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室性早搏可归于中医"心悸"范畴,发病部位在心之络脉,络风内动为室性早搏发病之核心病机.室性早搏以心络拘急、突发突止为特点,与中医"风"的特性相契合,因热毒、虚证、外风引动、风邪内伏致心之络脉受损而生风动风,故在辨证基础上加风药以止悸.文章旨在基于络风内动理论探讨息风宁络法治疗室性早搏的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腹泻型(D-IBS)乃为最多见的临床类型,腹痛、腹泻、肠鸣等为其主要症状,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腹痛""泄泻""郁病"等范畴。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药治疗彰显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依据"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风邪与D-IBS密切相关。风药味辛质轻,具有辛温升散等多种特性,临证遣方用药多配伍风药祛邪外出、胜湿健脾、疏散肝郁、调理气机、助补脾肾,以针对D-IBS复杂的病因病机发挥治疗作用而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心悸从风论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悸既是临床常见病证,也作为其他病证的症状出现。指出风邪为患贯穿心悸发病的全过程;风药止悸是提高疗效和巩固疗效的关键;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重视风邪为患在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药理寻真     
1羌活 羌活辛、苦、温,归肾、膀胱经,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临床"治太阳经头痛,去诸骨关节疼痛".笔者临床应用体会到:羌活为除风之良药,不仅可治风寒风湿及风痰,而且与清热药配伍可治风热;不仅可治风邪在表之发热、水肿,而且可治风邪入里之脑风、肠风;不仅可治外风所致经络疾病,而且可治内风所致中风、痫证.  相似文献   

5.
介绍华荣主任应用风药治疗脑病的临床经验。华荣主任认为不论外风抑或内风所致的脑病,均有发病迅速、变化急剧等特点,符合风邪善行数变的特征,病机多有卫外不固、风邪直中及中气不足的特点。而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的特性,可以外解风邪,升提阳气,开通脑窍。故临证治疗脑病首用风药解表透邪,其次,用风药升阳胜湿以充脑髓、调气开郁以安脑神、搜风剔络以通脑脉。  相似文献   

6.
《光明中医》2021,36(12)
眩晕病为临床常见病,病因病机复杂,且常因各种原因容易复发,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扰。此病的病因较多,其中风邪为百病之长,是眩晕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风药是指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一类的药物,并且随着对风药认识的扩展,认为应包括治疗“风邪”和具有“风”性的药物,功效具有燥湿化痰、升阳发散、升清降浊、引药上行、引经报使等,但风药多辛散,走窜力强,不宜久服,用量也不宜过大。此文从眩晕发病与风邪犯于五脏方面探讨其发病机制,治则治法;结合现代药理、临床医家应用及验案举例,认为风药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在眩晕病的辨证论治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临床从风论治眩晕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荨麻疹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病因病机复杂,但总的来说其发病与风邪关系密切。风邪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发为本病。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等灵动风性,根据荨麻疹发病机制不同,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有所差异,如邪犯肺卫,风药可宣之发之;湿热困脾,风药可散之利之;风生于肝,风药可疏之潜之;肾风留玄,风药可通之行之;风因心生,风药可止之熄之。文章试通过分析风药的作用特点,结合荨麻疹发病机制,论述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风药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缺乏治本之策。ASCVD表现出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病程迁延等规律,具有中医学"风邪"致病的特点,ASCVD的发生发展与"风邪"的关系异常密切,可以用"络风内动"理论来解释,在治疗ASCVD中提倡重视"风药"的应用,可为中医药治疗ASCV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简斋为民国时期金陵名医,其发展"风胜湿"理论,临证处方多加风药,具体运用时结合患者体质的强弱、疾病的在表在里及寒热虚实的不同,提出"风胜托化""风胜疏化""风胜疏导""风胜和络"等治则,继而组方遣药,每获良疗,足资效法。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发作没有固定时间,突发突止,以心中悸动不宁、变化迅速、脉象节律不齐为主症,根据中医学取象比类思维,心律失常病症与风邪主动、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点相似,可类比为风象。笔者团队认为风邪是心律失常发病的重要因素,提出从风论治心律失常,倡导"心风"论。"心风"包含外风和内风。外风流窜,扰动神明,发为心悸,同时脏腑气血逆乱,阳气亢逆,引动内风,蒙蔽心神,亦可导致心悸。从风辨治心律失常,强调外风宜散,内风宜熄,病程较久者善用虫药搜风通络,以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涉及变应原、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炎性介质之间的层级急慢性反应,而且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对现有治疗方案的反应也不尽相同,部分患者临床效果不佳。中草药治疗AR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已成为临床治疗AR的经常选项。由于古代医籍中关于鼻鼽的描述与AR的临床表现非常接近,其主要病因病机为外感风寒、肺中虚冷、邪郁化热生风。所以,现代中医认为鼻鼽包括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窦炎及血管舒缩性鼻炎。根据鼻鼽(包括AR)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应当属中医风病范畴。但现代中医辨证AR偏重于脏腑虚损,忽视风邪的辨证,与临床治疗必用风药的现实形成较大反差,甚至导致临床研究不重辨证的反常现象。文章从中医治疗AR必用风药的现象出发,结合传统中医论述和现代风病理论研究成果,提出AR属于中医外感风病范畴,风邪是主要病邪,临床辨证应突出风邪,祛风胜湿法是关键治法。并根据临床治疗AR所用经典名方大多源自《伤寒论》,且都是以风药为主、治疗外感病的处方,并且效果良好,推断风药具有的"祛风止痒"功效可减轻或阻断鼻黏膜的变态反应,达到止痒、止嚏的目的;"祛风胜湿"功效可减轻鼻黏膜水肿,起到止涕、通塞的作用。现代研究也发现,以风药为主的经典名方和临床用于AR治疗的风药大多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说明祛风胜湿法及其指导下的风药治疗AR不仅符合中医传统理论,而且具有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风能胜湿"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依据五行理论,风者,五行属木,湿者,五行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风能胜湿"发挥于后世医家的用药实践中,尤其在指导"风药能胜湿"理论和临床用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临床治疗的角度理解,"风能胜湿"理论中的"风"指的是风药;"胜湿"则是说中医界在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时,普用风药,风药以祛风为长,多具味薄气轻、轻扬发散之性,其性辛、苦、温,味香,属木,辛温可升阳,苦温可燥湿,辛香可醒脾,属木之性助肝之条达,以达胜湿止泻之功;且风药在与其他药物适当配伍后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本篇针对"风能胜湿"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予论述。  相似文献   

13.
总结贺爱燕教授应用风药的经验,认为风药除了可治疗外感风邪,还有胜湿醒脾、祛风通络、升阳举陷之效,不同功用用于不同类型,适用于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药理寻真     
羌活辛、苦、温,归肾、膀胱经,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临床“治太阳经头痛,去诸骨关节疼痛”。笔者临床应用体会到:羌活为除风之良药,不仅可治风寒风湿及风痰,而且与清热药配伍可治风热;不仅可治风邪在表之发热、水肿。而且可治风邪入里之脑风、肠风;不仅可治外风所致经络疾病,而且可治内风所致中风、痫证。  相似文献   

15.
徐婷  楚瑞阁  杨航 《光明中医》2022,(21):3887-3890
风邪善动不居,轻扬开泄,易挟他邪,伴随肿瘤发病的始终,根据风邪入里成瘤的病因病机以及“风邪致瘤”所致疾病的特点,结合临床,此文试从御风、治血、息风3个角度论述对于风邪的治疗,并列举相关中药,自风药中寻找治疗肿瘤疾病的靶向药。在肿瘤发生早期进行有效的防护和干预,及时辨证施治,可达到防病抗肿瘤的目的。此文探析风邪的特征以及发病机制,并针对风邪这一致癌因素进行治疗,综合分析“风邪致瘤”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6.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asospastic angina,VSA)发作时疼痛部位不固定,或者表现为牙痛、头痛、腹痛等,疼痛时发时止,病位不固定,与风邪"善行"特点相符;VSA发病急骤,轻重不一,变化无常,与风邪"数变"特点相符。善行数变是风邪致病的特点,风邪外侵是VSA重要的病因。风邪包括外风、内风,VSA的发病病机为正虚邪中,由脏腑虚弱,风邪内侵而致,常因感受风寒邪气或在季节更替时诱发或加重,可见,外风是VSA的重要致病因素。内风与VSA也密切相关,肝为风木之脏,肝病则风从内生,肝风内动,风邪乘于心,心脉痉挛,卒发VSA。基于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治疗本病应重视运用风药,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解痉功能的一类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祛风药均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末梢循环、止痛等多方面的作用,是治疗VSA的有效中药。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中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在临床实践中辨证配伍应用风药,常可获得良好疗效。风药有升发清阳、健脾胜湿、疏肝理气、透达玄府、辛以润燥之效。探讨风药的应用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关联,同时例举防风、柴胡、升麻三味风药及其验方的现代药理,临床当辨证应用。  相似文献   

18.
室性期前收缩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新疆地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因地域特点、饮食习惯、气候等多方面原因,病机具有特异性,多因风燥之邪内伏,伺机而动,风邪致病使心脉挛急,燥邪伤津则心失濡养所致,治当以祛风润燥为主,旨在宁心定悸,发病初期可以治标为主,适当将风药的剂量加大或种类增多;病情迁延期多加虫类药搜风通络;病情稳定期酌情滋补。本病临床兼症颇多,还应注意随症加减,权变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挖掘古籍方剂分析并总结心悸病的治疗中风药的使用规律,为心悸病合理配伍风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检索关键词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筛选出治疗心悸病的方剂,并建立相关的EXCEL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和关联规则方法。结果筛选出治疗心悸病相关方剂925首,涉及中药359味,以补益药为主,共含51味风药,以发散风寒类风药使用频次最高;筛选出66组风药组合,多是以两味风药配伍补益药为主。关联分析中祛风寒湿药与发散风寒药配伍组合应用居多,虫类风药组合紧密性高,规则性强。结论心悸病治疗中以补益药为主,风药在心悸病治疗中属于辅佐地位,以发散风寒为主,兼顾活血祛风、祛风除湿、息风止痉,强调内风、外风同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优势。中医学按其症状特征归为"泄泻""腹痛""痛泄"等疾病范畴,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风药性轻灵,具有辛散升发的作用,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起到升清降浊、健脾胜湿、调肝理气、通络散结的关键作用,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