期死亡1例(2.6%),其余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并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做好术前准备,有利于Ebstein畸形外科治疗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同种带瓣血管(VHC)在儿童先心病右室流出道重建中的体会。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25例患儿平均年龄6.7(1.9~13)岁,平均体重22(10—34)kg,病种包括右室双出口7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7例,共同动脉干5例(I型),法乐氏四联症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住2例,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l例。合并畸形包括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闭锁、多发室缺等。结果:无手术死亡。早期死亡l例,为术后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第32天死于气管内出血。平均随访(18/24例)16.8(1.37)个月,死亡2例,l例右室双出口患者术后26个月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另l例为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患者,术后8个月死亡,死因不明。其余16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吻合口无狭窄,VHC管腔通畅,瓣膜无明显反流。结论:冷冻保存的VHC是右室流出道重建的理想材料,用于儿童先心病可获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