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7,27(11):823-827
本文系统考察了腧穴主治表述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标准化表述规范,能体现针灸治疗自身规律的腧穴主治表述体例,即以治疗范围概括、以典型病症举例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腧穴名称与定位>GB 12346-2006)的推广应用,笔者针对2006年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腧穴部位>GB 12346-90)的差异作了介绍,阐述了标准的名称、定穴体位及方位术语、体例几个方面的改变,以及标准具体内容的修订包括标志穴的设定、骨度折量的调整、经脉与经穴名称的调整及经穴定位的修订及腧穴的调整5个方面,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腧穴主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世的主流腧穴文献是以汉代《黄帝明堂经》为源头滨变而来,粗略地说,从汉代一直到清代,腧穴主治的演变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穴代以前,虽然后各脸穴专书不断出现,但很少对《黄有堂经》的腧穴主治产生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黄帝明堂”腧穴主治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内容上的变化很小;至宋代,除了继承“黄帝明堂”腧穴主治的基本内容外,也从当时流传统的其他腧穴书中增补一部分主治内容,同时还直接从当时医家的临床经验中总结新的腧穴主治;明代则更广泛地从方书、针灸歌赋等文献中补辑腧穴主治。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穴以后,多种环节上的人为失误,也是腧穴主治发生变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简称国标)中部分腧穴的定位进行了探讨。结合解剖学、古代文献记载及教学经验分析国标中臑会、承山、风市、中渎、头临泣、阴包、少商穴的定位,并提出相关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理解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云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6,26(11):821-824
目的:探讨《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理解方法。方法:以黄龙祥研究员辑复的《〈黄帝明堂经〉辑校》为蓝本,对《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实例,重点分析如何正确理解《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文献原意和内涵。结论:理解《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必须进行层层递进式剖析,并鉴别其中针灸方与腧穴主治内容、不同的腧穴主治成分、症候群组、病名与症状4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腧穴主治规律的全息解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建军  丁晓亭 《中国针灸》2001,21(12):36-44
腧穴的治病作用主要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其中远治作用是指在病痛远隔部位的穴位对其远距离的治疗作用 ,一般是肘膝以下穴位及一些微针系统穴区对身体其他部位疾患的调治为主 ,其主治往往令人费解。譬如 :在肘后歌中有“肩背之疾中渚下”句 ,虽然传统经络学说的“经络所过 ,主治所及”可解释 ,即中渚穴所属的手少阳三焦经经过肩部 ,但同属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关冲、液门、阳池却并无治疗肩背痛作用。其合理的解释在哪儿呢 ?笔者在学习微针系统及全息论过程中找到了答案。生物全息论是 1980年由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提出。所谓生…  相似文献   

7.
穴位主治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尚杰 《中国针灸》2004,24(11):789-791
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穴位主治的实质及其规律.方法:学习<关于针灸教材中穴位主治表述的探讨>一文,并分析了穴位主治的直接理论基础、穴位作用的对象、归纳的广性和特性,教学的模式等.结论:照搬中药的功效来表述穴位的主治将造成更大的混乱,会阻碍针灸的发展及针灸思维的形成;对穴位主治的表述应分清主次;掌握穴性才能真正做到巧记而非死记,达到不记而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9.
试论以主治作用命名的腧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以主治作用命名的腧穴申旭德(新疆中医学院830000)关键词针灸疗法穴位研究文献多年来担任腧穴学教学工作,对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记载:“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感触颇多,古代医家对腧穴名称是从天文、地理、生物形象及人之生理病...  相似文献   

10.
应该加强腧穴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腧穴功能是指某个腧穴针对肌体病机所产生的调整作用。如补虚作用、泻实作用、调理肠胃作用等。腧穴的功能历代是用它的主治症来表述的。60年代时,国内学者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提出了“穴性”的概念,这实际就是腧穴的功能。这是腧穴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实践证明研究腧穴的功能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腧穴的功能有助于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和扩充腧穴的主治症:腧穴的功能比腧穴的主治症更概括、更有指导作用。它既可以帮助理解腧穴的各个主治症,又可以根据腧穴的功能突破文献记载的主治症,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现举两例以说明。合谷:《…  相似文献   

11.
穴位实质及与脏腑相关的新认识和新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其伦 《中国针灸》2004,24(6):423-426
根据笔者关于经络本质"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观点,将经络的科学本质应用于穴位实质及与脏腑相关问题的认识方面,不仅使其得到了新颖分类与合理阐释,而且也促进现代针灸学创造了复合取穴法应用于临床.通过科学选穴和穴段取穴,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针灸标准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针灸在澳大利亚正蓬勃发展.为适应这一发展势头,澳大利亚中医针灸标准化制定工作相继展开,并走在了西方国家的前列.本文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三方面介绍澳大利亚针灸标准,概括描述标准的内容并分析澳大利亚针灸标准化工作现状,以期为针灸国际标准化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刺穴位和非穴位对脑功能连接影响的MR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穴区与非穴区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以探讨腧穴作用特异性的基础.方法:选择21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穴位组(12例)和非穴位组(9例),分别针刺受试者双侧足三里和足三里外侧3~4 mm处,采用捻针手法,分别于针刺前、出针后25 min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以双侧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析穴位组和非穴位组脑功能连接情况.结果:穴位组和非穴位组均能产生广泛的脑功能连接,穴位组与非穴位组相比,穴位组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右侧小脑齿状核、双侧小脑悬雍垂、左侧小脑山坡、右侧小脑结节、左侧额下回、双侧颞中回、双侧旁中央小叶、左侧扣带回、右侧颞上回、右侧前扣带回等区域与后扣带回存在功能连接增强,而穴位组双侧额内侧回、右侧额下回与后扣带回的脑功能连接强度较非穴位组减弱.结论:穴位和非穴位所引发脑功能连接的脑区大部分相同,但穴位组在脑内的脑功能连接强度总体上高于非穴位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对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编制中的主要难点与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标准编制的意义、术语的选择、规范性与中医特色、进针与行针的操作、标准制定的依据与科学性等问题进行详尽的阐述,同时还提出了<头针技术操作规范>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oot bath with Tao Hong Si Wu Tang plus massage on acupoints at the sole for grade 0 diabetic foo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 eligible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8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basic medications to control blood sugar.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foot bath with Tao Hong Si Wu Tang plus massage on acupoints at the sole, once every day. At the same time, the patients were instructed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of diabetes, accept the education on foot care and to know the self-management for diabete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accepted the education on foot care and studied the self-management for diabetes.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once every week by phone. The local examination was intensified for the patients in their clinical visit every month.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assessed after three months of continuous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markably higher than 65.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in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therapeutic effec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Conclusion: Foot bath with Tao Hong Si Wu Tang plus massage on acupoints at the sole wa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grade 0 diabetic foot.  相似文献   

16.
穴位标本断面图像配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揭示穴位的立体形成结构。提供穴位的相关精细形态图像资料。方法:采用人体定穴标本的断面切割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的采集,处理和配准方法。结果:建立人体标定穴位后的逐层断面解剖图片库(1058张),研究了穴位断面的定轴配准的免配准,内轴中心配准,相邻图片配准和模式识别方法。为穴位断面标本图像处理提供了较详细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结论:为穴位的三维重构研究和其他相关的系统形态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