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炮制解毒去毒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宝龙  单镇 《山西中医》2006,22(3):45-46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运用中药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需要和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各种传统制药工艺和技术。下面就中药炮制解毒去毒机理作一概述。1净制净制是除去中药材杂质和非入药部分,使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即选好入药部位或除去非入药部分,解毒去毒,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例如《本草蒙荃》中记载蕲蛇去头足;《本草纲目》中记载斑蝥去头、足、翅方可入药。传统认为人参“去芦免吐”、山茱萸“去核免滑”等。这都是古人用药实践的总结。现代药理研究,蕲蛇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药的化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 :探讨现代中药化学研究的方法。方法 :根据新药研制的内在要求 ,对涉及现代中药化学研究中的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看法。结果和结论 :提出药材应在GAP生产的基础上 ,建立中药材、中成药指纹图谱的全面质量控制 ;阐述了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亮  窦立雯  郭威  李晓宇  杨倩  吴晓文  孙蓉 《中草药》2017,48(6):1159-1166
目的基于中药传统用法的科学解析,以吴茱萸为例,建立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辨识技术。方法以吴茱萸水煎时"久煎"和"汤洗"的传统用法的文献研究为切入点,运用指纹图谱和质谱技术对吴茱萸水煎液的成分进行表征,以正常人肝细胞(L02)的生长抑制率、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对吴茱萸水煎液的体外肝毒性进行评价,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谱-毒"相关分析。结果吴茱萸水煎液的肝毒性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谱-毒"关联分析发现,大极性成分可能是吴茱萸水煎液中的肝毒性Q-Marker,通过液质联用解析为咖啡酰葡萄糖酸异构体,揭示了吴茱萸"久煎"和"汤洗"的科学内涵,建立了基于吴茱萸传统用法的肝毒性Q-Marker辨识技术。结论中药传统用法的科学解析作为中药毒性Q-Marker辨识的切入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臁疮是指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为气血耗伤、脉络不畅、气血运行失常等所致。治疗需内外结合,内治当清热利湿、益气活络,外治当燥湿解毒、化腐生肌。笔者用补中益气汤和萆薢化毒汤加减内服,再用二味拔毒散外用治疗臁疮疗效满意,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肾毒性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可以借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药的毒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以往认为无毒甚至作为保健品的中药,也有一定的毒性反应,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含马兜铃酸类中药的肾毒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1].许多国家纷纷制定相关的法规,一方面对中药的使用进行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药毒性的研究.现就中药肾毒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