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钆增强三维MR血管成像(MRA)已被提倡作为评价血管系统的有潜力的方法。作者应用增强屏气三维损毁梯度回波序列在具有正常主、副肾动脉,肾动脉狭窄,非狭窄性肾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及肾移植的病人中获得图像。 在取得腹部横断面图像后,在冠状位上确定兴  相似文献   

2.
正越来越多的中央淋巴系统(CLS)异常的疾病采用介入放射学方法治疗。然而,临床成像手段的缺乏给这些治疗计划的实施部署带来极大挑战。目的评估在乳糜胸病人  相似文献   

3.
Adamkiewicz动脉的MR血管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前瞻性研究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显示Adamkiewicz动脉的可行性,在外科术前对脊髓血管进行评估,为脊柱外科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10名志愿者及15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术前行CE-MRA扫描,范围包括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扫描序列采用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SPGR),注射对比剂量为0.3 mmol/kg.结果 在所有受检者中,脊髓前正中动脉(ASA)、Adamkiewicz及节段动脉均显示良好,所有患者的Adamkiewicz动脉均起源于T8~ L2之间.其中起源于左侧20例,右侧5例.ASA显示的范围T6~L3.Adamkiewicz动脉的直径为0.6~1.2 mm,ASA直径为0.6~1.0 mm.结论 CE-MRA扫描能对Adamkiewicz动脉进行准确的定位并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对临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由呼吸、无需对比剂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三维稳态自由进动序列(three dimensional 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3D SSFP)对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血管评估的潜在价值.资料与方法 将CHD患者(18例)、健康者(20名)及心肌疾病患者(16例),分别进行胸部3D SSFP扫描,对比分析其对CHD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及相应血管分段分支显影的可行性.结果 (1)CHD患者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均>3分,均能满足临床诊断.CHD组肺动脉、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健康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0-0.99),而较心肌疾病组显著增高(P<0.05).其主动脉图像质量与健康组及心肌疾病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13-0.49).(2)CHD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44~0.87),相应血管分段分支图像质量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5-1.00).结论 全胸各向同性3D SSFPMRA对CHD患者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成像质量高,对其分段分支成像质量稳定,对CHD的血管异常的评估具有重要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MR用于主动脉疾病尤其是主动脉撕裂的诊断已证明是有效的。MR高梯度系统的运用使得大多数MR序列可以在一次呼吸内完成。R.P.Kunz(美茵茨)等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比较了不同心电门控MRI技术评价慢性主动脉撕裂的可能性(AMJ Roentgenol2004;182:1319-1326)。斜矢状位MRI自旋回波序列示一B型主动脉撕裂,可清楚显示撕裂的主动脉内膜。3年中共扫描72例患者,其中53例为胸主动脉及胸主动脉以上部位(41例为术后Stanford A型,12例B型)。使用1.5T3D增强MR血管造影,并行黑血技术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辅以T1加权TSE序列。此外还…  相似文献   

6.
目的的: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82例怀疑有主动脉疾病的患者,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扫描,并与手术结果和血管造影对照,分析DCE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82例均获得满意图像。DCE、EMRA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疾病的位置以及血流动态情况。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疾病准确、快速、无创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一种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的新技术———能在一次数据采集时覆盖整个冠状动脉树。方法:6例健康志愿者和15例确诊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采用导航门控和校正(NAV)自由呼吸下三维稳态自由进动序列行全心扫描(WH-MRA),扫描参数:TR5.4ms,TE2.7ms,加速因子(SENSEfactor)2,160层,重建层厚0.75mm,平面内分辨力0.99mm×0.99mm,扫描时间14min(50%导航效率)。同时行靶血管三维稳态自由进动(SSFP)MRA(t-MRA)检查,扫描参数:TR5.6ms,TE2.8ms,20层,重建层厚1.5mm,平面内分辨率0.99mm×0.99mm,扫描时间7min(50%导航效率)。对WH-MRA…  相似文献   

8.
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76例临床疑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结果:76例3DCE-MRA均获成功,3DCE-MRA图像明确显示了病变部位及范围。结论:3DCE-MRA快速、准确,有利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Takayasu氏动脉炎病因不明。作者观察98例,女91例,男7例。诊断根据日本主动脉炎综合征研究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始发症状11~61岁(平均28±12岁)。全组先作了116次血管造影。84例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造影病变按Nasu氏分类分为:Ⅰ型19例(23%),仅累及主动脉弓的分支;Ⅱ型9例(11%),仅累及胸主动脉及其分支;Ⅲ型3例(4%),仅累及胸主动脉及其分支和Ⅳ型53例(63%)广泛累及主动脉全长及其分支。病变局限于胸主动脉和/或其分支的典型无脉症约占此型病例的1/3。主动脉狭窄最多见,降主动脉(44%)和腹主动脉(51%)常呈长段狭窄,未见升主动脉狭窄及主动脉完全闭塞。27/95例(28%)有主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解剖学仿真动脉模型上对2种零点充填(zero-filling interpolation,ZIP)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8个解剖学仿真动脉模型,腔内径为2~10 mm,在1.5 T MR 扫描仪上用头线圈进行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 MR 血管成像。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FSPGR)序列的参数设置如下:反转角45°,TR6 ms,TE 1.4 ms,带宽31.2 kHz,层厚1.4 mm。研究过程中上述参数保持不变,而 ZIP 则选择1024×1024或512×512。重组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图像后,原始单层图像和 MIP 图像均用于图像质量的评估。在 ZIP 1024×1024和 ZIP 512×512图像上均测量了信噪比(SNR)。利用宽度中点(FWHM)法确定血管边缘后计算腔内直径。结果 8个解剖学仿真动脉模型在2种 ZIP 技术中均得到了很好的显示。在所有仿真模型图像中,ZIP 1024×1024技术获得的图像血管边缘均较 ZIP512×512技术的更清晰;而在 FWHM 结果中,8个仿真模型腔内直径的计算结果准确性均相同。虽然ZIP 1024×1024技术的平均 SNR(26.7±3.8)比 ZIP 512×512的平均 SNR(31.6±4.1)低(t=4.018,P<0.01),但 ZIP 1024×1024图像的总体质量均比 ZIP 512×512的更好。结论 ZIP 1024×1024技术的图像总体质量优于 ZIP 512×512技术。研究方向可着重于扫描序列的修改及参数的调整,以期同时获得较高的分辨率和 SNR。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在主动脉夹层中进行SCTA的扫描参数。方法 回顾分析成功进行SCTA检查的 34例疑为主动脉夹层的病例 ,对照DSA或手术结果逐例观察、记录并分析所采用的CT扫描参数、影像后处理效果。结果  34例中有 32例诊为主动脉夹层并正确分型 ,2例正常 ,2 5例并行DSA( 17例 )及手术 ( 8例 ) ,SCTA结果与之完全相符 ,图像效果好 ,成功率在 88.9%以上。其主要扫描参数的使用 :( 1)升主动脉夹层 :层厚 4mm ,重建间隔 2mm ,螺距 1.2 5 ,管电流 175mA ;( 2 )累及升、弓、降部及胸主动脉 :层厚 5mm ,重建间隔 2~ 3mm ,螺距 1.5 0 ,管电流 15 0mA ;( 3)累及腹主动脉 :层厚 6~ 8mm ,重建间隔 2~ 3mm ,螺距 1.5 0或 1.75 ,管电流 15 0mA。管电压均为 12 0kV ,造影剂用量均为 90~ 10 0ml,流速 3ml/s ;延迟扫描时间在胸主动脉取 2 0s ,腹主动脉 2 5s。影像后处理方法主要应用MPR、SSD、MIP、VR等 4种后处理方法。结论 合理地制定扫描计划 ,根据扫描范围选择、匹配好各种扫描参数 ,可避免SCTA扫描范围受限制的不足而获得满意的主动脉夹层影像  相似文献   

12.
乳糜胸是由于胸导管或其主要分支破裂或阻塞,使乳糜液潴留在胸膜腔内而形成.乳糜胸导致的乳糜液丢失可引起循环、呼吸、代谢、营养和免疫功能异常,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2].目前,显示胸导管的技术主要是淋巴管造影及核素淋巴管显像[3],但这些技术具有对比剂不良反应、辐射损伤、检查时间较长及组织分辨率差等缺点[4].近年来,无创的非增强MR淋巴管成像技术在胸导管的显示方面展示出独特的价值[4-6],目前这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针对胸导管解剖学及其变异的研究以及探讨一些腹部疾病对它的影响[5-8].而利用非增强MR淋巴管成像对乳糜胸进行检测目前笔者尚未见报道.因此利用MR淋巴管成像对6例各种原因导致的乳糜胸患者进行显像,探讨该技术在乳糜胸检测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摘要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疾病。本研究目的是通过MRI了解急性血栓随时间变化及其与复发性DVT病人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最近确诊下肢DVT的13例病人接受非增强MR静脉造影(NC-MRV)和MR直接血栓成像(MR DTI)检查;选用快速反转恢复梯度回波水成像序列。在急性栓塞发病7 d内、3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病变螺旋CT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材料与方法 22例主动脉疾病(11例主动脉瘤、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大动脉炎、2例主动脉缩窄)者行螺旋CT增强检查,以表面覆盖显示(SSD)、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等多种方式重建。 结果 SSD均能很好显示病变的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夹层内膜片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MPR可较好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和内膜片;MIP可清楚显示管壁钙化和动脉瘤形态;CTVE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血管的狭窄。 结论 诊断主动脉疾病综合应用螺旋CT的各种技术可基本取代X线血管造影,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aortic d issection,AD)是主动脉最常见的急诊性疾病,多由高血压或血流动力学变化促发,内膜撕裂,血液破入中膜,将主动脉壁沿长轴分为双层并形成壁间血肿[1]。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 I)这一新的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为进一步提高成像质量和临床应用价值,现将21例主动脉夹层病变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 CE MRA)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03—2005-06行3D CE MRA 38例,其中主动脉夹层2 1例(5 5.3%),胸、腹主动脉瘤6例(15.8%),肾动脉狭窄4例(10.5%),主动脉粥样硬化2例(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DCEMRA)技术及其对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 73例疑主动脉夹层患者 ,均行 3DDCEMRA检查 (重复时间 9ms,回波时间 4ms或 5ms,翻转角 60°) ,对比剂用量 0 .1 5~ 0 .2mmol/kg,先行减影处理 ,再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重建。以手术和 /或综合检查为标准 ,评价 3DDCEMRA诊断结果。结果 :手术和 /或综合检查发现AD 60例 ,3DDCEMRA检出 58例 ,其敏感性 97% ,特异性 1 0 0 %。 58例均显示了内膜片及真假腔并正确分型 ,显示内膜破口 54个 ,对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评价准确率 89% ,血栓形成表现为假腔内造影剂充盈缺损。结论 :3DDCEMRA扫描时间短 ,能满足夹层动脉瘤诊断的大部分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心电图门控非对比剂增强静态间隔单次激发血管成像技术(quiescent interval single-shot,QISS)诊断外周动脉闭塞性病变(PAOD)的价值。方法 21例晚期PAOD患者纳入研究,图像质量和狭窄直径与增强成像和TWIST MRA(CEMRA)方法进行比较。QISS图像采集层厚为1.5mm(高分辨QISS,HR-QISS)。结果以CE-MRA为参考标准,HR-QISS显示其高度敏感性(94.1%)、特异性(97.8%)、阳性预测值(95.1%)及阴性预测值(97.2%)。HRQISS和CE-MRA的读片者一致性优良(分别为0.951和0.962)。与CR-MRA相比,HR-QISS图像质量远端主动脉、股动脉、髂动脉的质量明显较差(P0.0),而腘动脉(P=0.09)、小腿动脉(P=0.78)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增强ECG门控HR-QISS对于重症PAOD诊断有良好效果,对于肾系统纤维化高风险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替代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8.
随着MR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顺磁性对比剂的应用,顺磁性对比剂增强MR脑灌注成像已应用于颅脑检查的许多方面,并且在部分疾病(如急性脑卒中和脑肿瘤等)检查中已成为常规,并逐渐延伸至脑变性疾病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对疾病除早期显示病变外,且可指导疾病的治疗及判断预后。就其成像原理、检查方法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对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目的 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 (3DCE MRA)显示的颈部动脉常见病变 ;与DSA比较 ,明确 3DCE MR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 741例超声多普勒怀疑颈部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 3DCE MRA成像 ,并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 2 0 6例病人同时行DSA检查 ,将颈部动脉分为颈总、颈内、颈外、锁骨下及椎动脉 5个部位 ,由 2位放射学专家独立评估DSA及 3DCE MRA血管资料。结果  3 6 7%病例 (2 72 / 741)显示无异常。 63 2 9% (469/ 741)显示颈部动脉有病变 ,共计 82 7段 ,其中动脉粥样斑块占 3 4 2 2 % (2 83段 ) ,动脉狭窄占 3 4 46% (2 85段 ) ,动脉闭塞占 3 3 8% (2 8段 ) ,动脉发育纤细占 14 87% (12 3段 ) ;动脉开口变异占 3 87% (3 2段 ) ,动脉扭曲占 3 63 % (3 0段 ) ,动脉瘤占 0 72 % (6段 ) ,动脉夹层占 1 2 1% (10段 ) ,肿瘤包绕或推压动脉占 1 45% (12段 ) ,术后复查占2 18% (18段 )。对 2 0 6例的 412段血管与DSA比较 ,3DCE MRA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主要是对动脉粥样斑块 (2 56段与 2 83段 )和动脉狭窄 (2 58段与 2 85段 )存在一定的高估。但对 412段血管整个样本 ,两种方法在同一部位诊断各种血管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相似文献   

20.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规范扫描时相、增加三维采集厚度及采用减影后处理技术,评价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显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作用。方法3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3D DCE MRA,其中12例采用75~90 mm的三维采集厚度,扫描时相以呼吸次数粗略估计,采集3-5次,18例采用150~180 mm三维采集厚度,扫描时相以秒表计时确定,分别于0、20、40、60、90 s采集5次。比较减影前后的最大强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对门静脉系统血管主干及侧支的显示能力(以4级法评价),并统计患者显示的所有侧支血管及其显示的最佳时间。结果减影技术会降低门静脉主干的显示效果[减影前(2.74±0.31)级,减影后(2.53±0.49)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而提高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显示[减影前(1.63±0.50)级,减影后(2.58±0.3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6,P<0.01)。门静脉主干与多数侧支循环为20 s左右显示最佳,个别侧支血管显影延迟。结论采用减影后处理技术能提高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血管的显示,规范的扫描时相不会遗漏显影较晚的侧支循环,增大采集厚度能保证前后腹壁侧支循环的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