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癌是多种病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因虚而得,因虚致实,属虚实夹杂之病。虚、瘀、痰、毒贯穿了肺癌的整个发病过程。周宜强教授认为,肺癌主证咳嗽、痰血、胸痛、发热等,其发病机理多由脾虚痰湿、肺郁痰瘀、热邪灼肺,使肺气贲郁、肺失肃降所致,故治疗肺癌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相似文献   

2.
1肺癌中医病机理论的再思考 肺癌的病机涉及正邪两个层面。现代学者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气亏虚,因虚致癌。认为肺癌的发生系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肺失宣降,脏腑阴阳失衡,诸邪阻肺,久而成积。所谓“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强调正虚在肺癌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早期之虚以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多见,晚期多见阴虚内热、阴阳两虚。因虚致实,病理因素无外乎气(气滞)、瘀、痰、毒胶结为患;二是毒邪袭肺,瘀痰毒聚而成肺积;三是痰湿内聚,瘀痰化毒,胶结成积。针对虚、瘀、痰,毒之病理因素,临床采用扶正培本与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活血化瘀之法辨证施治,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中医药在有效地缩小瘤体,以及抗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方面,疗效仍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3.
顾乃龙教授认为肺癌病因病机多责之于毒邪,患者临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责之痰瘀毒热。临床治疗肺癌应兼顾扶正与祛邪,以解毒散结贯穿治疗始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顾教授将肺癌分为痰浊蕴肺、气滞血瘀、毒邪蕴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五种证型,随证用药,疗效显著。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4.
乾坤胶囊治疗肺癌的中医药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结合自身研究体会,从肺脏的生理、病理及肺脏与其他脏器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系统阐述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提出了"肺癌其正虚(阴虚、气虚)为病是本,邪实(包括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毒壅)为病是标","肺癌的病理因素以湿、痰、瘀、毒为主","病机关键为痰湿瘀毒交阻,壅塞肺络,积久正虚","肺癌之为病是湿痰瘀同病","晚期肺癌,正气亏虚、癌毒蕴聚"的观点,有力地揭示了癌毒在肺癌发生、发展及其演变中的作用,探讨了肺癌之毒、痰、湿、瘀的病理因素及四者之间关系,充分论证了肺癌癌毒深伏、湿痰瘀蕴聚、气阴亏虚的基本病理机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肺癌的基本治疗方法,并就化瘀解毒、益气养阴、燥湿豁痰散结这一治法的作用机理和应用要点做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5.
肺癌晚期患者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阴虚痰热、气滞血瘀、肺肾两虚、痰毒瘀滞等证型,李世杰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肺癌晚期患者因久病多虚,久病多瘀,多表现为肾虚血瘀型,采用补肾化瘀法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郁仁存认为,小细胞肺癌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外邪得以趁虚而入,客邪留滞不去,气机不畅,痰湿内聚,血行瘀滞,痰瘀互结,毒邪炽盛,痰瘀毒留于肺内,久而成积。辨证分为阴虚毒热型、痰毒蕴肺型、血瘀毒结型、肺肾两虚型。治疗强调中西医结合,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与化疗、放疗等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采取积极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蒋益兰治疗肺癌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蒋益兰主任医师治疗肺癌经验。蒋益兰认为中医药治疗可以贯穿肺癌患者的各个治疗阶段,其病因病机责之虚、痰、瘀、毒,以气阴两虚、瘀毒内结为主要证型,治以扶正为主,兼顾驱邪,时时注意顾护脾胃,自拟肺复方进行加减治疗,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病机.认为引发肺癌病的主要原因由于邪毒留滞、饮食内伤、情志劳倦所导致.正虚邪蕴是肺癌发病的基础,痰瘀蕴肺是肺癌的病理本质.因此,临床治疗以除痰祛病为基本治则,根据肺癌的早中晚期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陈焕朝治疗肺癌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陈焕朝主任医师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经验,认为肺癌是正气不足、邪毒内结致肺内癌肿形成,病理特征为阴虚为本,痰瘀为标;将肺癌分为阴虚毒热型、肺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肺肾两虚型等4个证型进行辨证治疗,同时强调情志对于肺癌的发生与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畅  李荣慧  彭素娟 《河北中医》2024,(1):22-24+28
肺癌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袁长津教授通过自身的临床经验并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肺癌的病性证素以正虚与痰、气、热(火)、毒、瘀等病理因素相互搏结为主,病位证素以肺脾为先。袁长津教授以此为基础,认为肺癌的病机可分为痰瘀致病与肺脾本虚致病,并提出“痰瘀共消除邪薮、肺脾同治行气血”的治疗原则,并根据临床情况随证加减,为中医药治疗肺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贾英杰教授将肺癌咳嗽的基本病机概括为"气机阻滞,肺失宣降",认为有形实邪(肿块)或病理产物"痰、毒、瘀"于胸中积聚,壅遏肺气,气之壅塞不通,滞留不畅,则气机阻滞,肺气上逆成咳;又因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癌毒扰肺,肺脏失司,正气内虚,则肃降无力,肺气上逆,故而成咳。治疗当以"气阻"为重点,结合辨治节点,以动态辨治思维,针对可逆性因素"痰、毒、瘀、虚",将宽胸降气、涤痰散结作为主要治法,并注重祛邪与扶正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花宝金教授擅长治疗肺癌及消化道肿瘤。对肺癌的认识,认为其病机特点可归纳为"虚、毒、痰、瘀",临证特别强调脾胃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常用培土生金之法。并且用药处方体现平衡阴阳的思想。主张患者和肿瘤的共处,以达带瘤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周文波教授认为内外致病因素阻断内环境正常运行,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失和即可导致疾病,肺癌发生就是机体阴阳失衡,正气渐虚,邪气乘虚而入,气化不利,导致血瘀、气滞、热毒、痰凝等搏结日久积滞而成。痰和瘀为非小细胞肺癌主要致病因素,痰证、瘀证为肺癌特异证候,肺癌发生与正气虚损、邪毒入侵关系密切,病因虽然复杂,不外乎为正气亏损,瘀毒互结于肺,久而为"肺积"。创建龙甲汤温阳散寒、活血祛瘀、攻毒兼以扶正,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疗效显著。笔者就儿童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从热、毒、痰、瘀相关的病因病机进行论治。热因风温、肺热,毒有热毒、痰毒;痰有痰热、痰湿;瘀有血瘀、痰瘀。治疗分为急性期的风热壅肺、痰热壅肺、热毒壅肺、痰瘀壅肺4型;恢复期的阴虚肺热、肺脾气虚2型。本病之虚非一般气虚血弱之类,此虚亦为毒邪耗伤气血、血脉瘀滞所致,故治疗时不论急性期或恢复期,均可加化瘀活血行滞之品。  相似文献   

15.
肺结节是肺系疑难疾病,常是肺癌早期病变,由于其无症状,只能依靠肺CT检查发现。现代医学先进检查手段的增多,提供了认识人体的大量信息,为中医辨识疾病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视野,肺CT影像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肺结节的病因属于外邪霾毒隐袭犯肺,其病机属于气滞、湿滞、痰瘀内阻,肺气亏虚,气滞瘀痰胶结日益加重化毒则形成肺癌。深入探讨肺结节病因病机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王真 《江西中医药》2008,39(7):79-80
肺癌是由癌毒侵袭于肺,而发生肺部的瘕积。癌毒阻肺,肺失宣肃,痰浊内生;癌毒内阻,气机不利,可致气滞血瘀;癌毒内阻化热伤阴致阴虚内热。综合近年研究方向,笔者认为肺癌当从痰、瘀、虚、毒等几方面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581-1584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辨治规律及处方用药。方法:通过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频数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从症状、病理因素、病机、处方用药等多方面对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通过数据挖掘,临床表现中频数最高的是咳嗽,其次是口干、少痰,舌象中频数最高的是苔黄腻、质黯,脉象频数最高的是滑、细脉,病理因素依次为为痰、瘀、毒、热、郁,病机依次为为气阴两虚、痰瘀郁肺、癌毒走注及热毒痰瘀。所用药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北沙参。结论:肺癌的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痰、瘀、毒、热、郁为主。  相似文献   

18.
肺癌可归属"肺积""息积""息贲"等范畴,为正气内虚,瘀毒、血瘀、痰瘀等集聚成瘤,总属本虚标实。乃"瘀"与"毒"结合,有不同侧重,瘀具有重要地位。肿瘤细胞产生促凝物质或分泌细胞因子、血浆D-二聚体、血栓素B2(TXB2)、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及6-酮前列环F1α(6Keto-PGF1α)异常,均可致血液处于高度浓、黏、聚、凝状态,舌像异常。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等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为主肺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肺脏是直肠癌最易发生转移的器官之一,探析直肠癌肺转移的发病机制对肺转移的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肺肠生理病理特点,笔者认为正气亏虚是直肠癌肺转移的根本原因,痰、瘀、毒是导致转移的主要诱因,而癌毒"传舍"与痰毒、瘀毒流注是肺转移的基本途径。临床治疗当以补虚扶正为主,兼用清热解毒、泄浊散结、活血祛瘀等法开通络脉,祛除大肠癌毒。  相似文献   

20.
肺癌恶性胸水发病基本病机为正气亏虚,痰浊瘀毒停聚胸肺,水液积蓄,毒聚饮停而成,与肺、脾、肾、肝关系密切。徐振晔治疗时从重在祛邪、补虚培元、调肝行气、顾护脾胃等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