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首荟通便胶囊对盐酸洛哌丁胺所致的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潜在机制.以盐酸洛哌丁胺诱导ICR小鼠作为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将50只ICR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首荟通便胶囊提取物高、中、低剂量(100,200,400 mg·kg-1)组,然后模型组及给药组利用盐酸洛哌丁胺灌胃的方法造模使小鼠获得慢传输型便秘.造模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洛哌丁胺灌胃建立便秘大鼠模型,观察大黄对便秘模型大鼠AQP3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大黄组。模型组及大黄组采用配制好的含洛哌丁胺(1.5 mg·kg~(-1)·d~(-1))混悬液2 m L灌胃7 d。模型建立后,大黄组以大黄(5 mg·kg~(-1))混悬液2 m L灌胃。检测结肠传输,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QP3表达情况。结果:(1)造模后大鼠的体重增加、结肠存留粪便增多、粪便含水量降低、肠道传输时间延长(P<0.05)。(2)大黄干预组大鼠大便量、粪便含水量增加(P<0.05)。(3)大黄干预便秘大鼠,其结肠传输时间缩短,AQP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大黄能抑制AQP3在大鼠结肠黏膜层的表达,其表达降低可能与下调结肠上皮细胞质膜上功能性AQP3数量相关,从而增加粪便含水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采用猪大肠炮制大黄(简称肠制大黄)对便秘模型小鼠排便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造模组小鼠连续4天给予洛哌丁胺混悬液8 mg/(kg·d)灌胃建立便秘小鼠模型。造模成功的24只小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肠制大黄组、乳果糖组、生大黄组各6只,随机选取6只空白组小鼠作为对照。第5天开始模型组、肠制大黄组、生大黄组、乳果糖组仍予洛哌丁胺混悬液8 mg/(kg·d)灌胃4天,每日灌胃2 h后肠制大黄组再给予肠制大黄混悬液0.6 g/(kg·d)灌胃,生大黄组予生大黄混悬液0.6 g/(kg·d)灌胃,乳果糖组予乳果糖混悬液6 g/(kg·d)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予0.2 ml/10 g蒸馏水灌胃,各组均连续干预4天。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最后一次灌胃后检测体质量;记录6 h内粪便粒数、粪便湿重,计算粪便含水比例;采用小肠推进运动实验计算小肠肠道推进率;进行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生大黄组小鼠体质量较其余各组均明显减轻(P<0.05或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粪便粒数、粪便湿重、肠道推进率均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SCF/c-kit信号通路探讨理气通便方对气滞型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肠道动力的影响。方法 将36只Wistar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只和造模组30只。造模组采用“洛哌丁胺混悬液+夹尾刺激”复制气滞型STC大鼠模型,连续刺激14 d。当大鼠表现出激惹、易怒、烦躁等情况,正常喂养饲料时出现大便干硬、排便数量减少等表现时,说明气滞型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6只,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5.15、10.3、20.6 g/(kg·d)给予理气通便方药液灌胃;西药组按0.18 mg/(kg·d)给予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混悬液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按10 mL/(kg·d)给予无菌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灌胃14 d。比较6组末次给药后6 h的粪便排出量、粪便含水量和小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c-kit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c-kit、SCF蛋白表达量。结果 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完整,杯状细胞和腺体排列整齐,未见炎症细胞聚集;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评估改进的复方地芬诺酯大鼠便秘模型的造模效果、可重复性和安全性。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4~6周龄,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照体质量区组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按体质量以10 mL/kg灌胃1.5 mg/mL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1次/d,连续灌胃14 d;造模第8天开始治疗组大鼠在造模灌胃基础上按体质量以10 mL/kg灌胃0.05 mg/mL乐可舒混悬液,1次/d,连续灌胃7 d。观察大鼠造模前、造模7 d和14 d以下指标:一般情况,整体状况、体质量、摄食量、饮水量和尿量;24 h的粪便粒数;24 h的粪便重量;粪便含水率;首次排便时间。重复进行上述实验3次。结果 3批次大鼠造模7 d和造模14 d后粪便粒数减少、粪便重量减轻、含水率下降,分别与造模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造模7 d与造模14 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造模7 d和造模14 d,大鼠的首次排便时间均比同批次对照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干预后粪便粒数增多、粪便重量增加、含水率上升,与造模7 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进的复方地芬诺酯大鼠便秘模型是一种相对简便的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线粒体自噬及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的蛋白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通路观察枳实、白术及其配伍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动力障碍的改善作用,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枳实组、白术组、枳实-白术组和莫沙必利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采用洛哌丁胺连续14 d灌胃(3 mg·kg-1·d-1)构建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除模型组继续洛哌丁胺诱导外,正常组和自然恢复组采用0.9%生理盐水灌胃,枳实组(1.35 g·kg-1·d-1)、白术组(2.7 g·kg-1·d-1)、枳实-白术组(4.05 g·kg-1·d-1)和莫沙必利组(1.56 mg·kg-1·d-1)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连续7 d。观察药物对大鼠粪便数量、粪便含水率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苏木素-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白术七物颗粒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小鼠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5只)和模型组(45只)。模型组小鼠皮下注射盐酸吗啡2.5mg·kg-1·d11建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模型,正常组皮下注射等量等渗生理盐水,共45d。将造模成功的4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白术七物颗粒组(15只)和莫沙必利组(15只)。各组小鼠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正常组和对照组小鼠予等量等渗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14d。于给药第14天计算每组小鼠当天粪便干重,末次给药后测定并对比分析各组小鼠肠道墨汁推进率。结果:治疗后各治疗组小鼠粪便干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肠道墨汁推进率提高,且白术七物颗粒组改善程度优于莫沙必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术七物颗粒能增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肠道传输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理气导滞法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小鼠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混悬液灌胃法建立STC小鼠模型,采用活性炭混悬液推进率检测小鼠肠道传输功能,比较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动物活性炭混悬液肠道推进率百分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活性炭推进百分比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理气导滞法高、低剂量组及莫沙比利对照组3组小鼠活性炭推进百分比均得到提高(P0.05),其中以高剂量组提高明显(P0.01)。结论:理气导滞法方可改善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肠道传输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VIP-cAMP-PKA-AQP3信号通路探讨益气润肠方对气虚便秘模型大鼠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乳果糖组、益气润肠方低剂量组、益气润肠方中剂量组和益气润肠方高剂量组,每组8只。空白组大鼠正常饮食,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大鼠给予洛哌丁胺混悬液3 mg/(kg·d)灌胃加饥饱饮食2周制作气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及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乳果糖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溶液1.67 g/(kg·d)灌胃,益气润肠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益气润肠方17.5、8.75、4.375 g/(kg·d)灌胃,连续2周。14 d后称量大鼠粪便湿重、粪便干重并计算粪便含水率;留取结肠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结肠病理变化,qPCR检测大鼠结肠血管活性肠肽(VIP)、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水通道蛋白3(AQP3)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VIP、AQ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 <0.01),粪便湿重及粒数明显减少(P <0.01);与模型组比较,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贴敷双侧"天枢"穴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的影响,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穴位贴敷组、药物组,每组10只。采用盐酸洛哌丁胺混悬液(0. 5 mg/mL)灌胃法复制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穴位贴敷组予双侧"天枢"穴中药贴敷治疗,6 h/d,每日1次,药物组每日予莫沙必利混悬液(0. 15 mg/mL)灌胃,均治疗4周。记录各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6 h内大便粒数和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VIP、SP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6 h内大便粒数及含水量显著减少(P<0. 01),结肠肌间神经丛VIP、SP阳性表达减少(P<0. 01)。与模型组比较,穴位贴敷组与药物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6 h内大便粒数和含水量增加(P<0. 01),结肠肌间神经丛VIP、SP阳性表达升高(P<0. 01)。穴位贴敷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可通过调节肠神经递质,恢复结肠动力,从而有效改善便秘大鼠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润方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小鼠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5只和造模组45只。正常组不予造模,造模组按体质量12.5 mg/(kg·d)灌胃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构建STC小鼠模型。造模2周后,2组各随机选取5只小鼠,造模组与正常组比较,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粪便含水率降低、墨汁推进率减低则判定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高、中、低剂量组各10只。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体质量24.7、12.35、6.175 g/(kg·d)灌胃肠润方水煎液,模型组、正常组按体质量12.5 mL/(kg·d)灌胃生理盐水,连续干预2周。2周后观察5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粪便含水率、墨汁推进率,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干细胞因子(SCF)蛋白表达量,qPCR检测结肠组织PGP9.5、c-kit、SCF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粪便含水率、墨汁推进率均降低(P<0.05),PGP9.5、c-k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伪无菌实验与肠菌移植技术,探讨气滞证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肠道菌群对肠道动力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气滞证STC组6只、伪无菌组12只。气滞证STC组采用洛哌丁胺混悬液3 mg/kg灌胃联合夹尾刺激建立气滞证ST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采集气滞证STC组和正常组大鼠的新鲜粪便制备100 mg/ml粪菌混悬液。伪无菌组采用抗生素鸡尾酒法(给予含杆菌肽、硫酸链霉素、硫酸新霉素各20 mg/ml的混合抗生素混悬液灌胃)建立伪无菌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粪菌液组、气滞证STC粪菌液组各6只,再分别给予制备的相应大鼠粪菌混悬液10 ml/kg灌胃;气滞证STC组大鼠给予等体积无菌水灌胃,均每日1次、连续7天。比较气滞证STC组、正常粪菌液组、气滞证STC粪菌液组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5-羟色胺3受体(5-HT3R)、5-羟色胺4受体(5-HT4R)阳性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色氨酸羟化酶1 (TPH1)、色氨酸羟化酶2 (TPH2)、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大黄灌胃复制慢传输便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生大黄免煎剂混悬液进行递增灌胃,观察首粒黑便排出时间、6 h内粪便重量和粒数,以判断模型的复制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动物比较,实验组动物结肠呈"泻剂结肠"样改变,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粪便重量减轻,数量减少,体重下降,体质虚弱,并伴有一系列精神状态的改变。实验动物造模成功率为53.33%。结论:生大黄递增灌胃可用于制作慢传输便秘动物模型,但造模中应尽量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黄对洛哌丁胺便秘模型大鼠肠道动力以及结肠AQP3功能和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大黄发挥通便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空白组(A)、模型组(B)、大黄+消炎痛组(C)、大黄+安慰剂组(D)、消炎痛+安慰剂组(E)。采用洛哌丁胺(1.5mg·kg~(-1)·d~(-1))给予B、C、D、E组大鼠灌胃7 d,建立便秘模型,处死A、B组大鼠比较一般情况、粪便含水量、炭末推进率以验证模型。随后,用生大黄粉(5 g·kg~(-1))混悬液予C、D组大鼠灌胃,E组则采用同等剂量生理盐水。C、E组大鼠灌胃前以消炎痛(10mg·kg~(-1))预处理,D组则使用生理盐水代替。5 h后处死C、D、E组大鼠。所有大鼠处死前均以10%活性炭悬液灌胃,测定炭末推进率。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ELISA检测大鼠近端结肠组织中AQP3表达情况以及PGE2、VIP的活性水平。结果:1造模后大鼠的体质量增加、结肠存留粪便增多、粪便含水量降低、肠道传输时间延长(均P0.05)。2大黄干预便秘大鼠,可加快肠道传输、增加粪便含水量、降低VIP浓度、升高PGE2含量、下调AQP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3消炎痛能够显著抑制大黄的通便效应,减少粪便含水量、降低PGE2浓度、上调AQP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但对肠道传输和VIP无明显影响(均P0.05)。结论:1通过刺激结肠产生PGE2,快速下调上皮细胞质膜AQP3表达水平,抑制结肠吸收水分,可能是大黄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之一。2大黄可增强便秘大鼠的肠传输功能,可能与其降低结肠VIP水平,促进肠道蠕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马嘉泽  陈鹏  张加敏  丁康  周惠芬 《针刺研究》2022,(12):1101-1106+1112
目的:观察电针“中髎”“下髎”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5-羟色胺(5-HT)信号系统及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STC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洛哌丁胺灌胃建立STC大鼠模型。阳性药组予6 g/kg乳果糖灌胃治疗,电针组电针“中髎”“下髎”,每次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干预14 d。观察各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及粪便含水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4受体(5-HT4R)、色氨酸羟化酶1(TPH1)、5-HT转运体(SERT)相对表达量;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5-HT含量及粪便中SCF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5),粪便含水率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5-HT含量及5-HT4R、TPH1、SERT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血清SP含量降低(P<0.05),VIP含量升高(P<0...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调神畅情针法对PD伴便秘大鼠行为学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法联合洛哌丁胺药物灌胃制备PD伴便秘大鼠模型,实验分为6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调神畅情针法组,每组10只。各组予不同方法干预14 d后,通过Biolog-ECO法分析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AWCD值、Shannon指数。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AWCD值、Shannon指数降低(P 0. 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肠道菌群AWCD值、Shannon指数无明显差异(P0. 05),两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5);两针刺组对比西药组肠道菌群AWCD值、Shannon指数优势明显(P 0. 05);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调神针刺组肠道菌群AWCD值、Shannon指数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调神畅情针法能丰富帕金森病伴便秘大鼠肠道菌群的种类,增强肠道菌群活性,改善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7.
齐云菲  牛明了  张龙江 《中成药》2023,(7):2388-2392
目的 研究麻仁丸对功能性便秘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究肠道菌群在麻仁丸发挥疗效中的关键作用。方法 将1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麻仁丸组。采用洛哌丁胺制备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14 d。采用16S rRNA技术分析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高通量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粪便中次级胆汁酸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总数和粪便含水率均降低(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P<0.01),次级胆汁酸含量减少(P<0.05);经麻仁丸给药后,大鼠粪便总数和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多种次级胆汁酸含量恢复(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等物种丰度增加。肠道菌群与次级胆汁酸含量密切相关。结论 麻仁丸可改善功能性便秘大鼠的便秘症状,调节大鼠肠道微生态,增加益生菌丰度,影响次级胆汁酸代谢。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洛哌丁胺为对照,探究单煎剂铁苋菜对番泻叶引起的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的治疗效果,并明确其有效治疗浓度的范围和用量。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用番泻叶水煎剂灌胃小鼠建立腹泻模型,连续灌胃6d,造模成功后实验组应用不同浓度的铁苋菜煎剂治疗,对照组应用最佳用量的洛哌丁胺治疗,计算腹泻指数以比较疗效。结果:成功建立了小鼠腹泻模型,铁苋菜煎剂灌胃小鼠中0.4g/mL生药浓度为最佳浓度,与其他剂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铁苋菜煎剂0.4g/mL组与洛哌丁胺用药组相比,作用时间明显提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剂铁苋菜煎剂对胃肠加速性的腹泻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效果比盐酸洛哌丁胺的疗效时间提前,提示铁苋菜更适合用于临床治疗胃肠加速性腹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西沙诺丽的通便和降糖的药效。方法:ICR小鼠,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西沙诺丽冻干粉,观察对正常小鼠小肠运动和对盐酸洛哌丁胺导致便秘模型小鼠首粒排便时间、排便粒数及粪便重量的影响。观察西沙诺丽冻干粉对链脲佐菌素导致小鼠糖尿病模型和对正常大鼠血糖和糖耐量的影响。结果:西沙诺丽能够显著增加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率,可明显缩短盐酸洛哌丁胺导致便秘模型动物首次排便时间,能够显著增加模型动物排便次数和动物粪便重量。西沙诺丽能够显著降低链脲佐菌素导致糖尿病模型血糖水平,但是对正常大鼠血糖和糖耐量的没有明显影响。结论:西沙诺丽冻干粉具有通便和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6,(12):1686-1687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大黄附子汤附子剂量变化对阳虚型慢传输便秘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复方地芬诺酯及白醋复制阳虚型慢传输便秘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STC1、STC2、STC3、STC4、模型组,并设正常组进行对照。观察期为6天,记录各组大鼠体重、大便粒数、大便干重及小肠墨汁推进率。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对照的大便粒数(19.00±6.16/51.43±16.67)及重量(1.69±0.72/5.13±1.51)均明显下降。治疗后各治疗组排便量均增加,尤其是STC3组与模型组对照排便粒数(43.57±14.07/19.00±6.16)及重量(4.61±1.34/1.69±0.72),均明显高于模型组。正常组小肠墨汁推进率是86.28%,模型组下降至56.30%,治疗后各组的墨汁推进率明显增加,STC3组为著(79.22%)。结论:大黄附子汤中附子剂量变化对大便粒数、重量、小肠推进率有明显影响;大黄附子汤附子剂量大于大黄剂量时治疗阳虚型慢传输便秘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