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13)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进行治疗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症状发作情况、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ESCV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6月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龙氏手法治疗,研究组采用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26. 4±2. 3)分、椎动脉血流速度(40. 2±6. 4) cm/s、治疗的总有效率96. 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8. 6±1. 2)分、(29. 6±5. 5) cm/s、83.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还能提高其椎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有助于提升患者整体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3.
石红  庄海春 《河南中医》2019,39(6):943-946
目的:观察揿针拔伸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门诊接诊的颈性眩晕患者6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揿针拔伸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 67%,对照组有效率70. 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活动度(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活动度(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状况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揿针拔伸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操作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艾瑞昔布片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颈性眩晕方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 3%(28/31),对照组为71. 0%(22/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后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的总改善率分别为92. 9%(26/28)、83. 3%(10/12)、90. 0%(18/20),均优于对照组的66. 7%(18/27)、77. 0%(10/13)、66. 7%(1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颈性眩晕方能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1次/d,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0. 0%和52. 5%,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均明显加快(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国际DHI眩晕障碍量表和欧洲眩晕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JP  Cai J  Gan XM 《中国针灸》2011,31(5):405-408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91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常规针刺组(30例)、电针组(31例)和电针穴位注射组(30例),3组均取足三里、风池、安眠、太阳、合谷、印堂、百会、四神聪,常规针刺组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电针组加用G 6805电针治疗仪,电针穴位注射组在电针组治疗基础上,于风池或安眠穴采用维生素B120.5 mg及0.2%利多卡因2 mL穴位注射,治疗4周共20次.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电针穴位注射组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电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19/30),电针组为80.6%(25/31),电针穴位注射组为90.3%(28/30),3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其中电针穴位注射组疗效最好,电针组疗效次之,说明常规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治疗在颈性眩晕上疗效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针法联合风池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风池穴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调理脾胃"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FACT-G自评量表评分和血流动力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较高(P 0. 05);两组患者社会活动、日常生活、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心理情绪状态及自觉状态评分显著升高(P 0. 05),且治疗组评分升高较多(P 0. 05);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 0. 05),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 0. 05);两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升高(P 0. 05),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 0. 05)。结论:采用"调理脾胃"针法联合风池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从"筋"论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观察组34例据经筋理论,以颈枕交界区、颈肩交界区经筋"结""聚"阳性反应点与应力集中点为主穴,以百会、风池、哑门穴为配穴针刺治疗;常规针刺组34例主穴取百会、风池、大椎,根据辨证配穴,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药物组33例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3组均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3组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以及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VA、BA的Vs、Vd值均改善(P 0. 05),DHI评分均降低(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BA的Vs、Vd及DHI评分与常规针刺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与常规针刺组、药物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药物组,常规针刺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常规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结论从"筋"论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联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和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临床纳入颈性眩晕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银丹心脑通联合针刺疗法)和对照组(口服西比灵),各40例。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并对两组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疗效症状评分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SCV评分量表中,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颈肩痛方面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在眩晕、颈项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有良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和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 3%,对照组为78. 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疼痛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郑氏凉泻法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功能性便秘(热秘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观察组采用凉泻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泻法。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并随访4周。观察基线1周、治疗第4周、随访第4周记录当周CSBMs、Bristol评分、排便困难度。结果:两组FC患者治疗后有效率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基线1周、治疗第4周评估、随访第4周评估,两组患者CSBMs、Bristol评分、排便困难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 0. 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CSBMs、Bristol评分、排便困难度改善均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在随访第4周评估,两组患者CSBMs、Bristol评分、排便困难度比较,说明观察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随访期两组CSBMs、Bristol评分、排便困度复发率对比,观察组CSBMs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其余两指标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观察组治愈例数复发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有效例数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凉泻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较普通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更好,治愈后复发率更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迎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人迎穴位注射,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人迎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予足跟局部穴位针刺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 33%,对照组为84. 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9. 52%、18. 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跟痛症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中药熏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眩晕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氟桂利嗪口服,静脉注射舒血宁注射液,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加减,1剂/d,200 m L煎服,早晚温服分服。2组均连续治疗10 d,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前2组患者NDS评分、FCA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10 d治疗后2组患者NDS评分下降,FCA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ADL评分均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治疗前2组患者BBS评分、MSQ、HAMA、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10 d治疗后2组患者BBS评分升高,MSQ、HAMA、HAMD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3)治疗前2组患者PV、FIB及WB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10 d治疗后2组患者PV、FIB及WBV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4)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 78%,与对照组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χ~2=2. 88)。结论:小柴胡汤加减对中风后眩晕有理想疗效,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实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耳针配合针刺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针刺三阴交穴,在每次来月经前7天针刺三阴交穴,1次/天,针刺至来经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月经前3天针刺耳穴内分泌、生殖器、肝和肾等穴位,3~4穴/次,留针20 min,每10 min行针1次,两耳交替,至月经第3天停止。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和SF-36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下降(P 0. 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 0. 05);治疗组VAS评分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VAS评分治疗后3个月显著高于治疗后(P 0. 05);两组治疗后的SF-36评分显著升高(P 0. 05),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 0. 05);治疗组SF-36评分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SF-36评分治疗后3个月显著低于治疗后(P 0. 05);两组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 0. 05),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 0. 05);治疗组痛经症状评分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痛经症状评分治疗后3个月显著高于治疗后(P 0. 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耳针配合针刺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降低患者经期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8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照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灸百会穴较单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日。治疗前后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评价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ESCV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7%和87.8%,对照组相应为35.0%和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早期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项七针配合常规穴位针刺、放血拔罐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29例,两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对照组采用常规腧穴针刺配合放血拔罐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项七针疗法,即风府、天柱、风池和完骨四穴七针,隔天针刺1次,5次为一疗程,每疗程行2~3次放血拔罐,连续治疗两个半疗程,运用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方法均能改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症状,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6. 6%,两组比较P 0. 05;两组痊愈率分别为64. 5%、48. 3%,两组比较P 0. 05;治疗组痊愈患者治疗天数为(19. 55±4. 22)天,少于对照组的(24. 34±5. 34)天(P 0. 01);治疗组H-B评分于第5天、第10天、第15天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复发率为9. 7%(3/31),低于对照组的27. 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项七针配合常规腧穴针刺、放血拔罐疗法可有效缓解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症状,缩短病程,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半夏白术汤对中风后眩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血浆中神经肽Y、血浆内皮素-1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风痰阻络型中风后眩晕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中风病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司汀、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200 m L煎服,早晚温服分服,2组均连续治疗15 d,比较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WOLF运动能力测试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以及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NPY、ET-1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 34%,对照组为73. 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眩晕残障量表评分、Fugl-Meyer评分、WOLF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分与外周血NPY、E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均有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得趋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Fugl-Meyer评分、WOLF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观察组中改善得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眩晕残障量表评分与外周血NPY、ET-1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NPY、ET-1浓度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对风痰阻络型眩晕有理想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NPY、ET-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减重步行康复训练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血压性脑出血下肢功能障碍患者123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减重步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减重步行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 12%,对照1组为80. 49%,对照2组为75. 61%,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3组FAC、FMA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联合减重步行康复训练对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后下肢功能恢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