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偏瘫肩痛在脑卒中后患者中较多见,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肌内效贴作为新兴治疗技术逐渐应用于偏瘫肩痛的神经康复之中,本文以探索肌内效贴在偏瘫肩痛中的应用的最新进展对其进行综述,为肌内效贴在偏瘫肩痛的治疗方面提供思路。肌内效贴作为新型治疗技术已在多数研究中表明其对脑卒中后患者的痉挛症状、疼痛感觉、上肢运动功能异常和本体感觉障碍等有所改善,另外肌内效贴与不同治疗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效果往往优于单一治疗,且现阶段可与其结合治疗的技术颇多,包括中医传统技术、临床治疗、常规康复治疗、神经发育疗法等。因此可以考虑日后将肌内效贴作为偏瘫肩痛的替代治疗或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偏瘫后发生的偏瘫肩痛是脑卒中患者经常出现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4%[1]。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分类繁琐,治疗较棘手,若不进行积极处理可引起严重的偏瘫肩痛及关节活动度受限,严重者可引起肩手综合征。偏瘫肩痛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度,尽可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我科2011-02—2012-04同步应用激光和短波治疗偏瘫肩痛患者  相似文献   

3.
<正>偏瘫肩痛的发生率高达70%,是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1]。引起偏瘫肩痛的原因之一是患者肢体处于偏瘫期,其肌肉出现麻痹,肌张力大大下降,使得肌肉对肩袖的支撑功能降低,发生肩关节的半脱位,引起患者出现偏瘫肩痛症状。研究表明,偏瘫肩痛会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一方面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肩痛会影响患者肢体康复锻炼的开展[2]。本文主要观察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  相似文献   

4.
偏瘫康复中肩关节疼痛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33例因中风后偏瘫的住院康复病人的肩痛问题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共有52例患者存在肩关疼痛,占总患者的39.10%,在肩痛与非肩痛两组患者中,病程、肌张力、上肢功能分级以及上肢浮肿两组间有显著差导。而年龄及有无半脱位则无明显差别,本文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多数肩痛是由于肌张力低加半脱位造成,少部分则与肌张力高有关,肩痛还有其神经方面的原因。本文还对肩痛的处理提出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肩痛是偏瘫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 ,肩痛不仅延缓上肢功能的恢复 ,而且阻碍整体康复进程。但早期预防和正确治疗可以防治肩痛 ,进而为上肢功能的恢复以及生活能力的改善创造条件。1 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6例偏瘫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性别、年龄、病程分布及病变部位、性质、程度和范围无显著性差异 ,均住院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 ,治疗组是患者入院后给予保持良肢位 ,并根据病情采取被动和主动肩部康复训练 ,1次/d ,40min/次。2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肩痛无明显差异 ,3d后治疗组肩痛程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肌张力出现的早晚对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按脑梗死后10d出现或不出现肌张力,将所选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和B组,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运动功能评分(FMA)、修订的巴氏指数(MBI)进行比较.结果 A、B组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FMA、 MBI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肌张力出现越早,其临床疗效越好,运动功能恢复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7.
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许多偏瘫患者均有过肩痛的经历.肩痛不仅使偏瘫患者产生极大的痛苦,同时也延缓了许多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功能恢复和今后的日常生活能力。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12~2011-02我院康复中心住院脑卒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观察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健侧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性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侧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侧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颅脑损伤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治疗的33例颅脑损伤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完成4次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每周1次,每次经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细胞数为2×107,移植前、移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改良Ashworth分级、Brunnstrom分级评估患侧上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并行脑PET/CT、脑电图、偏瘫肢体肌电图检查。 结果移植后1个月开始Brunnstrom分级较移植前改善。移植后3个月开始Ashworth分级较移植前改善。5例移植后3个月头颅PET/CT见脑葡萄糖代谢减低较前改善。临床观察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脑电图、偏瘫肢体肌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颅脑损伤后痉挛性瘫痪的肢体肌张力增高和运动障碍均有改善,移植后6个月内通过临床观察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引起的偏瘫肩痛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有资料显示,偏瘫肩痛的发病率高达84%。对2010-10~2011-05我科住院的86偏瘫肩痛患者采用低功率激光结合自制通络止痛酊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肩痛是偏瘫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肩痛不仅延缓上肢功能的恢复,而且阻碍整体康复进程。但早期预防和正确治疗可以防治肩痛,进而为上肢功能的恢复以及生活能力的改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ACI)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ACI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w分别进行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4w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ACI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介绍我院收治的1例难治的儿童交替性偏瘫患儿的临床特点,检索国内外10年内的相关文献。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性的偏瘫,睡眠后缓解,可有其他发作性症状,如发作性肌张力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认知障碍等。氟桂利嗪是最常用的药物,托吡酯片、阿立哌唑也可用于治疗本病。结论本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dystonia,PKD)和偏瘫型偏头痛(hemiplegic migraine,HM)均为临床少见疾病,临床误诊率高,国内仅有少量报道,但是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合并偏瘫型偏头痛目前国内尚无报道,现将4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其中1例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同时伴偏瘫型偏头痛病例,资料完整,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干预后的功能恢复及肌电图变化。方法 纳入2020-09—2022-09株洲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共治疗8周。评估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下肢肌电信号变化、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能力、步行能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0.00%,与对照组的77.50%相比更优(P<0.05)。治疗后,2组胫前肌、腘绳肌、股直肌和腓肠肌肌电信号水平明显上升,观察组上升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BBA评分、FMA评分、Sheikh评分、10 m步行测试速度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针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明显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增强下肢肌电信号,凸显中医外治法的优势与特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增加患侧下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同一治疗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 w后评定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胫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积分(i EMG)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4 w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MBI、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和i EMG值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观察卒中后肩痛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卒中住院患者40例,根据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分为肩痛组(26例)与无肩痛组(14例)。分别进行双侧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针极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检查。结果 肩痛组患侧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较无肩痛组患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01,0.000);无肩痛组患侧尺神经CMAP波幅较同组健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肩痛组患侧尺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较无肩痛组患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三角肌、肱二头肌自发电位出现率,肩痛组较无肩痛组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4,0.044)。结论 卒中后肩痛患者伴有上肢周围神经的损伤,且肩痛的发生可能与运动神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电疗术与周围关节松动术对卒中患者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卒中后肩痛患者40例,卒中病程1~3个月,分为2组:电疗组(n=20)和手法组(n=20)。在治疗前和一个疗程后,通过目测类比法、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及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法对2组患者患肩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后,电疗组只有疼痛程度明显减轻(P <0.05),而手法组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范围均有显著改善(P <0.05),且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手法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一种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偏瘫型脑瘫儿童40例,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治疗组20例和单纯康复治疗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将A型肉毒毒素注射到患儿腘伸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群,注射后第2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共6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腘窝角和足背屈角角度的测量、改良的Ashworth量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的腘伸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群肌张力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比注射前改善明显(P〈0.0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型肉毒素配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儿患侧的肌张力,有助于提高运动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例临床上少见的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例LSM患者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实验室检查、及肌肉活检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和对运动不耐受;肌电图示肌源性损伤;血清肌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肌肉活检显示肌纤维内有大量脂滴沉积。予低脂、高肉毒碱饮食,肾上腺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辅酶Q10等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结论 LSM是一种以肌无力和运动易疲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脂质代谢障碍性肌病,诊断需依赖症状、体征、肌酶、肉毒碱检查和肌电图、肌活检等综合评价。其中肌活检发现肌纤维内脂质沉积是目前临床上诊断此病的重要方法和指标。肾上腺皮质激素、肉毒碱、维生素、及含有丰富肉毒碱食物等综合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