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茎原发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报道1例阴茎原发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方法:运用组织学、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例阴茎外周T细胞淋巴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标记并结合文献就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临床上以阴茎肿胀为首发症状,并龟头糜烂溃疡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病理组织学表现为表皮溃疡,肿瘤细胞血管呈浸润性生长伴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多见,并血管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CD43和CD3强阳性,CKpan,CD20,CD79 a,CD30、CD56和CD34阴性。临床按外周T细胞淋巴瘤行化疗有效。结论:阴茎原发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并需要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和其他类型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患者女,3 3岁。发现左乳无痛性肿块入院。体查:左乳内上象限可触及4.0 cm×3.0 cm大小,质韧,表面不平,边界欠清,活动度尚可,无触压痛肿块,左腋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左乳内上象限探及一3.7 cm×2.6 cm,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晰,无完整包膜,周边见血流信号肿块。诊断为左乳肿块。入院2 d后,于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发现左乳腺结节切面灰红、湿润,均匀一致鱼肉样断面,有菲薄的包膜。术中冷冻病理切片诊断:左乳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弥漫性小B细胞型);腋区淋巴结阴性。免疫组化:CD 2 0(+),CD 7 9A(+),CD 3(-)和CD 4 3部分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原发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罕见甲状腺原发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84岁。声嘶1个月余,加重伴呼吸困难20 d。扪及双侧甲状腺肿物6 cm×5 cm大小,手术取出灰白灰褐色碎组织大小约为8 cm×4 cm×3 cm,质地中等。切面实性,灰白灰红色,质地嫩,呈鱼肉样外观。镜下甲状腺组织被破坏,可见中等大小的异型瘤细胞弥漫浸润,并见地图样凝固性坏死和围血管破坏。免疫组化:瘤细胞LCA、CD3、CD43、CD2、CD56、Gr B、Ti A-1和CD30均为(+),Ki-67阳性指数(90%)。CK、EMA、S-100、Syn、Cg A、CD20、CD79a、PAX-5、CD21、Bcl-6、Mum-1和ALK均为(-)。结论:甲状腺原发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肿瘤,恶性度高,确诊需依靠病理学形态特点和免疫组化指标综合判断。鉴别诊断包括未分化癌、神经内分泌癌、PNET、小细胞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阴茎假血管瘤型鳞状细胞癌(PASCC)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阴茎PAS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讨论。患者男性,47岁。临床表现为包皮菜花状肿物5.0cm×5.0cm×4.0cm,表面糜烂、出血伴脓性恶臭分泌物,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CT检查未发现腹部、盆腔肿大淋巴结,胸片未见异常。结果:经活检病理诊断后,行阴茎部分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T2N2M0),辅以盆腔放疗。术后2个月,因阴茎皮瓣坏死(伴局部复发)行阴茎全部切除术。首次术后11个月,患者因盆腔、肺部广泛转移死亡。光镜下见棘细胞显著松解,肿瘤主要由排列呈血管样的腔隙状、网状结构的梭形细胞和局灶的鳞状细胞癌细胞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移行过渡。电镜下见肿瘤细胞胞质内存在张力原纤维和桥粒结构。腹股沟淋巴结仅见普通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细胞(左3/9,右2/10)。复发肿瘤的结构和形态与原发肿瘤相似。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K(AE1/AE3)、34βE12、Vimentin均为阳性,EMA呈灶性或片状(+);CD31、CD34、FⅧAg、HMB45、SMA、Desmin、CEA均为阴性。HPV分型原位杂交HPVpan、HPV6B/11、HPV16/18、HPV31/33均为阴性。结论:阴茎PASCC是一种罕见的特殊鳞状细胞癌,预后不良。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早就诊、早诊断和及时恰当的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 52岁, 主因"间断腹痛1年, 加重1周"入院。腹部增强CT检查示:下腹部平脐水平小肠壁增厚, 肠腔狭窄, 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 周围可见小淋巴结影(图1)。腹部彩超、腹股沟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彩超、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行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术, 探查见距屈式韧带3.5 m处可见小肠肿物, 约5 cm×4 cm大小, 质硬, 充血局部外侵浆膜, 近端小肠扩张, 水肿壁厚。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 术后病理检查示:(小肠)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 侵透肌层达浆膜下脂肪, 未见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 两切缘净, 肠周淋巴结未见转移(0/4)(图2)。免疫组化检查示:Vimentin(+), Melanoma/HMB45(-), S100(+), CD56(部分+), Syn(弱+), Melan-A(-), SOX1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阴茎假血管肉瘤样鳞状细胞癌(PASCC)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l例阴茎PASCC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结果 首次行阴茎部分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T2N2M0),辅以盆腔放疗,术后2个月,因阴茎皮瓣坏死(伴局部复发)再次行阴茎全部切除术.首次术后11个月,因肺部广泛转移死亡.肿瘤组织主要由梭形、多形性的肿瘤细胞和局灶的鳞状细胞癌细胞组成,排列呈血窦状血管样腔隙或网状结构.腹股沟淋巴结仅见普通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细胞(3/9.2/10).复发肿瘤的结构和形态与原发肿瘤相似.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K(AE1/AE3)、34 β E12、Vimentin(+),EMA呈灶性或片状(+).CD31、CD34、FⅧRAg、HMB45、SMA、Desmin(-).结论 阴茎PASC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就诊、早诊断和及时恰当的治疗是关键,但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针对1例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结果示为肾嫌色细胞癌.免疫组化:CK部分细胞(+),CD10(-),CK8(+),RCC(-),vimentin(-),Ki-67(<5%+),Hale胶状铁染色(+).结论 肾嫌色...  相似文献   

8.
男性生殖系多部位T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皮肤T细胞淋巴瘤(蕈样霉菌病)累及男生殖系统非常罕见。我们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49岁。因阴茎、包皮红肿伴发热2个月于2005年11月4日入院。无糖尿病史。查体:左侧腋窝和会阴部均见皮肤色素沉着,股内侧皮肤可见数个边界清楚的小片红斑。包茎,阴茎高度红肿,皮温高,包皮口可见黄色分泌物。阴囊水肿,右侧睾丸、附睾肿大,触痛明显。腹股沟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例1女性,46岁。因发热1个月在内科住院治疗,超声检查发现双侧肾上腺区实质性占位病变,于2003年2月转入我科。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未查及包块。胸部X线片示纵隔区未见异常;CT显示双侧肾上腺区分别可见直径8·0 cm×6·0 cm,7·0 cm×6·5 cm球形实性占位病变,界限清晰,密度不均匀。以腹膜后肿物于2003年2月9日行探查手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肾上腺区,挤压并与肾上腺紧密粘连。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切除肿物,术中双侧肾上腺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术后出现肾上腺功能低下表现。术后病理检查: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角…  相似文献   

10.
正女,49岁。2018年3月16日因间断头痛5年就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右额叶占位,水肿明显,考虑为转移瘤(图1)。2018年3月18日出现昏迷,急诊行右额叶肿物切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病理诊断:右额叶转移性乳头状癌,免疫组化检查支持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免疫组化:CK19(+),CD56(-),TG(+),TTF-1(+),34BE12(-),CK(+),GFAP(-),S-100(-),SyN(-),Ki-67约8%(  相似文献   

11.
阴茎皮肤T细胞淋巴瘤继发Fournier坏疽(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阴茎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男性患者,49岁,因阴茎皮肤红斑溃破后阴茎肿胀伴发热2个月,抗感染治疗无效。包皮背侧切开术后病情无好转,并继发阴茎皮肤Fournier坏疽。再行清创引流,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病理证实为阴茎皮肤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CD3(++)、CD45RO(++)、CD30(-)、CD79a(-)、CD20(-)、HMB45(-)。给予干扰素和窄波紫外线治疗2周无效,出现阴茎海绵体坏死、阴囊皮肤溃烂,行阴囊内容物和阴茎全切除,病理证实海绵体和右侧睾丸受累。结论:阴茎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阴茎部肿瘤,因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易被误诊,病理检查是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80岁,因“便秘伴间断便血7天”就诊。查体:腹部未触及包块,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直肠上段见-5.4 cm×4.2 cm团块状软组织影,边界清,密度较均匀,向腔内外生长,CT值约36 HU(图1A);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CT值约38 HU,静脉期约56 HU(图1B、1C)。诊断为直肠占位性病变,考虑间质瘤可能。行腹腔镜下直肠肿物切除术,术中见黏膜下5.5 cm×3.5 cm×4.0 cm实性隆起肿物。术后病理:直肠肿物质韧,切面呈淡褐色;直肠周围见9枚淋巴结,直径0.2~0.5 cm;光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深染、大小不等(图1D);免疫组织化学:S-100(+),CD117(-),Ki-67(2%+),CD34(-),SMA(-),Dog-1(-)。病理诊断:直肠细胞性神经鞘瘤(cellular schwannoma,CS),肠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睾丸恶性间质细胞瘤(TMLCT)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及无创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患者(年龄47岁)TMLCT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全麻下行根治性右睾丸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TMLCT,以间质细胞为主,可疑脉管癌栓。免疫组化染色示:α-抑制素(+),波形蛋白部分(+),EMA(+),PLAP(+),CD30(+),Ki67约5%(+),CK(-),CK7(-),S100(-),CD10(-),SMA(-),Des(-),AFP(-),h CG(-),CEA(-),CK19(-),CD117(-),Oct-4(-),LCA(-),CD20(-),Pax-5(-),CD3(-),CD43(-)。患者外周血中共检测到2个CTCs。术后复查因多发淋巴结转移行化疗3个疗程,随后复查CT见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缩小,予行腹膜后肿物切除+冷冻消融术。随访8个月复查CT见腹膜后转移淋巴结较前增大并肾上腺转移。结论:TMLCT是极罕见的性索间质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而CTC有望用于其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 ,74岁。 4年前因排尿困难、尿频、夜尿增多、尿线变细并血尿数次 ,诊断为前列腺增生 ,长期在门诊治疗 ,症状有所缓解。 1年前出现右侧腹股沟区包块 ,增至乒乓球大小 ,未经治疗 ,后缩小。近 3个月来全身各处淋巴结肿大 ,尤以右侧腹股沟区为甚。体检 :慢性贫血 ,貌消瘦 ,右颌下、右腋下及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明显肿大 ,并融合成团块状 ,质地中等 ,压痛不明显 ,局部无红肿。直肠指检示前列腺 度肿大 ,以右侧叶为主 ,表面尚光滑 ,未扪及明显硬结 ,中央沟消失 ,质地中等 ,无明显压痛。经直肠前列腺 B超显示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伴钙化…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患者2例.例1,男,58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3个月.CT检查示双肾上腺区软组织肿块,右侧2.0 cm×6.0 cm,左侧4.0 cm×7.2 cm,轮廓清,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胸部X线检查、血常规化验未见异常.例2,男,32岁.临床表现为发热3周.CT检查示双肾上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右肾上腺区2.5 cm×3.6 cm肿块,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胸部X线检查、血常规化验未见异常.结果例1行后腹腔镜下右肾上腺切除术.肿物剖面呈暗紫色.镜下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异形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CD20、CD45 RO、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阳性.病理诊断: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予CHOP方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化疗1周期,患者呈明显恶液质,自动出院后2个月死亡.例2行后腹腔镜下双肾上腺切除术.肾上腺剖面呈腐肉样,质脆.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少,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染色;CD3、CD45RO阳性,CD20.阴性.病理诊断: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HOP方案化疗4周期,随访5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结论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临床罕见,尤其是T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手术加化疗或放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 碱性磷酸酶(PLAP)阳性.病理诊断: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予CHOP方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化疗1周期,患者呈明显恶液质,自动出院后2个月死亡.例2行后腹腔镜下双肾上腺切除术.肾上腺剖面呈腐肉样,质脆.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少,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染色;CD3、CD45RO阳性,CD20.阴性.病理诊断: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HOP方案化疗4周期,随访5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结论原发性 上腺淋巴瘤临床罕见,尤其是T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手术加化疗或放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 碱性磷酸酶(PLAP)阳性.病理诊断: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予CHOP方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化疗1周期,患者呈明显恶液质,自动出院后2个月死亡.例2行后腹腔镜下双肾上腺切除术.肾上腺剖面呈腐肉样,质脆.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少,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染色;C  相似文献   

16.
病例女,32岁。因会阴部广泛肿胀、行走坐立不便,于1993年12月住院。检查:双侧腹股沟、会阴部皮肤广泛肿胀、暗红色、质硬、无压痛,阴毛全部脱落,阴阜皮肤角化,部分溃破有奇臭。双侧大阴唇极度肿大,左侧小阴唇明显肿大、质硬。肛周3、9点处皮肤角化、部分破溃(图1)。双侧腹股沟可扪及5~6个枣核大小、不活动无压痛的淋巴结。局部活检:异物肉芽肿。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6岁,因发现右锁骨肿物伴疼痛1年余,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2015年4月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锁骨内侧肿物,约拇指大小,伴持续性钝痛。自2016年2月,肿物迅速增大至约鸡蛋大小,疼痛明显加剧,并出现右侧肩胛骨冈上区放射痛,遂于2016年5月25日至我院就诊。入院后查体:右锁骨胸骨端肿物稍突出于体表,肿物大小约5.5 cm×4.5 cm,质中。X线片显示:右锁骨边缘骨皮质模糊,骨质密度减低,右侧胸锁关节显示不清。右锁骨穿刺活检显示:浸润横纹肌及骨组织,伴有坏死。免疫组化:IHC:Vimentin(+),Ki-67:25%,CD68(+),Bc1-2(+),CD99(+),CR(+),CK(+),EMA(+),S-100少数(+),CK19(-),CD56(-),Actin(-),CD117(-),CD34(-),Calponin(-),Desmin(-),Myogenin(-),MyoD1(-),SMA(-)。病理诊断结论: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符合滑膜肉瘤,中度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瘤与反应性淋巴结肿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不同表现,为鉴别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颈部淋巴结肿大(浅表)1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结果将淋巴瘤患者102例作为淋巴瘤组,将反应性淋巴结肿大患者66例作为反应性组,对比分析2组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反应性组大多为低回声、圆形或椭圆形,L/S2;淋巴瘤组则大多表现为极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串珠状(或融合不规则状)、L/S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性组淋巴结边界清,淋巴门多存在,主要见淋巴门型血流;淋巴瘤组患者肿大的淋巴结边界大多较整齐,淋巴门不可见,主要见边缘型血流。结论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鉴别颈部淋巴瘤和反应性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3例HSTCL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和TCR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3例瘤细胞CD2、CD3、CD7均阳性,T细胞限制性胞内抗原TIA-1、CD56部分阳性,细胞毒性相关分子粒酶B(Granzyme-B)、EBER阴性。11例标本TCR克隆性重排检测阳性。13例患者临床治疗方案不同(脾切除术后化疗,保脾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6~58个月,预后均较差。结论 HSTCL是一类罕见的结外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其病理表现多样且独特,结合免疫表型、TCR基因重排可确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腋淋巴结转移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对52例肿大腋淋巴结进行病理分析。结果:47例在腋淋巴结肿大的同时,在同侧乳腺触到包块,7例触到腋淋巴结肿大,而未触到同侧乳腺内包块手术后证实4例有乳癌转移,阳性率49/52(94.2%)。结论:中年妇女肿大淋巴结与乳腺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