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脾论治消渴及消渴之并发症血痹脱疽,首先在标本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从脾之生理功能出发,以运化生化之功能论治其气阴本虚,以提升统摄之功能论治其瘀血标实;其次,从脾之生理特性出发,"脾主四肢,在体合肉",肢体末端、关于肉的病变,自当责之于脾;接着在"脏-腑-经-皮"的内外观念下,可以看到下肢大血管的病变部位与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有一定的联系;最后在整体论的观念下,探讨脾与肺、肾、胰的关系,认为"消虽分三部,皆与脾关"。总之,"脾虚致消"为糖尿病之根,而"脾虚致瘀"为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之根。从脾论治糖尿病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论述了酒精性肝病的主要病机是酒毒损伤脾胃肝胆,并从中医病机演变角度阐明其病机特点有递进关系:初则脾胃损伤,继而肝失疏泄,肝脾不调,气血不和,最终演变为肝脾肾不调。接下来提出在辨病、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本病的病机发展阶段可分伤酒(酒痞)、酒癖、酒臌三期。最后提出本病应结合体质,在辨病、辨证思想指导下分期论治。  相似文献   

3.
<正>肾性水肿属于中医学"水气病"范畴,临床上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及继发性肾脏疾病。中医学认为水肿的发生主要源于肺失宣降,脾失转运,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笔者(第一作者)有幸在陈翠兰主任医师指导下对于从"肺"论治肾性水肿,深有体会,现阐述如下。1肺的功能失调是肾性水肿的重要病机1.1肺与肾的生理关系肺与肾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生理上,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首,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辅助生殖技术的指导多从肾论治,少有从肝论治的辨证思想。文章从女子以肝为先天的源流出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高龄女性备孕的常见问题,浅析了从肝论治的指导意义以及临床可用入肝经的方药,为中医药在生殖技术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探求"肺受气于肾"理论内涵,认为其体现了治未病思想、整体观念及治病必求于本等重要的中医特色理论。"肺受气于肾"为从肾治肺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肾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提前了疾病的辨治环节,对预防疾病发生及控制疾病进展均有重要意义。在"肺受气于肾"理论指导下,从肾经循行、肾主纳气、肾主水、肾主元阴元阳四方面论证了肾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相关性,并归纳了特发性肺纤维化与肾相关的常见证型,加以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崔应珉  车文生  徐羽  刘明 《中医杂志》2011,52(22):1974-1976
"皮毛生肾"的理论,指出了肾与皮肤病的关系,不仅为临证治疗皮肤病"从肾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对于一些顽固性皮肤病采取补肾的疗法。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依据、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三方面探讨郁证从肾论治,认为"肾藏志,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是郁证从肾论治的依据,肾虚在郁证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肾郁证从治法上应遵从"水郁折之"之法,即通过合理补泻以恢复肾脏精、气、血、水功能,其中补肾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8.
总结《石室秘录》男科疾病论治特色。阳强不倒宜引火归元,阳痿、遗精、早泄多从心肾论治,男性不育从"六病"论治,小便不通从"肾"论治。  相似文献   

9.
肾为先天之本,肾阳是来自先天本元之气中的真火,肾阳寓于命门之中,又称为"命门之火"。肾阳具有温煦、生化、卫外、纳气、主生殖的作用,肾阳虚会致使临床很多疾病的发生。肾阳虚与脾脏的关联可以从肾论治脾胃疾病;肾阳虚与心脏的关联可以从肾论治心脏疾病;肾阳虚与肺脏的关联可以从肾论治肺脏疾病;肾阳虚与肝脏的关联可以从肾论治妇科疾病。因此,笔者从肾阳虚与五脏病机的关联探析"从肾论治"在临床中的运用,揭示了中医经典理论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从肾论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有反复发作和迁延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皮老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脾运化、升清功能失司,水湿泛溢与水谷渣滓混杂而下,与肺、肝、肾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以五苓散为基本方,主张在健运脾胃的同时,根据不同证型结合脏腑辨证,如从肺论治重视气(尤其是宗气)的生成和推动作用,从肝论治重视风药在疏肝理脾中生发阳气的作用,从肾论治注重"益火补土"原则,促进水液代谢,从不同途径分消水湿,余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高吉 《光明中医》2022,(8):1366-1369
失眠已成为严重影响当代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病症,自古以来,中医药干预失眠具有较好的疗效,多数医家在五脏整体观的指导下论治失眠,其中不乏从心肾论治者,但是,此文将基于经络联系,以肺为枢,从心-肺-肾轴来论述心、肺、肾三脏之生理病理与失眠的关系,即从经络、血脉、阴阳、营卫、五神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此试探析从心-肺-肾轴来论治失...  相似文献   

12.
郑新教授对治疗膜性肾病(MN)有独特见解,其认为肾失封藏、蛋白精微外泄导致肾之精气亏虚,肾精肾气亏虚亦可致精微物不固,因果循环,最终可演变为"肾衰"。治疗首当认准MN的发病机制,标本兼治,首当辨病,以平补为主,选用参芪地黄汤为基础方;其次审因论治,辨证与辨症相结合;从"瘀"论治,多用破血通络之品;同时需从"风"论治,多加用火把花根片祛风除湿。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7,(11):1585-1586
感染后咳嗽包括外感和内伤等7种证型,历代医家的辨证论治多从"风、痰、燥"及"肺、肝、脾、肾"方面进行,提倡从祛风、化痰、润燥的角度引方治疗,同时重视调治脏腑。应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分清治疗的主次,直寻发病本因,审因论治。同时宜根据患者的致病因素和个人体质,采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达到辨证施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姜丽娟教授治疗高龄不孕经验及心得。方法:通过对姜丽娟教授临床诊治高龄不孕病案总结,分析其在高龄不孕疾病治疗上遣方用药特点及常用中医证型。结果:姜丽娟教授论治高龄不孕以"和畅"思想为指导原则,以"调周促孕"为治疗方案,经后期以温补脾肾,滋阴养泡为主,经间期以温补脾肾,益气助阳为主,以疏调气机贯穿整个月经周期。结论:姜丽娟教授在不孕类疾病治疗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肝脾肾着手论治高龄不孕症,临床效果颇验,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介绍杨志宏教授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用药经验。杨志宏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杨师认为失眠主要病位在"心",与肝、肾联系密切。治疗方面可交通心肾以水火既济,平衡心肾之阴阳而宁神安眠及失眠从"痰"而论治。故其治疗思想侧重调补心肾两脏功能,并自创清心宁神汤之方。本文将介绍失眠的定义、病机、辨证及临床案例,总结杨志宏教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杨师从少阴不寐的少阴阴虚火旺与水热互结两证型出发,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经方以清心宁神以助眠;久而不眠者多有痰湿聚集体内,痰湿郁热上扰心神而不寐,用以黄连温胆汤祛痰清热安神。通过对名中医杨志宏教授论治失眠的经验总结,更好地将名医经验与理论指导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08-411
总结刘文峰教授从医46年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糖尿病)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刘教授则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尽管与肺、脾(胃)、肾三脏有密切关系,然而肝在此病全过程中居重要地位,而脾不散精是津液代谢失常的首要因素,故肝郁、脾不散精为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因此,提出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消渴病(糖尿病)的理论,其理论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亦为消渴病(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生髓通于充实大脑","脑为髓海"。中医脑的生成、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和病理状态的呈现都与肾脏功能状态息息相关。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构建中医"肾脑系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肾脑相关"理论解决脑部疾病实际临证问题。分别从构建中医"肾脑系统"的缘由和意义,中医"肾脑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三个方面初步阐释了中医"肾脑系统"的理论内涵,以期为从肾论治脑病提供更加精确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消渴病立法巧妙,用药精当,为后世治疗消渴病提供了范例。笔者通过分析陈氏《石室秘录》中辨证用药,探讨陈氏对消渴病的治法,兹述如下。1提出从肾论治消渴病的方法陈士铎《石室秘录.内伤门》卷四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而无不同也。故治消渴治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指明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以治肾为主,体现陈氏从肾论治消渴。"命门"学说在陈氏的著作中都有体现。消渴病的主要病机是阴精亏损,燥热偏盛。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为元阴元阳之脏,肾阴虚肾阳虚损均可导致消渴,从肾论治消渴病符合中医对于消渴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名医傅山从肾心论治呕吐的经验有独到之处,立病在脾胃、本在肾心说,分别从肾论治、从心论治、肾心同治。  相似文献   

20.
易京红 《世界中医药》2014,9(3):340-342
"六对论治"是吕仁和教授在长期诊治疾病的实践中,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分期,总结创立的对疾病诊治的六种方法,该方法将"病-期-证-症"相结合,尤适用于临床慢性、复杂性疾病的诊治。运用"六对论治"思路诊治糖尿病心脏病(Diabetic Cardiopathy,DC)可优化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