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基本病机是湿毒闭肺,升降失司,甚则内闭外脱。据此研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机核心是"湿毒";以"湿、热、毒、虚"为特点;病位在肺脾;治当"宣肺、解毒、化湿、清热"为原则。围绕"紧扣病因病机,以国家方案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方案"的思路,提出"辨证施治与经验用药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在临证的基础上将新冠肺炎分为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寒湿郁肺型)、临床治疗期(疫毒闭肺型)、临床治疗期(内闭外脱型)、临床治疗恢复期(脾肺气虚型),在各个时期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并且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应增加精神、心理调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甘肃地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干预和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医证候量表收集甘肃地区6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基本信息、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中医证型,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观察不同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其病机演变规律。结果 60例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频数高低依次为咳嗽、发热、咳痰、乏力、肌肉酸痛、气短、胸闷憋气、咽痛、咽干、口渴、头痛。舌质主要见淡红舌、红舌和黯红舌;舌苔主要见黄腻苔、白腻苔、薄白苔;脉象主要见滑脉、濡脉、浮脉。中医证型频数高低依次为湿热郁肺证、寒湿犯肺证、湿热并重证、热毒闭肺证、肺脾气虚证、温邪犯肺证、湿毒血瘀证。男性患者以湿热郁肺证、寒湿犯肺证为主,女性患者以寒湿犯肺证、湿热并重证较为常见。20~29岁患者以寒湿犯肺证为主,30~49岁以湿热郁肺证、湿热并重证较多,50~59岁以肺脾气虚证为主。发病时间3 d者,以寒湿犯肺证多见,3~7 d者以湿热郁肺证、湿热并重证较为多见,7 d者以热毒闭肺证、肺脾气虚证为主。结论甘肃地区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6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湿热郁肺证最为常见,其次为寒湿犯肺证、湿热并重证、热毒闭肺证、肺脾气虚证等。不同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患者中医证候存在差异性,其病机演变为寒湿向热郁夹湿、热毒进展,后期出现肺脾气虚。  相似文献   

3.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尚无特效药物。本文基于温病学说,结合四川省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系统论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思路。认为新冠肺炎的病因是湿浊疫毒,基本病机为湿浊化疫、蕴毒传变、气机痹阻,临床可分为湿浊郁表、肺失清肃,湿浊中阻、痰热内蕴,疫毒闭肺、毒损肺络,湿毒蒙心、伤阴耗血,余邪滞留、气阴两伤五个阶段,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4.
2019年底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在辨治本病方面取得一定疗效。基于《黄帝内经》理论,结合温病学说,认为COVID-19病因在于湿毒,内外湿邪同气相感,聚而成毒,与疫疠毒邪相合,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根据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肺系及脾胃,认为病位在肺与脾;主要病机为湿毒壅阻机体,气机不畅;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虚,病重患者热深厥亦深,瘀血阻络,肺失宣肃,久病及肾,热、瘀、虚特点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5.
仕丽  刘继民  王檀 《吉林中医药》2020,40(8):981-985
2020年1月22日-2月17日,王檀团队制定了共4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方案》,该方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归属于中医"疫毒"范畴,病机特点为寒、湿、虚、瘀、痹。第一版将本病分为外感早期,外感迁延期,寒湿痹肺期,肺肾虚冷、肺络痹阻期;经二版、三版修订,第四版方案将本病分为卫表期、伤肺期、恢复期,并将各期进一步分层。第一版将本病分为风寒外束、寒湿内盛,邪郁肌腠、痰热郁肺,寒湿痹肺,肺肾虚冷、肺络痹阻4个证型,至三版、四版,则修订为疫毒外袭、寒湿内盛,邪郁肌腠、痰热郁肺,疫毒寒湿痹肺,气阴两伤、热毒聚肺,脾肾虚冷、疫毒化火,伤阴耗液、心阳浮动,肺肾虚冷、肺络痹阻,气阴两伤,心神不宁等8个证型,并增加了指导用药等内容。该方案还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回顾分析辽宁地区90例COVID-19病例,提取辽宁地区COVIID-19中医证候要素,形成辽宁地区COVID-19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分析发现,辽宁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下列几个特点:(1)隐匿性强:轻症、症状不显者居多;(2)绝大多数不发热(76.7%),症以咳嗽(55.6%)、咽干(42.2%)、神疲乏力(38.9%)、纳差(34.4%)、尿黄(32.2%)等多见;(3)病邪以寒、湿为主,兼见燥热之象,病位多在肺、脾。综合数据库及相关分析,形成辽宁地区COVID-19中医证候指标清单:临床观察期/初起;早期: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中期:寒湿阻肺证、湿毒郁肺证;危重期:疫毒闭肺证、内闭外脱证、气营两燔证;恢复期: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接下来研究者将通过德尔菲法调查,以专家共识的方式,根据本研究所得的中医证候指标清单形成更为普适、规范的中医证候指标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各地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分型,探究其用药规律,为更好发挥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优势及评价其治疗价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针对COVID-19开展的成组病例分析、回顾性病例分析及病例对照等相关研究,应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频次统计等数据挖掘方法,研究COVID-19的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结果:COVID-19证型中,寒湿郁肺证居首位,占比为10.1%;其次为湿热蕴肺证,占比为8.2%;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和湿阻肺胃证分别占比为8.0%、5.0%和4.6%,治疗的药物多性温、寒、平,味辛、甘、苦,入肺、脾、胃经,组方以苦杏仁-麻黄、杏仁-石膏、桔梗-甘草、半夏-陈皮等配伍为主,以麻杏甘石汤、达原饮、藿朴夏苓汤等为基础方加减以发挥宣肺散寒、清热解毒、燥湿理气等功效。结论:综合COVID-19证型与用药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乃至病程进展规律,为中医药防治COVID-19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刁雅静 《河南中医》2020,40(6):827-83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病因为感受寒湿疫毒邪气,病机为阳虚阴盛,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符合中医痰饮病特点。痰饮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补虚与泻实兼顾,在温阳以治其本的同时,祛邪外出。饮邪在表者,以辛温药开腠理,发其汗;饮邪在里者,根据邪实盛衰,采用温阳行气或攻逐之法消痰利水。新冠肺炎初期,病机为寒饮袭肺伤脾,此期可参照溢饮、痰饮治法,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健脾利湿,采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加减;中期病机为水饮停肺,饮郁不解,化热壅肺,此期可参照支饮、悬饮治法,宣肺逐饮,通腑泻热,采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大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厚朴大黄汤加减;危重期病机为饮邪闭肺,邪陷心包,应开窍醒神,益气生津,回阳救逆,采用木防己汤合肾气丸加减;恢复期病机为余饮留于肺脾,宜健脾补肺,行气化饮,采用外台茯苓饮加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文献研究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和相关网站,纳入有关COVID-19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文献。运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合格文献11篇;纳入病例791例;经合并整理得出15种证型。最常见的五个证型依次是:湿邪郁肺证(22.06%)、湿毒郁肺证(17.68%)、邪热壅肺证(14.97%)、湿热袭肺证(14.45%)、寒湿郁肺证(10.45%)。15组证型频数两两比较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是新冠肺炎临床研究中的重点高频证型。文献共涉及单证16种,经聚类分析后,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寒湿、湿邪、邪热、湿热、湿毒5个单证,第二类包括风邪、阴虚、血虚等11个单证。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涉及证型较广,主要证型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寒湿、湿邪、邪热、湿热及湿毒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分型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湿、热、毒、虚四个阶段,结合国家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为其可分为轻型的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普通型的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重型的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危重型的内闭外脱证,以及恢复期的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同时,探讨各个阶段的诊疗施策及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沈忠源教授在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诊疗手段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选择特异性中药组方施治的方法治疗新冠肺炎,认为新冠肺炎的早期病机为风毒温疫袭表,伤及肺卫;中期为毒热壅肺,气机不利,脾虚痰凝(湿聚);危重期为邪热炽盛,热深厥亦深,津伤液脱或阴竭于内,阳脱于外;恢复期为气阴亏虚,肺胃津伤。根据新冠肺炎不同时期的病机,自拟清瘟一、二、三号合剂治疗早、中期及恢复期患者,并根据不同病机推荐危重期患者使用参麦饮、安宫牛黄丸及紫雪丹,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医病因学"毒"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认为"疫毒、寒毒、湿毒、热毒"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外因,"正气不足"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内因,疫毒与寒毒、湿毒、热毒相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基本病机。依据病情辨证施治:初期:除疫化湿、散寒透邪;进展期:清热解毒、宣肺通腑;危重期:开闭固脱、解毒救逆;恢复期:清解余邪,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13.
毕明达  封继宏 《天津中医药》2020,37(12):1337-134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其病因以感受寒湿疫毒戾气为主,病机主要为寒湿疫气闭肺困脾,气机不畅,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胃,基于《黄帝内经》理论,结合传统中医思想,提出"内外统一"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4.
应用气络学说指导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处方用药以提高救治率.依据气络学说理论分析得出COVID-19病位主要在肺络,核心病机为毒损肺络,通过相关验案验方分析,初期应清热泻火;中期当清热的同时还应重视对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的治疗;恢复期应注意补脾肺之气.  相似文献   

15.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全面系统研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防治,对新冠肺炎预防及诊疗方案和知名中医专家观点进行归纳分析。方法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查阅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诊疗方案,知名中医院士及专家临床等公开发表的观点,整合归纳总结,进行述评。结果该病属于中医"温疫""瘟病""疫疠"的范畴,疾病早期的患者多为轻型,多为素体脾虚患者,以感受湿邪疫毒之气为主,常多见湿重,对于寒湿还是湿热为患,有一定的分歧。治疗上以调理肺脾,健脾祛湿为主。疾病中期的患者,多考虑为素体内热或者湿郁化热,湿毒热充斥肺脏,损伤肺络,治疗以清化湿热为主。如果病情进展,内陷心包,出现坏病,内闭外脱。需要中医"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急救。治疗后的恢复期患者常表现为脾虚湿盛,气阴两伤,需要益气养阴,健脾利湿。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湿"邪为主,感受疫戾之气为其病机,而脾肺是主要病位。治疗上,化湿是贯穿治疗始终,全程都要固护脾胃阳气,勿伤中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防治方法,为从"疫毒夹湿"角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分析武汉地域气候特点,结合武汉红十字医院病例发病规律,查阅"疫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结果:传统医学认为该病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机为疫毒袭肺,肺失宣降,邪热夹湿耗伤气阴。病位主要在肺,或兼在脾胃。治疗上可分期论治,注重宣降肺气,兼顾脾胃,同时养阴益气。通过养正辟邪等措施可以达到预防目的。结论:"疫毒夹湿"理论为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方用药,但因病例和地域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孙钢  陈江 《江苏中医药》2020,52(4):87-90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以湿毒为疫,病机多为寒湿或湿毒郁肺、湿热蕴毒闭肺,危重者毒瘀内陷致阳竭外脱,治疗应注重辟秽化浊解毒,寒湿内郁者当温阳散寒、宣肺利湿,湿热蕴毒者当清热化湿、泻肺开闭。临床以伤寒经方与温病学方药为主的融合应用,已初步提示在退热、症状和影像学好转率、减少重症转化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医药对新冠肺炎重症的防治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外周血细胞计数及胸部影像学变化。方法对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55例进行中医证候诊断,分析比较不同临床分型各中医证候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及胸部影像学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变程度等变化特点。结果9例轻型新冠肺炎患者中,寒湿郁肺证7例(77.8%)、湿热蕴肺证2例(22.2%);46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中,寒湿阻肺证9例(19.6%)、湿毒郁肺证37例(80.4%)。普通型新冠肺炎湿毒郁肺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于寒湿阻肺证(P<0.05),淋巴细胞绝计数不但绝对值水平明显低于寒湿阻肺证(P<0.01)且低于检测范围下限患者例数亦较寒湿阻肺证多(P<0.05);在胸部影像学变化中,湿毒郁肺证患者病变部位累及双肺者多于寒湿阻肺证(P<0.05),寒湿阻肺证以少量小病灶多见,而湿毒郁肺证则以较多大范围病变明显(P<0.05)。结论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主要中医证候分别为寒湿郁肺证、湿毒郁肺证。普通型新冠肺炎湿毒郁肺证患者,易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且胸部影像学病灶数量多、病变范围大。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疫疠邪气所致"温疫"范畴,病性是湿毒,核心病机为湿、热、毒、瘀、虚。前期中医专家组成员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提出了相应的辨证要点与理法方药,随着病机的转化,很多患者达到了临床治愈标准顺利出院。但须看到确有不少大病初愈患者病后体虚、生活质量不高,结合2003年非典患者康复治疗的经验,探讨从中药汤剂、针灸外治、传统功法、心身调理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旨在完善COVID-19患者的全程整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