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俯卧位与侧卧位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技术(PELD)治疗L_5S_1节段3、4区椎间盘突出症穿刺难度及患者心理焦虑程度。方法纳入自2016-06—2017-01行PELD治疗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20例,俯卧位组10例,侧卧位组10例。比较2组穿刺时间、透视次数、P角,手术开始30 min后焦虑APAIS评分,以及术后1 d、3个月疼痛VAS评分。结果与俯卧位组相比,侧卧位组髂嵴相对下移,P角明显减小,同时由于髂嵴干扰减少,侧卧位组穿刺时间及穿刺时透视次数较俯卧位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30 min后侧卧位组APAIS评分低于俯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 d、3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位可降低PELD术中穿刺难度,减少透视次数,减轻患者焦虑程度,同时能保证良好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L_4/L_5、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手术操作特点和适应证。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10月,137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本院接受PELD治疗,其中L_4/L_5节段75例,L_5/S_1节段62例。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类型,L_4/L_5节段中央型21例,旁中央型48例,远外侧型6例;L_5/S_1节段中央型26例,旁中央型20例,远外侧型16例。75例L_4/L_5腰椎椎间盘突出病例采用侧后方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46例L_5/S_1节段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病例采用后方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6例L_5/S_1节段远外侧型病例采用侧后方PETD。比较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患者耐受情况,通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下肢放射痛进行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L_5/S_1后方PEID手术时间为(52.6±10.3)min,短于L_4/L_5和L_5/S_1侧后方PETD的(92.6±17.3)min及(91.5±15.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_5/S_1后方PEID术中透视次数(5.5±1.2)次,明显少于L_4/L_5和L_5/S_1侧后方PETD的(18.2±3.3)次及(20.5±4.2)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各术式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术式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L_5/S_1节段病例,中央型、旁中央型突出以及髂嵴高者适合采用后方PEID,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但术中易损伤神经根;远外侧型突出者适合采用侧后方PETD。各种类型L_4/L_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适合采用侧后方PET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高髂嵴连线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术。记录手术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ODI和疼痛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透视次数为2~4次;手术时间为35~100min;住院时间为3~5 d。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 d和术后1、3、12个月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1)。术后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7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26/27。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高髂嵴连线的患者,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改良椎间孔与常规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6采用PELD手术治疗的317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改良组),137例采用常规椎间孔入路(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结果317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同一时间点2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acNab疗效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椎间孔入路PEL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缩短手术时间、内镜置入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并降低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49例接受经皮内窥镜手术治疗L5S1LDH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3例采用椎板间入路(PEID组),26例采用椎间孔入路(PETD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LDH病理分型、临床症状、术前VAS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与PETD组相比显著缩短手术时间[(63.53±15.85)mins vs(75.27±11.34)mins,P0.05],显著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8.49±1.89)次vs(35.38±6.08)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定位错误、硬膜撕裂、手术切口感染、椎间盘炎等严重并发症。49例患者平均随访15.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24h、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以及末次随访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EID组4.35%,PETD组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复发率PEID组4.35%,PETD组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ID与PETD均是治疗L5S1LDH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且临床疗效相近。但PEID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20-06诊治的50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25例采用PEID治疗(PEID组),25例采用PETD治疗(PETD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9.8个月。PEID组出现1例神经根性疼痛,PETD组出现2例神经根性疼痛,经止痛、消肿等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均缓解。PEID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PETD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与PET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PEID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6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经皮椎间孔入路,53例)和B组(经皮椎板间入路,5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B组均显著短(少)于A组(P 0.05)。术后卧床时间B组显著长于A组(P 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B组高于A组(P 0.05)。结论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接近,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则有助于降低操作难度,减少X线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PEID组与PETD组,各30例,分别采用PEID与PET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定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为65.0±14.9min,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为3.0±1.1次,术后卧床时间为6.5±1.1h,住院时间为4.8±1.1d;PETD组分别为86.0±15.4min,37.5±7.5次,5.0±1.1h,4.6±1.2d,PEI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PETD组(P0.01),两组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2例,复发1例;PET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1例,无复发病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随访27.2±3.7个月,PETD组随访28.2±3.9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90±1.42分、(59.0±16.0)%,末次随访分别为2.20±1.37分、(20.4±7.7)%;PET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60±1.40分、(60.1±13.7)%,末次随访分别为2.30±1.02分、(22.0±9.1)%。每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术前、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PEID组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PETD组优20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0.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近期疗效与PETD相当,但PEID具有穿刺定位快、手术时间短、术中放射线暴露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联合三维导航技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接受PETD治疗的46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三维打印模板导航技术穿刺(导航组),其余24例采用常规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穿刺(透视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时间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缓解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1年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导航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时间显著低于透视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3、12个月ODI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MacNab疗效评定,导航组优良率为95.45%(21/22),透视组优良率为91.67%(22/2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ETD联合三维导航技术治疗LDH手术和穿刺均用时减少,而且能减少透视次数、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DH患者66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3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3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椎间孔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高于椎板间组(P0.05);但是两组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率椎间孔组为6.06%(2/33),椎板间组为3.03%(1/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82±7.12)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占位率均显著下降(P0.05),但是,椎间隙高均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椎管占位率和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椎间孔入路相比,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伤椎透视次数少,但两种脊柱内镜术治疗LDH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影像学评估对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L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3—2016-11采用侧路PELD治疗的53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在正位X线片上,作穿刺目标点与髂嵴的切线为b,穿刺目标点与L_5椎弓根正下方7 mm处的连线为g;在侧位X线片上,作穿刺目标点与L_5横突下缘的连线,将此直线转换到正位X线片上作水平线d;b线与d线的交点为e,g线与d线的交点为k。测得40例e点位于k点外侧(A组),13例e点位于k点内侧(B组)。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65.53±2.72)min,B组为(75.62±2.46)min;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透视次数为10次,B组为22次;A组X线透视次数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穿刺目标点、e点和k点组成的三角形区域是穿刺的安全区域,并且e点位于k点外侧时可完成侧路PELD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椎板间或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自2016年1月-2017年6月,将60例L_5-S_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另一组接受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每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根据ODI指数、VA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随访,平均25.3个月(22~34个月)。PEID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9.3±16.8)min,术中X线照射次数为(6.5±1.7)次;PETD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3.6±18.2)min,术中X线照射次数为(21.8±3.9)次。PEID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均显著短于PETD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ODI指数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两组手术满意率分别为PEID组93.3%和PETD组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L_5-S_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但PEID技术可以避免髂嵴的遮挡,穿刺定位更快,手术时间更短,术中X线照射更少;而PETD技术则要求更高的穿刺定位技巧和更多的术中放射暴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椎间孔入路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段巨大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0例经双侧椎间孔入路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段巨大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手术前后神经功能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VAS及ODI评分、融合率、减压范围、内固定失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5±27)min,术中失血(824±162)mL,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分别从术前的(72.88±3.26)分、(67.52±4.2)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90.34±2.74)分、(88.3±3.1)分,VAS和ODI评分分别从术前的(6.78±1.99)分、(44.82±5.18)%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2.34±0.46)分和(11.7±2.4)%,椎管容积从术前的(51.3±5.6)%增高到(2±0.5)%,椎间植骨融合率均100%,术中5例患者出现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双侧椎间孔入路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治疗胸腰段连续椎间盘巨大突出并神经损伤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可视化环锯成形系统辅助经皮内镜行椎板间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板间隙狭窄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应用该术式治疗的2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8~65岁,平均(50.18±5.38)岁。分别于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对患者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手术疗效,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等安全性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25例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58±10.28)min;透视次数(2.12±0.51)次;住院时间(6.25±1.69)d;手术出血量(20.16±5.19)mL。所有手术无神经损伤、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渗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均大于1年,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优17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结论可视化环锯成形系统辅助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板间隙狭窄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快速、安全地完成通道的建立并进入椎管,更加精准、安全且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及经椎板间双通道联合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9月,采用双镜双通道PELD治疗游离型LDH患者23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进行评估,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8.50±22.15)min,住院时间为(4.05±2.17)d。所有患者游离髓核均完全摘除,术后随访过程中无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出现。术前腿痛VAS评分为(8.15±1.07)分,术后1年降至(1.36±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ODI为(65.25±7.60)%,术后1年为(10.01±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0%(21/23)。结论 采用经椎间孔及经椎板间双通道联合入路PELD治疗高度游离型LDH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79-118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及近期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33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25~64岁,平均39.8岁,L_4、516例,L_5S_114例,L_4、5和L_5S_1双节段3例。复发时间为初次手术术后7~92个月,平均27.9个月。均应用局麻+监护C型臂X线机透视下靶向穿刺技术,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JOA功能评分(29分法)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54~85 min,平均65.1 min,出血量较少未记,33例均随访12~22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前VAS评分(6.22±0.97)分,术后3 d VAS评分与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VAS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13.44±3.09)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JOA评分、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90.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避开原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容积导航与X线透视引导下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7年6月治疗的76例LDH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依据其术中穿刺引导技术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X线透视引导穿刺,观察组采用超声容积导航引导穿刺。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O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容积导航能获得与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PTED治疗LDH一致的近期疗效,但超声容积导航能降低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放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HESSYS技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髂嵴高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采用THESSYS手术治疗L_5/S_1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腰椎X线侧位片髂嵴最高点与L_4、L_5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为3组,髂嵴高度在L_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以下为Ⅰ组(n=42),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及L_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之间为Ⅱ组(n=29),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以上为Ⅲ组(n=5)。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6.5±13.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3.0±1.4)mL。1例患者术中硬膜轻度撕裂致脑脊液漏,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再次行同一术式。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4±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周,1、6、12个月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与Ⅰ组、Ⅱ组相比,Ⅲ组患者(L_5/S_1突出伴高髂嵴)术后VAS评分和ODI较差(P 0.05)。结论 TH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良好;髂嵴是否高于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12-2019-03间收治的98例LDH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观察组实施PELD术。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腰椎功能(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4周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4周、6个月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LDH患者实施PELD术治疗,能显著减少术中失血量,缓解疼痛程度,加快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视化环锯椎板间开窗CT定位内镜椎间盘切除术(CT guided endoscopic discectomy, CTE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入路CTED治疗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直接穿刺突破黄韧带,30例采用可视化环锯椎板间开窗。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采用VAS、ODI评分和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CT测量手术前、后椎间盘突出最大层面的椎管面积和突出物侵占比。[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直接穿刺组有3例(10.00%)发生硬膜囊损伤,而可视环锯组均未发生硬膜囊损伤。可视化环锯组CT扫描次数和术中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直接穿刺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47个月,术后两组的VAS、ODI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著减少(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可视环锯组为93.33%,直接穿刺为90.00%。影像方面,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椎管面积均显著增大,而突出物占比明显缩小(P0.05)。[结论]可视化环锯椎板间开窗CTE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能减少术中CT扫描次数、减轻术中疼痛,扩大了后路椎板间入路CTED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