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进一步揭示该方证的临床应用核心要素。方法:通过对4则验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荨麻疹、格林巴利综合症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内科杂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王志栋 《河北中医》2008,30(3):307-307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且以外感所致者尤多。中医学往往以寒治热,多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法。临床观察发现,有些病例效果满意,但有些却毫无效验。究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中医学的精髓——辨证论治。笔者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外感发热多例,每获良效。但此方乃大辛大热之剂,若辨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太少两感的经典方剂,临床上应因时、因地、因人,辨证准确,灵活加减,用之则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柳育泉  金素娟 《新中医》2003,35(3):66-66
陈某,女,41岁,1997年11月22日初诊。10年前产后因受寒引发前额痛,屡经中西药治疗,迁延小愈。其头痛特点为每遇寒、逢热、劳倦均疼痛,大热天或在太阳底下作业痛剧。痛时饮热开水可减轻,饮食喜热忌寒。时困倦欲睡,平素经水量多。舌淡无苔,脉沉细。据证分析,辨为太阳、少阴两感证。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贞元饮力味治之。处方:麻黄、附子各6g,细辛3g,熟地黄20g,当归15g,炙甘草5g,桃仁、蔓荆子、续断各10g。水煎服,每天1剂。服3剂,头痛大  相似文献   

5.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河南中医》2001,21(1):45-45
麻黄附子细辛汤 ,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由麻黄、附子、细辛水煎而成。本方可祛邪而不伤正 ,扶正而不留邪 ,发表和温经并用。兹选验案介绍如下。1 头痛刘某 ,女 ,32岁 ,1998年 1月 12日初诊。反复左侧头痛3年余 ,发作时头痛难忍 ,痛止如常人 ,在某医院经CT检查无占位性病变 ,诊断为 :神经性头痛 ,经中西药及针灸治疗 ,效果不显。就诊时正值头痛发作 ,痛势剧烈 ,面色苍白 ,恶心欲呕 ,口不渴 ,畏寒肢冷 ,脉沉。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 10 g ,附子 5 0g(另包开水先煨 ) ,细辛 6 g ,白芷 12 g ,川芎12 g ,葛根 15 g ,羌活 12g ,…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例的效果分析,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治疗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例。结果:在不同的临床表象下,麻黄附子细辛汤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为太少两感或内伤肾阳不足。  相似文献   

7.
8.
张聿涛 《光明中医》2023,(6):1096-1098
目的 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将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探究组和参照组,各45例。探究组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参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β-内啡肽(β-EP)、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McGill疼痛问卷评价患者疼痛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探究组β-EP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探究组SP、VIP、IL-1β、TNF-α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探究组PRI、VAS、PPI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探究组总有效率较参照组高(P<0.05)。结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调节患者β-EP、SP、VIP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缓解患者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钱惠泉 《河北中医》2008,30(5):501-501
<伤寒论>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 ,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阐述了少阴病的症状及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阳、少阴两感的证治.笔者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少阴阳虚为主的疾病多有取效.现选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丁书文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之余悉心研究古籍,师古而不宁古,积攒了许多心得体会,擅长治疗各类心系疾病,尤其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提出用“温”法治疗,使用诸如桂枝、附子、羌活等具有鼓动阳气的药物,临床疗效颇丰,笔者将丁师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验案摘录两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肾病外感咽痛验案2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原方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设。笔者用此方加味治疗肾病外感咽痛病人,每获良效。此举验案2则,以示其冶。  相似文献   

12.
李可老中医,1930年生,曾任山西省灵石县中医院院长,是我国著名老中医,是用纯中药治疗疑难杂病和危急重症的临床大家。笔者学习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后,临床中治疗急性咽痛不再运用银翘散等方,转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疗效更好,病愈更快。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某,女,36岁,工人,1994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在发病一周前,因外出乘车疲劳而感风寒,返家后即感全身不适,3天后体温渐升,一周后体温高达39t左右持续不降,经酉医查血、尿、B超、胸透、血培养及妇检等措施均未见明显异常,已应用先锋霉素w、丁胺卡那霉素、清开灵等多种措施5天,体温仍不下降,仍用氨基比林可降温1~1.SC左右,亚~2小时后又升至39C左右,曾组织院内会诊,调整运用抗生素等药物,仍无明显效果。后病家求治于我,先试服小柴胡汤加减2剂,有小效。二诊仔细诊查:患者平果体质虚弱,气短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刻…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463-1464
麻黄细辛附子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主要适用于少阴寒化兼表寒证,方中附子温补肾阳,麻黄外散寒邪,细辛沟通表里,既助附子温补肾阳,又佐麻黄外散寒邪,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导师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方教学、临床应用40余年。常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对经方进行适当的灵活化裁,对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太少两感、过敏性鼻炎、杂病头晕有独到的见解,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万某,女,64岁,2011年7月21日初诊。咳嗽8年余,四处求医,屡服中西药乏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痛苦不堪。多次胸片均示:双肺纹理增粗,未见实质性病变。刻诊:干咳,偶有泡沫白痰,咳嗽程度不随气候变化而有所缓解或加重,四季不辍,无有宁日,苦不堪言,咳则十数声不停,咳甚时则小便失禁,偶有睡时咳醒。就诊时闻其咳声不断,舌质暗、舌体胖、舌苔薄白,脉沉细、按之无力。辨为肾阳亏虚,寒邪恋肺。治宜温肾散寒,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生麻黄10 g(先煎去上沫),制附片30 g(先煎1小时),细辛6 g,白前10 g,杏仁12 g,桔梗10 g,紫菀10 g,桃仁10 g,炙甘草30 g。4剂。二诊:患者心情愉快,自述服药3剂咳嗽即明显减轻,现仅偶有微咳,舌质稍暗、舌体胖、舌苔薄白。效不更方,继予上方加味:生麻黄10 g(先煎去上沫),制附片30 g(先煎1小时),细辛6 g,白前10 g,杏仁12 g,紫菀10 g,法夏10 g,桂枝10 g,炙甘草30 g。继服7剂。咳嗽及诸症若失。  相似文献   

16.
麻黄细辛附子汤新用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伤寒论》治少阴兼太阳表证之方。其证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沉等。笔者以该方加味治疗某些内科杂病 ,每获奇效。兹举验案 3例如下。偏头痛案宋某 ,男性 ,35岁 ,1 999年 1 1月 1 5日初诊。患者素体畏冷 ,近 5年来每逢入冬稍有不慎则易患头痛。本次不慎感寒后又发作右侧头额及项部剧痛 ,昼轻夜重 ,尤以午夜为甚 ,伴同侧眼胀痛 ,视力下降 ,视物模糊。服镇痛西药及疏风清热中药无效。诊见恶心欲呕、不思饮食、恶寒肢冷、大便稀溏、面晦肢凉 ,舌苔白腻 ,脉沉细。证属阳气虚弱 ,外感风寒 ,伤及头部经脉所致。治以温经散…  相似文献   

17.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四案陆庆章河北省鸡泽县医院(057350)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嗜睡/无汗/喉喑/流泪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仲景名方之一。此方有温经解表之功,主治“太少两感”为病。由于组方严谨,配伍奥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临床只要认证准确,常收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8.
高小河 《山西中医》2012,28(6):29-30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一种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成人原发性甲减的原因有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损伤(桥本病)、甲状腺手术和甲亢行放射性131Ⅰ治疗所致等,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由自身免疫损伤(桥本病)所引起的。目前,西医治疗甲减用甲状腺激素终身替代治  相似文献   

19.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301条,原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20.
发热是中医内科急症,临床中属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较大部分属外感发热,西医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大都有发热这一症状,相当于外感发热。在基层西医院中,多用激素加抗生素治疗,有时很难确诊,使病情迁延难愈。笔者在门诊临证中用白虎汤合止痉散加减辨证治疗外感高热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源于门诊,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在10 岁以下15例,10~20岁7例,20~30岁 9例,30~40岁 5例,40岁以上 2例,病程最长者5个月,最短1d。2 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方药组成:石膏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