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百笑灸经筋结点联合常规康复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患侧上下肢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百笑灸患侧上肢经筋结点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检测患儿患侧上肢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评定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治疗12周后两组改良Ashworth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GMFM-88和UEFT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4周比较,治疗12周后两组改良Ashworth、GMFM-88和UEFT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2周后试验组改良Ashworth评分显著降低(P<0.05),GMFM-88和UEFT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百笑灸干预经筋结点能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华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68-1669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BWSTY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行BWSTT和常规康复治疗;用V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BBS评分、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经筋结点(屈踝结点)对痉挛型偏瘫患者踝关节痉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患侧屈踝结点。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腓肠肌肌电积分值(IEMG)、综合痉挛量表(CSS)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腓肠肌IEMG、CSS及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腓肠肌IEMG、CSS评分低于治疗前,FAC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腓肠肌IEMG、CSS评分低于对照组,FA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屈踝结点,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者踝关节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LokoHelp机器人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脑梗塞致下肢功能损伤患者随机分为LokoHelp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LokoHelp机器人辅助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步行基础训练、步行分解训练),于治疗前后评估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运动力指数(MI)、Berg平衡量表(BBS)、步速(GV)、Rivenmead运动指数(RMI)等指标。结果:4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FAC、MI、GV、RM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训练后LokoHelp组BBS、FAC评分提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LokoHelp机器人训练在提高脑梗塞所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平衡能力和功能性行走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且操作简单、便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儿的运动功能影响。方法:筛选2018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诊断为痉挛型双瘫儿童101例,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51例及对照组5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组接受水中平板步行训练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步行训练,5次/周,为期8周,采用粗大运动功能(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6min步行测试评估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8周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BBS、FAC及6min步行测试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较常规步行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平衡仪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平衡仪组加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FMA)、平衡功能(PST值、LOS值)和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且平衡仪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叶剑飞 《新中医》2016,48(8):40-42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对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减重平板训练、平衡功能训练、下肢肌群功能训练等,每次20 min,每天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每天1次,早、晚分服,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的步行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m最大步行速度(MWS)、6min步行距离(6MWT)得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患侧单腿负重时间、Berg平衡量表(BBS)均高于对照组,而静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距离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合康复治疗能改善偏瘫患者的步行耐力和动、静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肌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加用强化躯干肌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两组下肢痉挛状态、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量表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躯干控制训练可以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祝海波  代璐  邵音 《中医药导报》2019,25(9):123-126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法辅助智能运动控制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偏瘫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智能运动控制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刺络拔罐法辅助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Berg平衡量表(BBS)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Motricity指数中下肢肌力积分(MI-L)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Fugl-Meyer评分法(FMA)与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高切速全血黏度、低切速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法辅助智能运动控制训练可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提高下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研究组采用强化躯干训练,使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比较两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躯干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头穴留针配合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同时,镜像组50例采用镜像疗法干预,联合组50例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头穴留针方法干预,2组干预时间均为2个月。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下肢肌力(Lovett分级法)、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步行能力[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步态功能[Tinetti步态评测表(Tinetti)]、肢体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8/50),明显高于镜像组的72%(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Lovett分级法肌力百分比、BBS评分、FMA评分、FAC分级≥3级比例、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Tinetti得分、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均<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以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在缺血性偏瘫患者中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于改善平衡能力以及步行功能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偏瘫患者30例设为研究对象,随机法分为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中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0周的平衡、步行能力。结果治疗10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步速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显著较治疗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缺血性偏瘫患者中采用下肢Lokoma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步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于卒中恢复期患者给予健侧负重训练对于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科室2018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恢复期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平衡及康复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健侧下肢负重训练及平衡的训练方法。两组训练均进行6 d/周,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评估。结果4周后,两组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均较治疗前有进步,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恢复期患者强化健侧立位平衡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平衡及步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结合组30例,采用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推拿治疗.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结合组Fi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均接受常规Bobath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疗程为6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双下肢Berg平衡功能评分、步态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及10m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BBS评分、步态评分、FAC评分、10m 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弹力绳带对偏瘫患者躯干与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和神经生理学疗法,试验组则在每次治疗过程中佩戴弹力绳带,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L)、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bulation category,FAC)、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FMA-L、BBS、FAC评分及10m MWS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配合弹力绳带环绕捆绑可显著提高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统计分析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S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步行能力(Holden FAC分级),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BBS评分、SFMA评分、MBI评分及Holden FAC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指标评分及Holden FAC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改善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增加患者步行安全性,从而减少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