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对心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彬  任乃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906-5906,5917
他汀类药有多项性效应,除具有显著降血脂疗效外,对心脑血管疾病还具有一定的防止或保护作用,减少或消除炎症反应。心肌梗死后的炎症与增加心肌梗死复发的危险相关,他汀类药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引起冠脉事件复发的危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明显改善血脂正常者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受损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他汀类药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可以通过抑制内皮功能失调、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巨噬细胞沉积,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P-选择素可作为评价血小板活性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有多项性效应,除具有显著降血脂疗效外,对心脑血管疾病还具有一定的防止或保护作用,减少或消除炎症反应。心肌梗死后的炎症与增加心肌梗死复发的危险相关,他汀类药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引起冠脉事件复发的危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明显改善血脂正常者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受损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他汀类药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可以通过抑制内皮功能失调、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巨噬细胞沉积,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P-选择素可作为评价血小板活性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张海柱  胡大一  宋先忠 《临床荟萃》2009,24(18):1571-1573
目的观察终止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术后血脂水平以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i例冠心病患者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于术后短期停药,分别检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肱动脉直径、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并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0)、血浆内皮素以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术后停药与停药前比较,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明显减小(6.3±0.2)%VS(11.2±0.5)%,肱动脉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减低(4i2.6±50.4)%VS(568.7±47.6)%(均P〈0.05);血清NO减少,内皮素增加(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术后停用他汀治疗可损伤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建议术后早期恢复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20 mg)及瑞舒伐他汀(可定10 mg)治疗4 周后,冠心病患者LDL-C(低密度脂蛋白)、CX3CR1以及Hcy(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方 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后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80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例,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例,分别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B组服用瑞舒伐他汀。采用均相酶显色法检测LDL-C水平,利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类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X3CR1的表达,采用酶循环法检测Hcy水平。结果经过4周的阿托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各组冠心病患者LDL-C及Hcy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CX3CR1在各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较治疗前均减低(P<0.05),且治疗后LDL-C水平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CX3CR1及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脂,同时具有抗炎作用;但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效果要强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分化及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32例,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后进行细胞分析和计数。结果 EPCs的数量、增殖率、贴壁细胞及迁移细胞数量均随阿托伐他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提高内皮祖细胞(EPCs)的增殖及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临床荟萃》2015,30(5):583
<正>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了2015年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对之前的标准进行了更新,其中糖尿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推荐见表1。  相似文献   

7.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临床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对比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心功能和血脂水平。观察组患者血清TC、TG、LDL-C均有降低,与对照组患者的各个指标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心输出量、每搏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内科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并改善其心功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住院冠心病患者36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184例(常规治疗组)以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84例(阿托伐他汀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常规酶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的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并对服药过程中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 常规治疗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第8周的TC分别为(6.15:0.53)与(4.66±0.46) mmol/L,TG分别为(2.45±2.23)与(2.10 ±0.22) mmol/L,LDL-C分别为(3.88±0.34)与(2.58±0.31)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冠心痛患者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脂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0例冠心病行P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氮)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氮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P 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安全、有效,能够调节血脂水平,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冠心痛患者强化降脂后,血管内皮功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148例冠心痛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 mg/d)组72例,强化降脂(40 mg/d)组76例;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6个月后采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以超声观察C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 强化降脂组治疗后6个月,CIMT由用药前(1.52±0.19)mm降至用药6个月时的(1.42±0.20)mm,且治疗后与常规剂量组(1.51±0.19)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均P<0.05);两组FMD升高,TC、LDL-C水平降低,治疗后6个月的强化降脂组比常规剂量组更明显(P<0.01).结论 强化降脂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TC和LDL-C水平,改善内皮功能,降低CIMT,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李灿 《系统医学》2022,(9):183-186
目的 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16例,按照平均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前后血糖、血脂、不良反应。结果 服药后,观察组FPG、TG、TC、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09、7.136、8.078、8.078、8.975,P<0.05);观察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亡1例,复发冠心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3/58),对照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死亡3例,复发冠心病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10/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5,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剂量(10mg,20mg,40mg)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6例(男68例,女38例),随机分为3组:A组53例(男34例,女19例),B组51例(男33例,女18例),C组52例(男33例,女19例),D组(健康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A组、B组、C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10mg、20mg、40mg,每日1次口服。采用超声法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同时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A、B、C各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各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和24周TC、LDL-C水平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呈现C组〉B组〉A组趋势。各组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TC、LDL-C已有明显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TC、LDL-C进一步降低,12周达高峰,至24周仍维持有效水平。辛伐他汀降低TC、LDL-C呈明显量效关系。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A、B、C各组治疗前FMD较正常对照组(D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各组F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A组4、8、12、24周FMD分别增加24%、47%、74%、100%;B组分别增加48%、61%、97%、90%;C组分别增加47%、68%、116%、141%,说明动脉内皮功能明显改善。但FMD变化值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组(A、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辛伐他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与其剂量无关。所有患者耐受性好,但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4周时,TC、LDL-C明显下降,同时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长期治疗能达到调脂及持续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辛伐他汀20mg/d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无论从调脂效果、安全性等方面为最佳选择。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FMD,其改善程度无显著不同,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02-3203
探讨采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该院救治的9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贝那普利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1次/d,20mg/次,疗程为8w。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MT、FMD、NMD水平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钙在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效果方面较显著,同时也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和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RP、TNF-α和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和洛伐他汀治疗组各59例,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正旨平)口服,每次5 mg,每晚1次;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洛伐他汀,每次40 mg,每晚1次。另设59例健康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两个治疗组治疗后CRP、TNF-α、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均<0.01);与洛伐他汀组相比,辛伐他汀(正旨平)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1)。结论辛伐他汀(正旨平)对脑梗死患者血脂治疗效果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6.
通心络和阿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盅药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及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治疗组各30例,治疗3个月前后,分别利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明显改善,通心络组由治疗前的(8.93±5.02)%升至(12.04±4.98)%(P<0.001),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由治疗前的(8.65±8.63)%升至(11.75±8.87)%(P<0.001).血胆固醇(TC)通心络组由(4.68±1.03) mmol/L下降到(4.18±0.88) mmol/L,阿托伐他汀组由(5.01±0.84) mmol/L下降至(3.84±0.43) mmol/L、甘油三酯(TG)通心络组由(1.74±0.86) mmol/L下降至(1.37±0.49) mmol/L(P<0.05);阿托伐他汀组由(1.63±0.37) mmol/L下降至(1.07±0.37) mmol/L(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通心络组由(2.88±0.86) mmol/L下降至(2.85±0.45) mmol/L(P<0.05),阿托伐他汀组由(3.03±0.65) mmol/L下降至(2.45±0.25) mmol/L(P<0.01),但阿托伐他汀治疗组,TG较通心络下降明显(P<0.01).结论通心络、阿托伐他汀均可改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两组之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通心络及阿托伐他汀均可降低血清TC、TG、LDL-C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Hs-CRP的影响。方法 121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CRP、ET-1、IMT及EDV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改善机体的炎症,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血脂正常高血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8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95例和对照组92例,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护理干预对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和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1年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服药依从性、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等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积极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有效调降血脂,明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炎症反应,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迁移功能以及增殖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其作用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0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研所实验室完成。采集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体检的正常人自愿者外周血标本36份,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1周后,将贴壁细胞随机分成4组:①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M199培养基。②阿托伐他汀组:用1mmol/L阿托伐他汀处理培养基。③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用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培养基。④联合组:用1mmol/L阿托伐他汀与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处理培养基。培养24h后,检测并比较各组15个随机选择的×200视野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结果:①内皮祖细胞数量: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内皮祖细胞迁移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和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均能在体外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且联合用药该效应更加明显。由于内皮祖细胞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类药的联合应用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他汀类药物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肌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前后肌酶的变化.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54例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患者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而对照组患者仅口服左甲状腺素4周,未口服他汀类药物.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肌酶浓度以及可疑影响因素(甲状腺功能、血脂、心率、射血分数、肝功能、肾功能等).之后两组患者均口服左甲状腺素(他汀组患者同时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至12周,复测上述指标.结果:他汀组患者治疗(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4周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对照组(仅口服左甲状腺素)(P<0.05):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8周,两组患者血浆肌酶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甲减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需要警惕肌酶升高;对于伴有肌酶升高的患者,及时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能够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