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构建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降低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组建项目团队,根据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方法,列出转运过程中每个流程步骤及子流程,进行危急值计算及决策树分析,拟定行动计划与结果评价,对流程执行者进行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后实施转运。比较流程方案实施前与实施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施后患者转运过程中输液管滑脱或堵塞、血压下降、意外拔管、氧气供给不足、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运用HFMEA构建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以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流程化管理在危重症患儿院内安全转运中的作用,保障患儿转运安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儿科急诊院内转运的626例危重症患儿为对照组,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院内转运的758例危重症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采用流程化管理方法转运,包括制定危重症患儿院内安全转运制度及流程,加强转运前、转运中及转运后的流程化管理等。比较两组患儿一次转运成功率及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均一次转运成功,对照组621例一次转运成功,5例实施二次转运成功,观察组一次转运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发生不良事件21例,对照组为4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将流程化管理应用于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的管理与实践中,使转运医疗行为制度化、流程化,能够有效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规避转运风险,为患儿安全转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患者安全院际转运方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行ECMO院际转运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转运流程实施转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院际转运流程基础上,基于循证构建并应用ECMO安全院际转运方案进行转运.比较安全院际转运方案实施前后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ECMO院际转运知识知晓得分、院际转运效率、院际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实施后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对ECMO院际转运知识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观察组管路预充时间与置管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院际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全院际转运方案可提高医护人员院际转运知识掌握程度,提高院际转运效率,减少院际转运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清单制管理在降低危重患者院间长途转运不良事件中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12月符合院间长途转运标准的258例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261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核查方法,观察组设计核查清单,转运护士根据清单逐项核查,比较两组转运中与仪器设备相关、与急救药品相关、与患者管路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仪器设备功能障碍、氧气不足、电量不足、急救药品不足、导管堵塞等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在药品过期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单制管理能有效降低危重患者长途转运中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安全转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运中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急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运院前急救的临床资料。结果院际转运患者126例次,均安全到达目的医院重症医学科综合ICU,转运途中未发生人工气道移位和意外情况死亡等。结论先进的设备、精湛的重症急救技术及重症监护移动ICU于一体的完善重症急救医疗体系,是长途转运危重症患者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防范措施,提高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急诊部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类别、时间及相关护理人员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院内转运急危重患者4 270例次,发生院内转运不良事件32例次,发生率0.75%。11:30~14:30发生12例次(37.50%),17:30~22:30发生18例次(56.25%);死亡2例次(6.25%);护龄1~3年的护士发生28例次(87.50%)。结论基层医院应从根本上、系统上找原因,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增强风险意识,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分析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为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检索国内外8个数据库,筛选建库至2021年9月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19篇文献,共包含7 826例患者,8 207次院内转运,其中发生不良事件1 980例次,发生率为24.13%。15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多脏器功能衰竭、转运至重症监护室、在转运前或转运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 结论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影响因素众多,应在转运前全面评估,明确危险因素并制订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防范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的建立与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以全面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方法将2009年1~12月从急诊科转送的609例危急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010年1~12月的759例危急重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在建立安全转运路径后,按安全转运路径实施,流程包括转运前风险评估、转运前准备、转运前联络与协调;转运中监护与急救;转运后交接等措施。结果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实施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能转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观念,加强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与监护,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收科室满意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DT式流程管理在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肺挫裂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2016-08—2019-05间收治的97例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肺挫裂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予以常规模式管理,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MDT式流程管理。比较2组院内转运用时,转运中不良事件(病情恶化、再损伤)及意外事件(脱管、扭曲、药物延迟)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内转运用时较对照组短,转运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肺挫裂伤患者的院内转运中采用MDT式流程管理,能缩短院内转运用时、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智能任务分派分位点转运模式在急救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选择2019年7~12月的急救患者60例为对照组,2020年7~12月的62例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方式,干预组实施转运任务分派分位点院内转运模式。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转运时间。 结果 干预组转运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室外运送时间、科室交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任务延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智能任务分派分位点院内转运模式保证了转运患者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提升各环节的安全监控,降低运送延迟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成立研究小组,编制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核查单,采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及反思2个循环过程,找出核查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完善核查单,并比较行动研究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临床应用2个循环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危重患者院内转院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由45.00%下降至18.75%。结论基于行动研究的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核查单的编制及应用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的有效护理访视方法,提高护理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护理管理者并对其进行培训后,每2人一组对全院危重患者按病情进行基本信息、护理措施落实、存在的风险三方面访视;通过完善访视制度,规范访视内容,反馈访视信息,追踪改进等措施解决访视中发现的问题.结果 访视危重患者856例,与常规护理管理的1 095例危重患者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护理访视管理可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安全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危重患者长途转运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将388例长途转运危重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186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流程;观察组采取成立长途转运管理小组、制订转运流程和患者交接单,细化转运前中后环节工作职责等优化转运流程方式转运患者。结果两组患者均安全送达目标医院及科室;观察组接诊时间、准备用物时间、院内转运接收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患者及接收科室护士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优化长途转运流程可显著提高危重患者长途转运效果,保障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索国内外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的相关证据,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规范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关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的相关证据,由2名研究员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 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证据总结3篇、指南2篇、系统评价4篇、专家意见/专家共识3篇。最佳证据共30条,包括转运设备日常管理、风险评估、转运前准备、转运中监测与治疗、交接与记录、质控与培训6个方面。 结论 本研究总结的最佳证据可为制定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Transport of patients may be divided in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imary transport is the movement of patients from the scene of an accident or the onset of illness to hospital, where their presenting problems can be assessed, stabilized and treated. Secondary transport is the movement of the patient after initial assessment and may be to specialized diagnostic or therapeutic facilities within the same hospital (intra-hospital) or another hospital (inter-hospital).In the UK, the secondary transf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tart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Clinical Shock Study Group in Glasgow. This specialized transfer team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the inter-hospital transfers in the West of Scotland for almost 35 years. Early publications from this Group outlined the physiological changes that could be expected during the transf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these principles form the basis of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uch patients. In the UK, just over 10,000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quire secondary transfer each year. Despite the logistic advantages and improved patient outcome when transfers are undertaken by specialist teams, there are few such teams and most transfers are undertaken by the staff of the referring hospital, who do not regularly perform such tasks.In the UK, where intensive care facilities are relatively sparse, the concept of ICUs working together as a critical care network was introduced to maximize the use of resources following a government review in 2000. The National Intensive Care Bed Register and biannual KH03a census of critical care beds emphasizes the political interest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6.
梁仕兰 《护理学杂志》2011,26(16):70-71
目的 探讨护士长夜查房对胸外科危重患者住院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114例胸外科急救病房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由护士长每日3次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查房;观察组8:30及15:00查房时间与对照组相同,但18:00的查房时间改为20:30.结果 观察组查房时与患者沟通284例次,共解决...  相似文献   

17.
The availability of commercial, pre-packaged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support (ECPS) circuits, which are simplified for rapid set-up and priming, has made the intra-hospital resuscitation of moribund patients routine. The successful utiliz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the emergent setting requires planning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personnel familiar with the technology. Many issues must be addressed when a patient requiring life-sustaining support utilizing this technology at an outlying hospital, must be transported while on ECPS. After reducing the size and weight of the ECPS cart and obtaining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approval for use during aeromedical transport, the Emanuel Hospital Mobile Surgical Transport Team (MSTT) was able to extend the use of 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o outlying medical facilities. The patients selected for transport, using ECPS, are a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 potentially survivable pathology unlikely to survive inter-hospital transport without such measures. This report describes our experience with inter-hospital transport of patients on ECP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ransport considera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个系统、动态、有效的重危患者护理质量跟踪评估体系,以提高重危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在实施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规章制度和重危患者护理质量控制流程的基础上,利用电子信息系统提供的全院重危患者信息选择跟踪评估对象,由护理质控专家及夜查房护士长根据自行设计的重危患者护理质量跟踪评估表对重危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评估。结果重危患者护理质量跟踪评估表应用后重危护理质控检查评分显著高于应用前(P<0.01),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危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实施,对重危患者的护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监管、指导作用,可提高重危患者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