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细脉为临床常见脉象,古代医家认为其脉形的主要特点是"脉细如线、应指明显",并有诸多形象的描述;其主病为主诸虚证、主伤湿证,亦可为常人脉象。现代医家对脉形的表述多尊古人,并试图从心血管参数角度探索脉象形成的机制,从中医证候统计阐述其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脉诊是中医具有特色的诊察方法,在辨证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相兼脉是临床常见的脉象。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六版《中医内科学》中出现了3种不存在的相兼脉。①呕吐·脾胃虚弱证中的代表脉象为“濡弱”(182页)。浮而细软为濡脉.沉而细软为弱脉,二脉位相反,不能相兼并见。②颤震·气血亏虚证之脉象为“沉濡无力”(371页)、痰热动风证之脉象为“沉濡”(372页)。  相似文献   

4.
张锡纯是我国清末民初的一位熟读经典、医术精湛、衷中参西、于临床多有发挥的著名医家.其在脉学方面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1 部候取精用弘,切合临床张氏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不分部位".观其临证脉法,多三部齐奉,共论病因病机.左右部脉象也不为主血主气所拘泥.其在治徐益林医案中有论"其左脉弦细者,气虚也,弦细兼硬者,肝血虚津液短也.其右脉濡者,湿痰留饮也.濡而兼沉者,中焦气化亦有不足也".此医案中只讨论了弦细兼硬及濡而兼沉的脉象主证,然后综合诊断为"气血两亏,并有停饮之证".由此可见气血两亏是由左部脉象得知,与右部脉象无关.  相似文献   

5.
数脉浅议     
数脉是临床常见脉象,其主病可以为热证、寒证、实证、虚证,需注意辨识。目前,对于虚寒证的脉数,已经引起了一些医家的注意,但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应进行更多深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让广大医者逐步认识和接受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整理《医案类聚》中明清时期治疗癥瘕积聚的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探究明清时期医家辨治癥瘕积聚的“脉-症-证”分布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 依据《医案类聚》中所载明清时期医家治疗癥瘕积聚的医案提取其中脉象、症状及证候要素等信息,利用Excel 2016将“脉-症-证”信息规范化整理成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对“脉-症-证”三要素进行频数分布、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通过纳排标准纳入医案203则,分析“脉-症-证”分布规律可知,脉象以弦脉、细脉、数脉、沉脉、迟脉为主;症状以腹胀、胁痛、腹中积块、腹痛、食欲不振、胁下积块为主;证素以气滞、血瘀、痰、寒、湿、热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可知:脉象以弦脉为核心,与紧脉、细脉、沉脉、数脉高度相关。症状以腹胀、腹中积块、胁痛为核心,与腹痛、食欲不振、胁下积块等症状高度相关,其中腹露青筋与腹胀100%关联。证素以气滞与痰为核心,其中气滞与(血瘀-痰-寒)、痰与饮均100%关联。结论 通过“脉-症-证”规律的综合分析可知明清医家辨治癥瘕积聚时,所诊断的脉象以弦脉为核心,病性多属虚实夹杂;病位多在肝胆、脾胃、...  相似文献   

7.
脉诊是中医具有特色的诊察方法,在辨证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相兼脉是临床常见的脉象。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六版《中医内科学》中出现了3种不存在的相兼脉。①呕吐·脾胃虚弱证中的代表脉象为“濡弱”(182页)。浮而细软为濡脉,沉而细软为弱脉,二者脉位相反,不...  相似文献   

8.
认为中医脉学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规范、发展四个历史时期,初步探究中医脉学源流,并系统总结了《脉经》的学术贡献,即确立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奠定脉名种类基础,确立脉象指下标准;总结了脉象的临床意义;收载了较多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9.
通过搜集整理历代中医主要论著,总结心律失常脉象相关论述。在秦汉时期,提出了心律失常典型脉象有促、结、代脉之名,明确结、代脉的概念,描述了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脉象的特征;在西晋至隋唐五代时期,以王叔和《脉经》最具代表性,对心律失常脉象的认识不局限于促、结、代脉,还有数、迟、涩、芤及诸多死脉,确立了心律失常脉象更为客观具体的内容;在宋金元时期,诸多医家对《脉经》论述的心律失常脉象各有不同的理解,并对促、结、代脉、涩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心律失常脉象的理解和认识更趋全面,更切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0.
脉象是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即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恐”与脉的相关理论,认为脉象信息不仅可以反映出脏腑组织、经络等相关的生物属性信息,而且能够反映人体的精神情绪状态。结合《脉经》《脉诀刊误》《脉因证治》和《脉象统类》等4部脉学专著,对“恐”的脉象特征进行论述,总结“恐”常见的脉象变化特征,为基于脉象的“恐”情志识别的规范化、客观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脉经》版本史考证文字,内容包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脉经》未能寻到好底本的原因;校正医书局依据朝廷所出医书精校《脉经》;南宋嘉定年间出现两个《脉经》刊本,一为陈孔硕本,一为何大任本,二者皆以北宋绍圣三年小字本《脉经》为底本,构成《脉经》两大版本流传系统;对陈孔硕生平事迹加以考证,发现陈孔硕是一名正直官员;考证陈孔硕主持刊刻的广西漕司本流传系统;对元代柳赞述所写陈孔硕本《脉经序》中"医局""建本""阁本"含义加以解释。对何大任本考证较详,引证北宋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及何大任《脉经后序》说明何大任本的特点;考证何大任家藏《脉经》小字本文字漫漶的时代原因;考证何大任本流传的两大版本系统——元广勤堂本、明无名氏影刻本;考证清末陆心源皕宋楼珍贵藏书(内含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被其子陆树藩卖予日本的文献悲剧;举例证明元代广勤堂本多讹字必须据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校读;引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太医局程文》原文考证何大任事迹,发现何大任精熟临证善于治病,捐自己薪俸刊行《太医局程文》,具有抢救中医文献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2.
《濒湖脉学》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脉学专著,全书以歌诀体裁编写而成,语言简明、比喻贴切,论脉简要而不失生动.作为后世学习脉学之圭臬,《濒湖脉学》善用比象思维,还原脉学本原,善于辨析脉象异同,倡导以脉象论述病机.只有将《濒湖脉学》中的脉学理论与经典记载以及后世诸家论点进行参悟比对,在临床中反复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将四...  相似文献   

13.
蔡西山《脉经》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蔡元定 (西山 )为南宋巨儒 ,其《脉经》在国内久已亡佚。依据元·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明·刘浴德《医林续传》等 ,考得从日本内阁文库回归的《诊脉须知》卷四“脉经” ,正是蔡氏《脉经》的节选本。蔡氏论脉有重脉理本原而疏于具体脉象主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借助本草学文献阐释黄芪功效的演变,重现黄芪被人们所忽视的效用。通过梳理古代中医学文献发现,不同历史时期黄芪的功效既具有特色,又有承接性。汉唐时期突出补虚、托毒、敛疮之用;宋金元时期则彰显其"补虚"之效,拓展了黄芪补益的作用范围;明清时期则重视炮制左右黄芪的功效,使之在临床得到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地医学流派鹊起,对医学界影响颇著。作为岐黄之源、医圣故里的河南,历代不乏医学集大成者。商代莘(今河南开封)人,商相伊尹,调五味而创《汤液经》;东汉南阳郡涅(今河南南阳)人,长沙太守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六经辨证,为后世尊为医圣;东晋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东阳太守范汪精研伤寒,能于外科,著《范汪方》;隋代荥阳(今河南郑州)人,大都督刘祐,著《产乳志》两卷;唐代宰相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领衔编著《本草》《药图》《药经》;五代南唐陪戎副尉、剑州医学助教汴州(今河南开封)人陈士良,著《食性本草》十卷;明代开封人周定王朱橚领衔编纂古代最大方书《普济方》;清代乾隆帝师景日昣(河南登封人)编著《嵩厓尊生书》;河南尉氏县人、清代陕西布政使刘鸿恩的《医门八法》等。  相似文献   

16.
《脉诀刊误》,元代戴启宗撰著。该书撰成后近200年,未能刊刻,后由汪机加以校核,并附以诸家脉书要语和《矫世惑脉论》,于1523年刊刻。该书对《脉诀》在脉形描述、脉体主病等方面的谬误加以修订,并对“七表八里九道”的分类进行了驳斥。对于研究学习脉学,该书还提出了“分、合、偶、比、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天骄  郑入文 《中医学报》2020,35(5):980-982
有学者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在症状上与古医籍中的“精浊”“白淫”“劳淋”相似,病机可追溯到《素问·痿论》;“精浊”之名首见于《证治汇补》。对此,笔者提出两点商榷:第一,《素问·痿论》中虽然出现了“白淫”一词,但痿论篇主论“五脏使人痿”,所引文句当属“筋萎”病因,而非白淫;又,“白淫”在《黄帝内经素问》《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并不特指男性病证。“白淫”的早期认识尚不统一,以《素问·痿论》作为本病文献记载的源头有待商榷。第二,“精浊”病名并非首见于《证治汇补》。明代《医灯续焰》中已有“精浊脉证”一节,详细论述了“精浊”的概念、病因、脉象、“精浊”与“便浊”的鉴别诊断以及“精浊”治法;《景岳全书·杂证谟·淋浊》对“精浊”病因与治法亦有论述,二书均早于《证治汇补》。王肯堂《证治准绳》中所论“赤白浊”与张景岳、李用粹的“精浊”在内涵上没有本质区别,作为病名的“精浊”二字已是呼之欲出,亦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至北宋初,“师徒”和“世医”一直是医学知识传承的主要模式。宋代,随着医学文本的迅速增多,“文本阅读”在医学知识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从宋人对医者的记述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转变。如:在张峋撰郝允《墓志铭》中,郝允的医学知识主要源于“师徒授受”,而叶梦得的记述,则在淡化“师徒”的同时,强化了“文本阅读”的作用。“世医”出身的庞安时,却部分摒弃了家传的医学知识,转而通过“文本阅读”来获取医学知识。据张耒撰庞安时《墓志铭》和《宋史·方伎传》,庞安时是通过“文本阅读”成为“名医”的典范,但《墓志铭》在于突出庞安时的高明,而《宋史·方伎传》则注重突显“文本阅读”的重要,进而否定“世医”。宋人记述陈昭遇的神奇医术主要源于“实践”,直接否定了“文本阅读”,或进而借陈昭遇之口,对“文本阅读”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宋人对医者的不同记述,反映了医学知识传承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发掘张仲景著作中“脉迟”的病机内涵.方法:采摭《伤寒论》与“脉迟”有关的条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以方测证和以证测机探讨“脉迟”的病机本质.结果:“迟脉”所主的病机有属虚证者,如脾胃虚寒、营血不足等;有属实证者,如痰水互结、阳明腑实和瘀血留阻等,有属虚实夹杂者,如肺热脾寒,脾阳郁陷者.结论:对张仲景脉法的研究,可以从相关条文脉证的比较的角度切入,以证候和方药反证脉象所代表的病机,从而深入发掘其平脉辨证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20.
黄少毅  郑寅  邢翘楚  李敏 《中医学报》2020,35(4):753-756
《神应经》是明代针灸学家陈会所著,其记载的内容对后世针灸发展影响深远,其理念深受道家医学影响,遵循天人相应观念,在取穴、配穴及补泻手法三方面皆有建树。在取穴方面,强调穴位定位的精准,主张一穴一法,注重揣穴,倡导适时使用"同身寸"和"折量之法";在配穴方面,灵活使用前后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等配穴法;在补泻方面,提出针刺须以人体左右分补泻,并首创先泻后补手法,丰富了针灸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