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医学作为一个区域特色明显的医学流派,为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医学理论、临床应用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就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从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6个层面,论述了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及其对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2.
徽州地区新安医学传承近千年而不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探讨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中原士族南迁为历史切入点,着力于以尚礼、崇文为特征的宗法制度、新安医学家族的家风传承和学术传承等文化因素,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探讨造就这一医学传承的奇迹,以期对我国当代中医学的传承教育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江苏苏州地区古称“吴中”,历来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名医辈出,医著浩瀚。汉至民国,仅文献记载.就有医家2000多人,医著1179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中医学”。创立温病学说,是其对中医学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明清时期,以吴中地区为中心的江南成为全国的医学中心,于是有“吴中医学甲天下”之称。其主要原因为该地区历来经济繁荣、尚文重教、社会需求、著书立说和崇医风俗。  相似文献   

4.
岳冬辉  王键 《中医杂志》2012,53(17):1446-1448
地域特色鲜明的新安医学对中医学各个领域、临床各学科贡献突出,影响深远.论述了明清时期新安医家方广、汪机、叶桂及现代新安医家程门雪和王乐匋对温病学的贡献.深入挖掘新安医家在中医学各学科领域的贡献,更能体现新安医学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新安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中医学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加以评述.新安医家将儒、易等学说援入医学,既发展了医学,又丰富了徽文化.新安儒医及其众多著作对中医学、徽州域外医学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键  牛淑平 《中医杂志》2011,52(24):2075-2077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的鼎盛得益于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对新安医家群体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总体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新安医学文化现象的深入认识.统计分析可见,时间方面,新安医家始于晋唐,盛于明清;空间方面,新安医家分布以歙县为中心,覆盖徽方言区;望族方面,新安医家以程、汪、胡、吴为主,与徽商大姓保持一致;行医区域方面,以江南为主,影响辐射全国.  相似文献   

7.
新安医学文献是中医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新安地区(古称新安郡,现为黄山市区域)始于宋,盛于明清,并传承至今的丰富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据有关统计,自宋至清末,仅新安地区就发现名医723人,其撰著的医学著作计649部,内容涉及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医学和药学等方面,在中医药的发展史上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石山医案》是新安医学培元派先驱者汪机的门人陈桷汇集汪机的治疗效验而成,  相似文献   

8.
新安医学发源于南宋理学家朱熹桑梓之邦,宋代以降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安学子由儒入医,改善了医界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而且从业家族代代相传,形成新安世医学术传承链。800余位医家,800余部著作,"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创下了许多中医学之最。新安医学学术兴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创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对中医学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安医家随徽商足迹寓居各地,明代徐春甫在北京组织发起了我国最早的学会组织和科技团体"宅仁医会"。新安医籍大量东传,一直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儒医辈出、世医不绝,文献宏富、名著林立,创新发明、学说纷呈,交流传播、影响深远,均是新安医学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张有和(澳大利亚澳华中医学会理事)指导邓中炎吴弥漫(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050408)中医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模式,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扎下深厚根基,至今仍繁荣发展,并在现代医学技术精进日新的氛围中走向世界,显示...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降的新安医学在中医学历史上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名师辈出,学验俱丰.为继承发扬新安医学,培养发掘后学新人,我校在2007 年以新安医学方向申报了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 、2009 年连续两年招生,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新安医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继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11.
新安文化以新安医学和徽商文化为特征。新安地域历史上医家众多,著述宏富,临床科目齐全,地域特征明显;徽商在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推动了新安医学的发展,一方面徽商中有直接从事与医学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方面徽商所具有的开放、进取特质,成为相同时期、相同地域医学事业发展和兴旺的内在动力。《神灸经纶》为清代新安医籍之一种,是一部灸法集大成著作,其成书恰逢新安医学鼎盛之末,不失为一个旁搜博采、全面总结的好时机。新安地域为《神灸经纶》编撰和刊行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便利的出版条件。  相似文献   

12.
突出新安医学特色 培育高素质中医学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国家教育部中医学特色专业建设,通过修订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施“双导师制”的师承教育新模式;注重发挥我省新安医学的特色优势,充实有关新安医学的特色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讨培养中医学人才的新途径、新方法,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既赋有时代特征又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具有新安医学优良传统、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中医实用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现状 新安医学指皖南徽州地区(古称新安郡,现为黄山市区域)从宋开始,至明清时期,名医辈出、著述宏富、极盛一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用的医学群体和地方文化现象。其在中医经典阐发、临床各科发展,本草、养生保健研究等方面对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为此,1978年起,徽州有识之士提出了发掘、整理新安医学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1984年逐步成立了徽州新安医学研究所,后由国家投资兴建了研究中心。随后,省卫生部门提出抓好“南新安、北华佗”中医  相似文献   

14.
以一体堂宅仁医会和澄塘吴氏为例,梳理并分析其传承脉络,再对不同的脉络进行横向比较,发现一体堂宅仁医会和澄塘吴氏在传承方式和医学思想上均有一定共性。明清时期,新安医家在徽商带动和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来北京发展的结果。一体堂宅仁医会与澄塘吴氏均为明清时期新安医家来北京发展的代表,他们将先进的医学思想带入北京,为北京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岳旭东 《光明中医》2012,27(2):207-210
医学发展有其自身特殊性和规律性,研究和探索这些规律,必须以医学自身为研究主体,把医学的发展置身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不仅要研究社会历史各因素对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探讨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从自身的规律出发,自觉地吸收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文化成果,进而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的.纵览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医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三个历史时期各自形成了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又具有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这些内在联系所反映出的中医学发展规律,对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又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转化医学核心是指从实验室到病床,再到实验室。将这一国际医学领域新概念引入中医学,对其现代化发展将具有深远意义。中医学与转化医学结合模式可建立在整体观、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从系统生物学和个体化医学的角度打开研究思路,鼓励多学科交叉,从而实现中医学的转化。笔者以多年来实践为例,以慢性筋骨病推广方案、中医理论与干细胞结合研究、中医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探索等几方面为切入点,阐述了转化医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并展望了中医学与转化医学结合的未来将立足于"治未病",并将与西方医学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7.
近日,安徽中医学院召开了新安医学系列教材定稿会,新安医学系列教材总主编王键、副总主编陈雪功、各教材主编及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出席了会议。王键在听取了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后,对教材名称、内容编排、封面设计等提出了最终修订意见。陈雪功介绍了新安医学系列教材编写的总体睛况。新安医学系列教材共14部,集中反映了新安医学的精髓和特色,是该校“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中医学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该系列教材将首先供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选用。  相似文献   

18.
发源于古徽州的新安医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流派。新安医家们在医学理论、临床医学和方药学等方面皆有建树,为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医肝病方面所做出的成绩亦不容忽视,其中的诸多观点和临床特色鲜明,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肝病理论体系,但后世医家对此鲜有挖掘和整理,以致于其学术特色未能广泛地呈现给世人。笔者以新安医家论肝、治肝、养肝等为切入点,从新安医学典籍中选取部分医家的学术观点展开简要论述,以期呈现出新安医家在中医肝病方面的基本特色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医学的基本原则与岭南当地气候文化特点相结合所形成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医学的分支。岭南地区由于地城阻隔,生产、文化等方面均落后于中原大地,因此,中原地区的民族迁徙对于岭南地区的文化等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岭南医学的发展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汉方医学源自于中医学,但又带有日本民族特性.本文从医学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两种医学的不同,认为中医学基本理论博大精深,采用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其方式灵活多样;汉方医学基本理论简洁实用,诊断重视腹诊,治疗强调方证对应,因地制宜,并运用现代技术对药材进行生产、研发和管理.同时总结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日本作为岛国文化的代表,其文化中的拿来主义、实用主义对汉方医学的特点有巨大影响.汉方医学对中医学有借鉴价值,应加强中日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