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普通型和重症病例临床特征,为COVID-19病例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15日—2月29日温州市中心医院南白象院区收治的77例COVID-19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资料,比较普通型和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 77例COVID-19确诊病例中普通型50例,重症27例。重症病例年龄、合并高血压及其他基础性疾病比例均高于普通型病例(P0.05)。重症病例住院第1~3 d最高体温、体温升高比例、咳嗽、咳痰、黄痰、咯血、胸闷和气促发生率均高于普通型病例(P0.05)。胸部CT显示,重症病例肺部出现实变、磨玻璃影、斑片影比例以及出现实变肺叶数和病变累计肺叶数均高于普通型病例(P0.05)。重症病例住院第1~10 d淋巴细胞计数(LYM)、总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CD4)百分比、CD4计数、CD8+T淋巴细胞(CD8)计数、血红蛋白(Hb)、氧合指数均低于普通型病例;重症病例住院第1~10 d乳酸脱氢酶(LDH)、住院第1~10 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中性粒细胞/CD8 (N8R)、谷草转氨酶(AST)、铁蛋白、住院第1周内最高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均高于普通型病例(P0.05)。结论与COVID-19普通型病例比较,重症病例年龄偏大,合并基础性疾病且有高热、气促症状,肺部实变及累及肺叶数较多;淋巴细胞(尤其是CD4)下降明显,LDH、NLR、铁蛋白和CRP均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及急诊科>65岁并确诊为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AECOPD患者分为合并COVID-19组(n=29)和未合并COVID-19组(n=31)。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D二聚体(D-D)、白介素-6(IL-6)、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评分), 并对比住院天数、AECOPD分级、死亡结局终点天数。结果合并COVID-19组和未合并COVID-19组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PL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合并COVID-19组的男性比例、CRP、PCO2、D-D、IL-6、CURB-65评分高于未合并COVID-19组, PCT...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免疫学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1月12日-2020年2月18日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15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液检验结果,包括T淋巴细胞、CD_4~+T淋巴细胞、CD_8~+T淋巴细胞、CD_4/CD_8、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比较两组患者间免疫学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统计方法,统计各项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截断值(Cut-off value)。结果武汉返乡人员70例,本地户籍150例,农村户口128例,发病时间在1月下旬者87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和胸闷为主,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重症组患者T淋巴细胞、CD_4~+T淋巴细胞、CD_8~+T淋巴细胞低于普通组,而IL-6、CRP和SAA高于普通组(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CD_8~+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IL-6和SAA筛查危重症患者的AUC0.700。CD_8~+T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降低的截断值分别为200.41个/μl和931.56个/μl,IL-6和SAA升高的截断值分别为18.92 pg/ml和129.70 mg/L。四项指标联合检测时预警危重症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达81.224%和83.893%。结论普通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程度存在差异,早期联合检测CD_8~+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以及IL-6、SAA水平升高对于危重症感染者的预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在贵阳地区发现的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组研究分析2020年1月29日至2月17日贵州省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18例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15 ~ 68岁,平均(43±16.4)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以及相关炎性指标)及CT影像学改变特点等;分析轻症与重症患者血清炎性指标之间的差别及与疾病临床分型的关系。 结果(1)18例患者中,10例(55.6%)为家族聚集性发病;外省(非贵州省)返回人员8例(44.4%),其中湖北返黔人员7例(87.5%),台湾返黔人员1例(12.5%)。(2)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15例(83.3%)]、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15例(83.3%)],胸闷、呼吸困难[3例(16.7%)]},部分患者伴有腹泻[5例(27.8%)]及其他症状。(3)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及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为主要特征,血沉[15例(83%)]、降钙素原(PCT)[10例(56%)]多高于正常范围,部分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可高于正常[7例(39%)]。但多数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未表现出明显异常。与轻症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相比,重症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18.34(22.87)pg/mL比1.92(4.3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PCT、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血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COVID-19患者大部分有典型的部病变表现,影像学改变特点为病变呈现多发散在斑片状、片状磨玻璃密度影,边缘模糊,部分病变表现为间质性改变,以肺外带为主。 结论贵阳地区COVID-19确诊患者基本都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为全面总结COVID-19的临床特征与正确评价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20日—2月29日期间本中心收治的65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轻型组(18例),普通型组(31例)和重/危重型组(16例)3组,对所有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65例COVID-19患者中男37例(57%),女28例(43%);年龄3~85岁,平均(46.63±18.63)岁。从出现症状到入院平均时长为(7.00±5.02)d,住院时间为(17.07±10.51)d。3组间及两两分组之间年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年龄越大的患者病情越重。相较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重/危重型组患者合并有更多的基础疾病。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75%)、咳嗽(57%)、肌痛或乏力(43%)为主,其余症状还包括咳痰,头痛,胸闷、气短及腹泻等。24例(37%)有武汉暴露史,19例(29%)有家族聚集性接触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3组患者WBC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D-二聚体,CRP,IL-6及ESR水平升高。在重/危重型组患者中,8例(50%)出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9例(9/14,64%)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此外,重/危重型组患者中,CRP、IL-6、降钙素原和ESR水平都显著升高。COVID-19患者住院时间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呈负相关。结论 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复杂,一般以发热、咳嗽、肌痛或乏力为主要症状。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和炎症相关的指标上升更显著,免疫平衡失调,可能影响患者的疾病进展、恢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发病早期检验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火神山医院2020年2—3月收治的326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普通型组(184例)与重型组(142例),分析2组患者的血常规、CRP、肝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验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RP(rs=0.429)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淋巴细胞计数(rs=-0.439)、ALB(rs=-0.539)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均<0.05);WBC、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CK、CK-MB等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RP、淋巴细胞计数、ALB水平可作为预测COVID-19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体会,提高COVID-19的诊断技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史,以及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T、CRP、LDH、胸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等检查结果。结果 本研究的53例COVID-19待排患者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53.5±8.4)岁。首诊时病程为1~12 d不等,病程中位数4 d。所有患者均否认COVID-19流行病学史。21例患者具有慢性基础病。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乏力、咳嗽、咳痰、咽痛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减少;部分患者LDH、ALT、CK升高。胸部HRCT均呈现多发小斑片影、磨玻璃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53例患者均经间隔至少24 h的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排除COVID-19,诊断为轻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经治疗后患者无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结论 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肺部影像学与COVID-19相似,与CAP鉴别亦缺乏特异性;结合流行病学史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可以提高COVID-19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有代谢性酸中毒,脓毒性休克,肺水肿,多器官衰竭,深静脉血栓等,这些全身表现与炎症风暴引起的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严重病理损伤相关。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细胞因子风暴产生等免疫失衡机制密切相关。其中细胞免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症患者血液中诸多炎症因子表达显著升高,另外,IL-6是造成细胞因子风暴的典型促炎因子,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依据。IL-6阻断可成为阻断细胞因子风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血浆D-二聚体(D-dimer, D-D)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重症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2月8日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10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血浆D-D是否升高分为D-D不升高组与D-D持续升高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及生存分析,评价D-D水平对于COVID-19重症化的作用。结果 最终纳入102例COVID-19确诊患者,中位年龄42.2(31.7,49.6)岁,60例(58.8%)为男性,19例(18.6%)存在基础疾病,6例(5.9%)有吸烟史,7例(6.9%)有间断饮酒史,74例(72.5%)有流行病学史。与D-D不升高组(n=85)相比,D-D持续升高组(n=17)患者的年龄更高,其中年龄>50岁的患者占58.8%,淋巴细胞绝对值更低,LDH水平更高(P均<0.05)。D-D持续升高组有8例患者出现了重症化(47.1%),D-D不升高组有7例(8.2%)出现重症化(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D-D升高组有8例(47.1%)患者出现了重症化,D-D不升高组有4例(11.8%)出现重症化(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持续升高是疾病进展的独立风险因素,其HR为4.372(95% CI: 1.313~14.556)。结论 血浆D-D的持续升高是COVID-19重症化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及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制定急诊科疫情分级诊疗策略和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参考相关文献,针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南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分级分诊进行相关探讨。结果:(1)发热、乏力和咳嗽是冠状病毒所致疾病的共同症状,COVID-19在早期症状可不典型;(2)动态观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C反应蛋白(CRP)/平均血小板体积、CRP和血沉,N/L比值是重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3)关注胸膜下磨玻璃影的影像学征象,警惕早期肺肿瘤可能;(4)COVID-19核酸检测可与影像学结果不一致,做好实验室质控;(5)急诊预检分诊不应过分关注发热症状,有效的分级分层防控管理,尽快减少人员聚集。结论:急诊科的疫情防护不容懈怠,早期识别非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降低漏诊及误诊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发热门诊接诊病例和确诊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为COVID-19早发现、早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探索当前疫情形势下的急诊应对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6日发热预检分诊处分诊的537例临床资料和分诊结果;同时对收住院的7例已确诊的COVID-19患者,就其流行病学资料,入院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咽拭子+大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热预检分诊处共分诊537例,其中分诊至普通发热门诊469例(占87.3%),均行胸部CT检查,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炎症37例(占7.8%),全部病例经咽拭子和大便2019-nCoV核酸检测为阴性;分诊至特殊发热门诊68例(占12.7%),其中负压救护车接回41例,确诊6例;自行来院就诊27例,确诊1例,确诊患者占特殊发热门诊患者10.3%。确诊患者均与武汉疫源区有关(包括武汉疫源区居住史或与疫源区人员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咽痛,咳嗽、咳痰,胸闷,声嘶,鼻塞、咽干,乏力等),入院时病程1~8 d,平均3.7 d;全部患者胸部CT扫描均表现肺部炎症,其中双肺肺炎占71.42%;仅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C反应蛋白异常;7例COVID-19患者咽拭子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4例同时伴大便2019-nCoV酸检测阳性,大便核酸检测阳性时间均晚于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1~7 d,平均3.25 d。 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进行急诊快速预检分诊,在抗击COVID-19疫情中体现出接诊效率高,可最大程度减少误诊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LW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值(NM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接受重症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3月1日初次就诊于南阳市中心医院的的COVID-19患者血常规指标,根据是否接受重症监护治疗分为ICU治疗组和非ICU治疗组,分析血常规比值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和诊断价值,并探讨血常规比值在评估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与非ICU治疗组相比,ICU治疗组的平均年龄升高(60.13±9.5vs 44.97±16.73,Z=3.54, P<0.001),住院天数延长(14.88±4.03 vs 10.65±6.41,Z=2.49,P=0.013)。ICU治疗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NMR和PLR值均升高(Z值分别为3.08、3.90、4.81、4.42、3.74,P均<0.05),淋巴细胞计数、LWR、LMR、PWR和PNR值均降低(Z值分别为-3.67、-4.71、-2.54、-2.1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白细胞介素-6(IL-6)、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标志物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安徽省阜阳市某医院2020年1—2月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重症病例和轻症病例血清IL-6、SAA、PCT、CRP水平,探讨血清IL-6、SAA、PCT、CRP水平对于联合鉴别轻症、重症新冠肺炎的价值及与病情程度关系。结果 符合本研究条件的新冠肺炎患者共70例,其中重症肺炎19例(重症组),轻症肺炎患者51例(轻症组)。重症组血清IL-6、SAA、CRP水平均高于轻症组(P<0.05或P<0.01)。血清IL-6、SAA、CRP水平联合鉴别轻症、重症新冠肺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7,大于各指标单一鉴别,联合鉴别最佳敏感度为78.93%,特异度为80.39%;血清IL-6、CRP水平与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IL-6(OR=5.040)、CRP(OR=5.366)水平越高,新冠肺炎病情为重症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血清IL-6、CRP呈异常高表达状态,与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对鉴别新冠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出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2020年1月23日-2020年2月24日COVID-19出院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将其分为一代病例、二代病例和三代病例三个组别,比较三组病例确诊时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化验结果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7例COVID-19出院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50.26±14.76)岁;三组病例在性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比例,患者确诊时主诉发热、咳嗽、畏寒、恶心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患者确诊时影像学检查病变累计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代病例组的平均年龄高于一代病例组[(53.91±11.06) vs.(42.41±13.98)],住院天数少于一代病例组[(13.74±3.96) vs.(16.24±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VID-19出院患者仍以呼吸道和全身症状表现为主;一代病例、二代病例、三代病例组临床特征类似;早期发现和治疗COVID-19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可能有助于减轻疾病严重程度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泉州市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A.2感染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核酸转阴时间的因素。方法 收集2022年3月13日—4月5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67例Omicron变异株BA.2感染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1.03,年龄为9~97(41.45±17.51)岁,35.82%患有基础疾病,83.58%接种了新冠疫苗。初诊时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咳嗽(62.69%),其次为发热(32.84%)。白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和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的比率分别为11.94%、7.46%、29.8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的比率分别为8.95%、10.45%、25.37%、14.93%、14.93%,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血沉、降钙素原升高的比率分别为35.82%、71.64%、56.72%、4.48%,D-二聚体、肌酐、铁蛋白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水平与炎症指标的关系及 血清NGAL水平对判断微炎症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从2010年10月开始纳入医院血液透析患者150例,同时纳入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的人口学资料、相关的临床和生化学资料及血清NGAL、CRP、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TNF-α、IL-6、IL-1等情况,做血清NAGL与炎症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其血清NGAL水平为(445.45±50.34)ng/ml,健康对照人群为(50.02±6.4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微炎症组患者,血清NGAL水平、TNF-α、IL-6、IL-1、铁蛋白较无微炎症组患者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透析患者,血清NGAL水平与CRP、TNF-α、IL-6、TSAT等指标均有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IL-1及铁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血清NGAL与CRP、TSAT、TNF-α、IL-6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肠道免疫功能及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0月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各组患者均于肠内营养开始第1天、7天和15天,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6、IL-10、IL-17、IgA、IgG、内毒素(ET)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等。血常规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记录各组患者治疗期间医院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营养第15天,血清IL-6、IL-10、IL-17水平有降低趋势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营养第7天,第15天血清IgA、Ig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营养第7天,第15天,血清ET、CRP、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营养第15天血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第7天、第15天血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方式有利于恢复机体免疫功能,显著降低炎症反应和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罗山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17日收治的4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部CT结果及预后情况,按照临床表现、血氧饱和度及肺部CT结果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结果从武汉务工、学习人员19例,17例与武汉返回人员或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本县居民、无流行病学史4例,其中家庭聚集发病12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咳痰,乏力,胸闷为主;危重型主要见于60岁以上,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37.0%),C-反应蛋白升高(35.0%),超半数有肝酶、心肌酶升高;肺部CT显示多发性斑片样与磨玻璃浑浊影。结论本组病例多为输入性病例,有家庭聚集现象,高龄,持续性高热,ARDS,低氧血症,低血氧合指数,肺部CT病变面积大、进展快,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危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特别给予重视,应多学科协作加强救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期间发热门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日-2月18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并对COVID-19疑似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调查。  结果  调查期间共有880例就诊患者,其中42例COVID-19疑似患者。就诊患者中以中青年为主,男女之比为1.61:1。COVID-19疑似患者与普通患者间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6,P < 0.001);COVID-19疑似患者与普通患者多数在1~7 d内就诊,临床症状均以低热为主。有32例(76.2%)COVID-19疑似患者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降低,39例(92.9%)COVID-19疑似患者出现了C反应蛋白升高。  结论  根据就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做出综合预判,对COVID-19疑似患者进行严格的医疗隔离和观察,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肺部炎症吸收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2月于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确诊COVID-19患者164例作为对象,根据时间点不同分为对照组(2020年1月-2020年1月末,n=82)和研究组(2020年2月-2020年2月末,n=82)。对照组采用对症支持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病毒治疗,14 d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血气水平、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CD_4、白细胞计数及感染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4 d pH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14 d氧分压(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吸入氧浓度(FiO_2)、氧合指数(PO_2/FiO_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4 d PCT、CRP、白细胞计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D_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7 d、14 d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治疗后1 d、3 d感染率、治疗后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联合对症支持干预用于COVID-19患者中能改善患者血气水平,能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治疗过程中感染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