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创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记录病人GCS评分、年龄、性别、去骨瓣减压术、SAH特征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性SAH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个月,发生脑积水36例(11.9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脑室内出血、SAH厚度和SAH分布是创伤性SAH后出现脑积水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而性别、入院GCS评分、SAH部位、去骨瓣减压术与创伤性SAH后并发脑积水无明显关系。结论脑积水是创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高龄、脑室出血、SAH严重程度是创伤性SAH后发生脑积水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开颅手术治疗后短期死亡的术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的41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30 d预后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平均动脉压、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出血量、中线偏移程度、血肿形态、脑室出血、双瞳散大的比率。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引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30 d内死亡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后30 d死亡18例(43. 9%),存活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侧别、血肿量及手术时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而术前GCS评分≤5分、双侧瞳孔散大、血肿形态不规则、中线移位显著及脑室严重出血比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0.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示,GCS评分≤5分(OR=50. 345,95%CI 1. 543~1 642. 595,P=0. 028)和血肿形态不规则(OR=0. 009,95%CI 0. 00~0. 458,P=0. 019)是影响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术前危险因素。结论术前GCS评分≤5分及血肿形态不规则是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外伤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4-2013-12收治的急性脑外伤患者230例,根据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2组,A组为发生脑积水组,B组为未发生脑积水组,将2组性别、年龄、有无脑室出血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发生脑积水的相关性。结果性别、年龄和硬膜外血肿三项因素与脑外伤术后发生脑积水无关(P0.05)。而入院时GCS评分3~5分、有硬膜下血肿、脑室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均是脑外伤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单危险因素(P0.05)。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2个影响术后脑积水发生率的独立因素,按照其价值大小排列(Wald值):入院GCS评分、有tSAH。根据相对危险度可得出,入院GCS评分3~5分可增加脑积水发生率2.217倍,存在tSAH则可增加脑积水风险1.475倍。结论入院时GCS评分3~5分、有硬膜下血肿、脑室出血、tSAH是脑外伤后发生脑积水的单一危险因素,其中入院GCS评分低和存在tSAH尤其需引起临床医生注意,但临床并无主要预防方法,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患者颅脑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6-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神经外科298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否脑室外引流及术后是否发生脑脊液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298例患者,其中发生术后颅内感染26例,感染率8.7%。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GCS评分、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颅脑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GCS评分9分、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手术时间4h、二次手术是神经外科颅脑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脑室外引流、GCS评分、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及二次手术,临床应采用综合预防措施减少颅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额入路显微镜下清除原发性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9年10月至2019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成人原发性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额入路组及脑室外引流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Graeb评分、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颅内感染率、晚期脑积水发生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预后评分等方面差异。结果纳入患者52例,经额入路者15例,脑室外引流者3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Graeb评分、术后感染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置管时间、晚期脑积水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经额入路组明显优于脑室外引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脑室外引流术相比,小骨窗经额入路显微镜下清除原发性重型脑室出血能有效提高疗效、降低远期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脑外伤患者接受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去骨瓣减压治疗的重度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变量包括入院时的性别、年龄以及格拉斯哥(GCS)评分、脑室是否有出血、中线移位程度以及骨瓣大小、术后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颅内感染等变量,采用逻辑回归对变量分析,探讨发生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再对危险因素计算曲线下面积以评估其预测发生脑积水的临床价值。结果本组104例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重度脑外伤患者入选,其中28在随访过程中罹患脑积水。逻辑回归显示入院时高龄(P=0.003)、低GCS评分(P=0.008)、合并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P=0.0002)、环池受压(P=0.038)以及骨窗大小(P=0.007)均为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度脑外伤患者接受去骨瓣手术而言,如果患者有以下情况,高龄、低GCS评分、合并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受压以及所需去除的骨瓣较大,则应在术后严密监测,一旦脑积水发生,做好即时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脑室出血(IVH)约占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1/3。脑室出血并发出血后脑积水(PHH)是导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建立修订的Graeb评分标准之后,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PHH发生概率的数学模型,发现修订的Graeb评分标准比原Graeb评分标准预测不同类型的IVH并发PHH发生更加科学适用。按PHH发生几率大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外科引流与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建立了IVH的临床三级治疗方案,即评分1~4分行内科治疗,5~9分者在做好外科引流准备的条件下保守治疗,10~12分者积极引流。同时还对脑室外引流的时间、并发症、引流管拔除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149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47例(积液组),未发生硬膜下积液102例(非积液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手术时机、血肿位置、血肿量、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5分、血肿量〉40 ml、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基底池受压是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损伤严重、血肿量大、CT表现为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结构位移≥10 mm、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的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风险较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 342例s 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分为破入脑室组(455例,33. 9%)与未破入脑室组(887例,66. 1%),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破入脑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5. 1±26. 7) d、出院时mRS评分4(3,5)分、死亡率14. 1%,未破入脑室组分别为(20. 9±21. 8) d、3(2,4)分及2. 5%,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破入脑室(OR=2. 521,P=0. 000)为s IC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未破入脑室组与破入脑室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 24 h(OR=0. 566,P=0. 001 vs OR=0. 547,P=0. 032)均为两组保护因素;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分(OR=5. 146,P=0. 004 vs OR=11. 013,P=0. 000)、血肿形态不规则(OR=2. 053,P=0. 000 vs OR=3. 648,P=0. 000)、肺部感染(OR=2. 356,P=0. 000 vs OR=1. 994,P=0. 012)均为危险因素。对患者年龄、性别、血肿量、血肿部位、血肿形态、密度、入院GCS评分作森林图亚组分析,仅血肿部位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预后总体差于未破入脑室者,破入脑室是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出血部位破入脑室与未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有明显不同;病程 24 h为破入脑室和未破入脑室预后的保护因素,而入院GCS评分≤8分、肺部感染、血肿形态不规则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伤后1周内出现PTCI。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是否合并脑疝、颅内压、血压、血气分析中CO2值、DIC评分、是否合并感染、有无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共10个因素与PTCI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患者的入院GCS评分、合并脑疝、颅高压、低血压、DIC评分是发生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CO2值、合并感染以及有无实施去骨瓣减压术与PTCI无明显相关性。入院GCS评分低(3~5分)、合并脑疝、低血压、DIC评分≥5分、合并感染、继发PTCI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入院GCS评分、合并脑疝、颅高压、低血压、DIC评分是发生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GCS评分低、合并脑疝、低血压、DIC评分≥5分、合并感染、继发PTCI的患者预后差,致残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术后颅内感染提供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01—2014-06手术患者100例,按照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颅内感染组和非颅内感染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情况,同时对于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颅内感染组年龄、住院时间、术前院内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再次手术率、脑室外引流和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颅内感染组(P0.05);颅内感染组的GCS评分显著低于非颅内感染组(P0.01)。年龄≥45岁、住院时间20d、术前院内等待时间7d、手术时间4h、GCS评分9分、CSF分流术、再次手术、脑室外引流和术后脑脊液漏均为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神经外科年长、手术复杂、术后住院时间长、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予以积极的综合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急诊手术的预后与术前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我院自2014年12月份至2017年3月份60例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进行急诊手术的术前相关资料,并追踪随访3个月,根据预后情况,分成两组:预后良好组(ADL评分I-III级)和预后不良组(ADL评分IV、V级以及死亡病人),对于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有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术前收缩压、术前GCS评分、脑疝情况、出血部位、术前血肿量以及血肿破入脑室这些术前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术前GCS评分、脑疝情况、血肿破入脑室、出血部位这些因素和预后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性别、年龄以及术前血肿量、术前收缩压这些因素和预后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疝情况、血肿破入脑室进入回归方程,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GCS评分因素达到了边缘显著意义(P=0.069)。结论脑疝、破入脑室、术前GCS评分低这些术前因素提示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急诊手术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7月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04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出院后随访9个月,104例中,发生脑积水24例(23.08%),未发生脑积水80例(76.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脑室出血、昏迷、硬膜下血肿、入院时GCS评分3~5分、骨窗面积≥120 cm2、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是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却可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高龄、脑室出血、昏迷、硬膜下血肿、骨窗面积、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未行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等,临床应给予相应措施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27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后根据脑积水诊断标准,分为脑积水组(47例)和非脑积水组(22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颅内脑挫裂伤、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损伤、颅骨线型骨折、脑脊液蛋白水平及压力等因素。结果随访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为17.03%(47/2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年龄、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昏迷(有无、持续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去骨瓣减压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加尔维斯顿定位和失忆测试(Galveston Orientation and Amnesia Test,PTA)、功能独立性测评(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硬膜下血肿、昏迷时间长、GCS低分值,去骨瓣减压术与重型颅脑创伤后的脑积水的发生显著正相关。结论高龄、有硬膜下血肿、GCS评分低、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是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储液囊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总结其在降低丘脑出血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丘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脑室外引流处理,观察组给予储液囊联合穿刺引流联合脑室外引流,统计比较2组治疗效果、颅内感染发生率,记录脑室血肿清除时间,并于术后6个月采取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评估2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GCS及Graeb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量表评分提升至(12.33±2.67)分,Graeb量表评分上升至(21.34±3.59)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级为5级者7例,4级18例,预后良好25例,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室血肿清除时间为(7.03±1.02)d,对照组为(7.33±1.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3.33%,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为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室外引流的基础上联用储液囊反复穿刺引流,可明显降低丘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积水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3-12在我院收治的86例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室积血情况、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与术后脑积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与多元回归分析,总结术后并发脑积水的高危因素。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颅内感染是术后脑积水发生的高危因素,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为术后脑积水的保护因素。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颅内感染能诱发使术后脑积水的发生,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有利于治疗脑积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手术治疗并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时段我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手术治疗但未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前GCS评分、是否伴有糖尿病、手术时间、是否伴有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次数、术后白蛋白水平等,分析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1)观察组患者术前GCS评分<8分、伴有糖尿病、手术时间≥4h、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次数≥2次、术后白蛋白<35g/L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前GCS评分<8分、术后低白蛋白、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4h及存在切口脑脊液漏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GCS评分<8分、术后低白蛋白、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4h及存在切口脑脊液漏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内镜清除血肿及三脑室底造瘘在脑室出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06-2017-06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诊治的脑室出血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组和钻孔组,观察对比2组术后8 h CT的Graeb评分、注射尿激酶次数、拔管时间、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后脑积水率、术后6个月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状况(mRS),分析应用神经内镜清除血肿及三脑室底造瘘在脑室出血中的治疗效果。结果内镜组术后8 h Graeb评分(4.060 6±1.390 6)分,钻孔组(9.5±1.634 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注药次数(1.39±1.029)次,钻孔组(6.43±1.85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拔管时间(2.52±0.795)d,钻孔组(5.5±1.1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内镜组发生颅内感染1例(3.03%),钻孔组5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出现脑积水1例(3.03%),钻孔组6例(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mRS评分优于钻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清除脑室血肿+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脑室出血能够快速清除脑室血肿,减少尿激酶脑室内注射次数、缩短拔管时间、减少术后颅内感染及脑积水的发生,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我院2008-01—2010-06收治脑室出血患者150例,均在入院6h内行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对150例脑室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脑室出血术后死亡相关的因素有高龄、高血压、低GCS评分、弥漫性脑室内出血、术前并发梗阻性脑积水、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后中枢性高热和尿崩、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和肺部感染、术后引流时间≥7d(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则表明与脑室出血术后死亡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术后中枢性高热、术前并发梗阻性脑积水(P<0.01)、术后外引流时间≥7d、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高龄、低GCS评分、弥漫性脑室内出血及高血压病史(P<0.05)。结论脑室出血的一般情况及CT表现与死亡密切相关,积极防治术后各种并发症是降低术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80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去骨瓣减压术6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 380例颅脑损伤中,继发脑积水6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8分,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积液及去骨瓣减压术是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62例去骨瓣减压术中,发生脑积水2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骨窗面积较大及二次手术是去骨板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昏迷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二次手术等均为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