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近期预后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采用自膨式支架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及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2组NIHSS、MMSE评分变化,脑卒中和死亡事件。结果 2组的NIHSS评分变化总体趋于降低(P0.05)。1、3及6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MMSE评分变化总体趋于升高(P0.05),入组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S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的康复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颈动脉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补片修补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偏身障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补片组44例行标准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补片修补,支架组44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比2组术后7d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d补片组发生脑部并发症3例(6.8%),心血管2例(4.5%),局部6例(13.6%);支架组分别为15例(34.1%),2例(4.5%),7例(15.9%);支架组脑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补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补片组和支架组心血管和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剥脱术后补片修补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硬化狭窄所导致的老年偏身障碍疗效更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行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后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会诊及患者同意后,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其中CEA组40例行内膜切除术,CAS组40例行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近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治疗后评分(4.1±1.7,3.9±1.8)均较治疗前(6.5±2.4,6.3±3.1)明显降低(P0.05);随访6个月,CEA组颈动脉再狭窄率5.0%,与CAS组的7.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无差异。支架置入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较快,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6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发原位血栓形成的患者(研究组)采用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另选择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23例发现狭窄及血栓形成后立即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经强化抗栓治疗后34例(94.4%)患者血栓完全消失,2例(5.6%)患者血栓残留,但体积较前明显缩小。研究组出现临床事件及影像学上新发脑梗死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2例术中栓子脱落堵塞保护伞事件,1例血栓逃逸堵塞远端血管,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2组近期手术并发症单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其它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发病3个月后临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对照,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CEA)和对照组(CAS),记录2组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观察组治疗经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当,但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费用成本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球囊预扩在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0-01—2016-12收治的76例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血管成形术,根据是否采用小球囊预扩分为球囊预扩组和非球囊预扩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37,P0.05,χ2=2.016,P0.05);手术前2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1,P0.05),手术后2周球囊预扩组患者NIHSS评分(2.5±2.1)低于非球囊预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8,P0.05)。2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831、2.336,P0.05),而球囊预扩组患者血管痉挛、迷走神经反射和高灌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非球囊预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2、8.562、6.777,P0.05)。结论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中进行球囊预扩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2周NIHS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手术方法之安全性。结果术后30 d时,两组患者病死率(0.83%对1.05%,P=1.000)、脑卒中(4.13%对1.93%,P=0.258)和心肌梗死(0.83%对0,P=0.17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8.26%对1.05%,P=0.000)和脑神经损伤(4.96%对0,P=0.000)发生率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而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低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0对7.54%,P=0.002)。结论高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夹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颅外段颈动脉夹层患者9例,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术后血管狭窄及夹层动脉瘤改善情况,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患者随访3个月到1年。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均≤30%,患者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5.0±17.6)%降低至(15.8±9.2)%,夹层动脉瘤均消失,支架置入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缺血相关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围术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脑卒中,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随访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例患者可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并与传统内科药物治疗进行比较. 方法 自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共对5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支架组),同期63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内科药物治疗(药物组).分别在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狭窄血管相关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结果 支架组1例由于路径较差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9例术中、术后出现颈动脉窦反射,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4例术中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及时有效处理后均未造成严重后果.随访中,支架组1例手术失败者3个月时卒中复发,余患者12个月内无卒中及TIA事件发作,1年后1例复发;药物组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后分别有11例、9例、7例及12例卒中或TIA事件发作.支架组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1年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可行,与内科药物治疗相比较能更好地预防卒中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治疗的96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90例行常规内科治疗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3 d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连线测验(TMTa、TMTb)、简易智能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3 d颈动脉狭窄为(79.51±6.02)%,治疗后3个月残余狭窄为(13.52±6.01)%,治疗后3个月狭窄程度较治疗前3 d有明显改善(P<0.05); 治疗后研究组狭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3 d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增加(P<0.05),TMTa、TMTb和ADAS-Cog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 治疗3个月研究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高度狭窄可能造成患者认知功能损伤,即使是无症状的此类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可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对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无死亡病例;3例术中出现心动过缓,8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无脑栓塞及脑出血事件发生,1例支架内出现明显斑块。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11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在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1、3、6个月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P300观察认知功能的变化,同时对患者卒中的复发进行登记。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支架置入前颈动脉的狭窄率为84%±15%,支架置入后颈动脉狭窄率为4.5%±6.0%,明显缩小;支架置入前患者的MMSE评分及P300潜伏期分别为20±5和434±78 ms,在治疗后随访的1、3及6个月,MMSE明显提高而P300明显缩短;而且随随访时间延长,P300及MMSE变化越明显;在随访期内患者无症状性卒中复发。结论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CAS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随访观察颈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反应性(cerebral 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变化,比较介入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03例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手术组50例和药物组53例; 手术组均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及药物的治疗,药物组仅接受药物治疗,记录2组的NIHSS评分变化、脑卒中和死亡事件; 所有手术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 d、1、3、6、12个月进行CDFI和TCD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t index,PI)及CVR,比较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2组NIHSS评分变化均呈下降趋势(P<0.05),术后3、6、12个月手术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 术后颈动脉原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宽,PSV及RI低于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PSV、PI及CVR 高于术前(P均<0.05); 手术组手术前后的CVR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84,-0.75,-0.66,-0.78,-0.61,P<0.05)。结论 CAS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颈部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中远期预后,且术后CVR的改变可用于预测CAS治疗后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11例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3例(27%)颈动脉狭窄>90%或者有斑块者,在狭窄血管的远端安置保护滤过伞,再行预扩张及支架植入;如果颈动脉残余狭窄>40%,则再行后扩张,最后回收保护滤过伞.对照组为10例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仅行抗凝治疗.结果颈动脉狭窄经PTAS术后管腔内径由术前(2.79±1.22)mm到术后的(5.93±0.64)m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6月术后无1例发生TIA或脑梗死,而且术中和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及再狭窄的发生;药物治疗组5例(50%)发生TIA,4例(40%)发生脑梗死.结论PTAS是治疗颈动脉严重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8.8±10.7)%,治疗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11.6±7.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9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3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无1例发生脑梗死;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的发生,未见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50侧颈动脉狭窄进行支架成形治疗.对比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及脑血流值的变化.结果 48例患者中50支颈动脉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均成功解除,技术成功率100%, 48例患者术后脑血流值均有明显改善,其中39例(81.2%)临床症状症状消失或好转,术中栓子脱落1例,治疗后恢复.术后30 d随访42例,再狭窄2例,死亡2例.结论 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05—2017-05的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只是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比对照组高,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与病死率分别为2.86%、2.86%,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与病死率分别为17.65%、11.76%。观察组复发率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助于减少患者复发率与病死率。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疾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手术方法之安全性。结果术后30d时,两组患者病死率(0.83%对1.05%,P=1.000)、脑卒中(4.13%对1.93%,P=0.258)和心肌梗死(0.83%对0,P=0.17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8.26%对1.05%,P=0.000)和脑神经损伤(4.96%对0,P=0.000)发生率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而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低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0对7.54%,P=0.002)。结论高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经行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不同部位的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所有病人都顺利完成支架植入,术前的平均狭窄率(NASCET方法计算)为(78.5±8.6)%,治疗以后的平均狭窄率为(17.2±8.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5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2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无一例发生脑梗此。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植入后的冉狭窄的发生,未见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与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6年3月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21例,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单纯药物治疗组53例,药物治疗方案同治疗组。临床随访6~28个月。结果 21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30%,术中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2例出现颈内动脉远端血管痉挛,治疗后好转;术后未发生新的卒中,颈动脉超声未显示再狭窄。药物治疗组随访期间,5例患者再发卒中,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14例患者狭窄程度加重,其中2例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结论 与药物治疗组比较,CAS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比较安全,短期疗效较好,但有待大样本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