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对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循环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2例骨科手术病人术前行挠动脉穿刺采自体血,同时于外周静脉输入2~3倍的长源雪安和平衡液,术中连续监测HR、MAP、CVP、SpO2及尿量变化,分别于采血前、后30 min,回输血前、后30 min及术后1 d和7 d监测HCT、Hb、PLT、RBC的变化.结果 手术全过程的HR、MAP、CVP、SpO2无明显变化(P>0.05),ECG未见心肌缺血表现,稀释后HCT、Hb明显降低(P<0.01),但未低于最低值(0.25).PCT、RBC有所下降(P<0.05);术后7 d HLT、Hb、RBC恢复较快,PLT明显升高.结论 在骨科手术中应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能保证术中及术后循环功能及凝血功能的稳定,术后凝血功能明显恢复,并能减少输异体血所至的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自体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聚明胶肽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在全髋置换术中对减少异体输注血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髋置换病人16倒,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n=8)和稀释组(B组,n=8),两组皆采用埂膜外阻滞。B组术前进行聚明胶肽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比较两组病人所输异体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变化。结果:B组有4例完全避免输异体血,余4例各输体血200ml;A组每例病人均输弄体血,输血量400~800ml,显著多于B组(P<0.01),两组病人术后虽有轻度贫血,但仍在安全范围。结论: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可使全髋置换术病人少输或不输异体血。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失血多,术前实施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实现“少用或不用库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从2001年1月-2006年6月选择性应用26例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机制。方法:将36例ASAⅠ~Ⅱ级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择期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稀释组(ANHD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稀释组患者施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时按公式V=EBV×(Ho-Hf)/Hav估算放血量,放血的同时输入1∶1等量的胶体溶液及0.5∶1的晶体溶液,在手术结束前或术中明显出血时回输放出的自体血。对照组行常规手术。结果:稀释组患者术中输入的异体血量明显减少。结论: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在外科手术中能节约库血,减少血源性传染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其疗效确切,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羟乙基淀粉行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后围术期血浆蛋白浓度的变化。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ANIH组(A组)和对照组(B组),检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ANIH后30min、术毕、术后1d和术后3d血清中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浓度的变化;B组在相应时点监测同一指标。结果血液稀释后A组患者的TP、ALB、PA均显著下降,与麻醉诱导前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叭),在回输自体血后TP、ALB开始回升;术后1d,两组的PA逐渐回升,CRP显著上升;术后3d,两组的TP、ALB都有较大程度的升高,且A组的上升程度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CRP、PA都有明显恢复,但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6%的羟乙基淀粉(万汶)行ANIH能安全地用于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减少了患者围术期血浆蛋白的丢失,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同时,羟乙基淀粉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创伤引起的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张素和 《海南医学》2001,12(3):33-34
目的 了解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在全髋置换术中对输异体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髋置换术病人 16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 (组 I,n=8)和稀释组 (组 ,n=8)。。两组皆采用硬膜外阻滞 ,组 术前进行等容量血液稀释。比较两组病人输异体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结果 术中组 有 4例完全避免输异体血 ,余 4例各输异体血 2 0 0 ml,总平均每例输异体血 10 0 m l,与组 I病人平均输异体血 6 10± 15 8ml相比有显著差异 (P<0 .0 1)。两组病人术后均有轻度贫血 ,但仍在安全水平以上。术毕两组血红蛋白相比有显著差异 (P<0 .0 5 ) ,但无临床意义。结论 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可使全髋置换术病人少输或不输异体血 ,术后血红蛋白仍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在外科择期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一般情况好,Hb≥110g/L,HcT≥0.33,估计术中需输血术中20例,于麻醉后手术前抽取患者自身血400-600ml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快速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同时监测血压、脉搏、SPO2,HcT的变化。结果: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过程中,循环、呼吸稳定,监测的各项指标未低于安全界限。结论: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是安全的,可相对减少术中输血,节约血源,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在择期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42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自体血液回输)和观察组(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于术前、输血前、手术结束、术后24h,监测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异体血输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择期手术患者,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能够有效节约血源,减少异体输血的用量,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2例以郭峰法测不同时间点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花环率(R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率(NTERR),同时测20例健康人红细胞免疫上述指标作为对照。结果:手术开始30、60min,术后l0min、1天RC3bRR、NTERR、RI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30、60min,术后l0min时RC3bRR、NTERR低于术前及术后1天(P<0.05),RICR高于术前及术后1天(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能力下降,可能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对减少全髋置换患者术中失血的效果。方法将68例全髋置换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全麻诱导后采用ANH和CH;对照组麻醉后常规输注复方乳酸钠。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尿量以及术前、术毕、术后第1、7天的Hb和Hct值。结果实验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尿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术后不同时段Hb和Hct值显著低于术前(均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NH联合CH能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和输血,且对Hb和Hct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用于颅脑外科围术期血液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在颅脑外科围手术期的血液保护效应。方法 将 4 0例颅脑外科手术患者随机等分为空白对照组 (A组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 (B组 ) ,观察两组患者诱导前、诱导插管后 5min(B组相当于采血前 )、插管后 2 5min(B组相当于采血后 )、输血前、术毕各时点平均动脉压 (MAP)、中心静脉压 (CVP)、脉搏 (P)变化 ;上述各时点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分压 (PvO2 )、血乳酸 (ABL)、锁骨下静脉血氧饱和度 (SaO2 )、氧分压 (PvO2 )、血乳酸 (VBL)水平 ;诱导前、插管后 2 5min、输血前、术毕、术后第 2天、第 7天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压积 (HCT)、白细胞 (WBC)、血小板 (PLT)变化 ;手术失血量、术后 2 4h切口引流量、术中、术后异体红细胞、异体全血输注量 ;未输异体血病例数。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点MAP、CVP、P比较无明显差别 ;诱导插管后时点SaO2 、PaO2 明显高于诱导前 (P <0 .0 1) ,输血前SvO2 、PvO2 明显低于诱导前 (P <0 .0 1) ,ABL、VBL无明显差别 ;B组患者自体采血后Hb、HCT明显低于诱导前 (P <0 .0 1)及同时点的A组水平 (P <0 .0 1) ,两组患者输血前、术毕、第 2天、第 7天Hb、HCT均明显低于诱导前 (P <0 .0 1) ,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 ,两组患者从输血前开始WBC明显升高 (P <0 .0 1) ,  相似文献   

14.
蒲超  张珊珊  李伟  吴青霞  吴辉 《西部医学》2019,31(2):291-294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前倾角技术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应用联合前倾角技术行THA的DDH患者27例,并采集患者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数据,差异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股骨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髋臼前倾角及联合前倾角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DDH患者髋关节周围骨质畸形在THA术中使用联合前倾角技术,能指导术中设计合适的髋臼前倾角及联合前倾角,减少人工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中心静脉压麻醉并急性高容血液稀释用于肝叶切除围术期的血液保护效应。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组I、II、III,组I患者术中常规输液,组II患者在气管插管后即开始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D),组III患者在肝实质切除前控制输液、加深麻醉使CVP在1~5cmH2O之间,同时采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MAP≥70mmHg,肝实质切除后采用AHHD,其余两组CVP在5~12cmH2O之间,观察三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糖(BS)、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谷丙转氨酶(GPT)、血尿素氮(BUN)和肌肝(Cr)变化;各时段输液量、尿量;术中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未输血病例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组III患者在切皮前开始至肝实质切除后MAP、CVP较低,术毕恢复,切皮前开始至术毕HB、HCT较高,肝实质切除后至术毕WBC较低,围术期BS及GPT较稳定,肝实质切除前输液量、尿量较少,但术毕恢复。术中失血量三组分别为(905.4±557.7)mL,(943.2±479.1)m...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自1997年7月至2002年10月,共12例患者发生假体脱位,作者对其进行了详细评估,探讨脱位原因,对脱位者试行手法复位,复位失败者采用关节囊修补加必要的假体调整。结果:12例患者中,假体位置不良3例,软组织张力异常5例,假体位置异常伴软组织张力异常3例,患者活动超过安全范围1例。5例患者经手法复位后未再出现脱位,7例患者再脱位或复位失败经关节囊修补术或假体调整后未再脱位。结论:软组织张力异常是假体脱位的主要原因。对手法复位失败或再脱位患者,关节囊修补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为临床手术人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6-08~2011-05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选择符合条件的152例(161髋)纳人研究。其中髋关节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79例(A组,82髋),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73例(B组,79髋)。随访时间为15个月-5年,平均4.3年。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f5、术前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在手术时间、切1:3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日、术后下床行走时间等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术后假体脱位、神经麻痹、术后Harris评分及术中术后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前外侧人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早期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早期进行关节功能恢复锻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手术方式降低了假体位置不当导致关节脱位的风险,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适应证相同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选择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存在髋臼缺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中植骨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58例75髋存在髋臼骨缺损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对根据骨缺损的情况分别进行颗粒性、结构性和混合性植骨,术后对其中46例(59髋)进行髋关节X线检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5.6个月。X线检查显示54髋植骨处愈合, 无明显骨吸收,占91.5%;5髋出现植骨边缘透亮带,占8.5%。 术前Harris 评分28~42分,平均34.18;术后髋关节功能,优:23例28髋, 良:20例26髋, 尚可: 3例5髋,优良率91.5%。结论自体骨重建存在骨缺损的髋臼, 增加了髋臼覆盖,提高了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稳定自性,近期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全髋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共14例中低钾血症6例,脱位2例,肺部感染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髋部浅表感染1例。14例均为围手术期处理不当所致,经及时治疗均未导致严重后果。结论:围手术期处理不当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早期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杨鸿发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4):62-63,66
目的:探讨去氨加压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围术期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62例拟行单侧THA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l例。治疗组应用去氨加压素按照0.3μg/kg溶于100ml生理盐水配制,静脉滴注,术前30min应用1次,术后1次/d,连续用2d;对照组仅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r)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b、Hct、Pit及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术后14d两组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患者获1~3个月随访,仅2例表现为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结论:在THA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去氨加压素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