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时间为切入点辨析疾病发生的机制、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相应的防治方法 ,是天人相应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符合中医思维特点的正确路径。临证过程中可以中医运气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胎育出生时间,辨析体质特征及疾病易感性;以患者发病的时间为线索,推演发病之时的运气特征,预测疾病的流行,探求疾病发生的机制;结合"六经病欲解时",通过分析疾病的起、持、甚、愈的病情变化时间,推求疾病的病机,预判间甚之时、死生之期。天地阴阳之机变不可简单拘泥于常数之推演,临证辨时论治还要知常达变,既要用常数之推演寻求病因病机,还要从动态的、整体的综合角度分析天、人、邪气病机变化的特点,必要时"舍时从证"。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炎症反应贯穿于AS发病的始终,而中医所说的"痰瘀毒"与炎症反应有着本质的联系,是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关于AS病机的良好契合点。作者运用大柴胡汤化裁防治AS的炎症反应,为中医药防治AS的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识病机对于恶性肿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精准诊治及预估病情角度,将病机与病证进行对比,凸显了因机诊治在防治恶性肿瘤中的优势.结合体质学说,基于对恶性肿瘤病机的认识,强调"谨守病机",厘清恶性肿瘤发展阶段,从"稳化生、补元气、清瘤毒、和病络"4个方面阐述了该理论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以期提高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阴阳学说是中医药体系中重要的理论之一,被广泛且有效地用于指导各类疾病的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心衰病"之领域,其病机为本虚标实,其中阳气亏虚为本,瘀血痰饮为标。该文从阴阳学说论心衰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到阴阳与心衰病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强调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基础病变,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也决定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AS的发生机制复杂,有损伤炎症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AS  相似文献   

6.
"病机十九条"见于我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是对疾病所在部位与机理的赅括,是对导致疾病发生原因的囊缩,也是对中医所有疾病种类与名目的简洁表述."病机十九条"首先指出了疾病发生的部位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在这五大系统中包罗了诸多的病种,但严格地说它只包括<内经>里的有关病机方面的一些论点,不包涵后世的病机学说,其病机都在阴阳气血的逆乱不序;其次,指出了引发诸病的原因是风、火、热、湿、寒,其中火与热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几乎占所有疾病的一多半,阐明了在我国所发生的疾病是以热性病为主.我们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指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所以."病机十九条"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泛血管病是以血管病变为共同病理特征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S)是泛血管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认识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特征,对于泛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痰、瘀、毒、风是泛血管病AS发生的共同致病因素,其中痰瘀互结是其核心病机,浊毒化风是疾病演变、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虫类药以其攻逐走窜,搜剔疏利,而具有独特的祛痰化瘀,泄浊通络功效,系统研究虫类药物的抗AS作用,有利于拓展泛血管病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认为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指导着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现有的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五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为实现人体阴平阳秘状态所采用的认识病机的方法。中医病机,实质上是指以中医的视角和思维认识从健康到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而气为一元与阴阳、藏象、气血津液、六经等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部分,对新冠肺炎的病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能为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临床思路。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期治疗,并参考其他相关论文和病例中新冠肺炎中医分期的不同病机,从多角度探析新冠肺炎中医分期病机特点,认为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的病机特点为"正邪相争,正虚邪恋";临床治疗期的病机特点为"湿毒侵袭肺脾,内生诸邪,正气虚损";危重期的病机特点为"内闭外脱,阴阳失和";恢复期的病机特点为"肺脾亏虚,气阴两伤"。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医学界在急性放射损伤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体系也尚未构建完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对引起急性放射损伤的电离辐射的中医病因学特点进行分析,将其命名为电离毒。基于电离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以及"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本研究提出: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核心病机是"脾为之卫"的病理表现——"脾失之卫"。在急性放射损伤发病之初,病机为电离毒外侵,伤脾之卫;在疾病发展、变化阶段,病机为脾失之卫,百病由生;在疾病转归、预后阶段,病机为脾卫渐复,祛邪外出。充分认识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可为进一步探讨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12.
阴阳消长、邪正盛衰是中医学阐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认识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及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系统失衡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免疫治疗被誉为是人类最有希望攻克癌症的手段。中医学的阴阳、正邪学说与现代医学对免疫的认识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尤其是近年来提出肿瘤免疫治疗应从"免疫增强疗法"向"免疫正常化疗法"回归的理念,与中医学"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恢复人体相对平衡状态的核心思想相一致。本文在中西医理论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展开论述,旨在促进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发展过程及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剑虹 《中国病案》2012,13(4):72-73
在西医高等院校开展中医教学,能使学生们在熟悉中医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疗的同时,也了解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西医高等院校的中医教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即由生物医学为主导的西医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中医以取象比类为代表的朴素的思维模式。要把中医理论体系的两大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将深奥的理论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中医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015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专家问卷调查进行结果分析。[方法]基于德尔菲法制定两轮专家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回收,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专家共35名,专家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平均较高,分布地区广,研究专长涉及肺系疾病、脾系疾病、传染病等多个领域,具有代表性。通过两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总结分析,小儿口疮各项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均较高,形成《2015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指南草稿。[结论]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能很好地总结小儿口疮的中医诊疗方案,使指南更合理,为形成指南草稿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论述“肝肾同源”理论在情志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治疗中的应用,同时结合肝肾两脏在现代医学心理应激过程中的相互协同的作用,探讨了“肝肾同源”理论与情志调控机制之间的相关性,为应用该理论预防和治疗情志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仍存在瓶颈,而中医全科医学作为社区基层卫生服务的主力,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我国中医与西医并存的国情下,中医全科医学在保持传统中医学“全科”特色及优势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临床经验,不断探索实践,融合现代医学的模式及经验技术,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为社区居民解决身体健康问题。本文全面阐述了中医全科医学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提倡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及全科医学优势及特色,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防治心血管疾病;分析了中医全科医学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模式,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中医“治未病”医疗措施,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疗、康复、预防及保健,减少心血管疾病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以缓解心血管疾病所带来的医疗压力。中医全科医生作为中医学的传承者、实践者及社区居民健康的服务者,为居民提供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综合的、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在国家基层医疗建设的大力支持及中医全科医生的不懈努力下,中医全科医学将成为未来中国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8-141
病机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机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后续在《伤寒论》等经典中进一步丰富,奠定了中医的疾病观,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独特方法。现代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定义病机的概念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这与《黄帝内经》提出的病机即“病之机要”不同,本文作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肺朝百脉、主治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肺的全身气血津液调摄作用的高度概括."肺朝百脉"是对于气的调摄,不是单一的调控,而是利用类似"8"字形的体内外气流转模式,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肺失治节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其中医致病机理主要包括气虚、痰浊、血瘀3个病理要素相互胶结,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和加剧."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为继承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和精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对疾病预后康复中的积极思想,不仅是生命医学研究的核心命题,而且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无论是对于人类的健康生存还是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学说形成的主要脉络和所表现出来的核心思想,探讨其科学内涵和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