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在抚顺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80例(NIHSS评分5~20分),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42例)和低剂量组(38例),于脑梗死发病4.5 h内标准剂量组患者给予rt-PA 0.9 mg/kg治疗,低剂量组患者给予rt-PA 0.6 mg/kg治疗,之后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溶栓24 h,7、30 d后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均显著下降(P<0.05); 2组溶栓后的NIHSS评分、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各时间点的mR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低剂量组溶栓后皮肤黏膜、牙龈出血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结论 低剂量(0.6 mg/kg)与标准剂量(0.9 mg/kg)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度-中重度)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低剂量溶栓治疗安全性更高,对于患者的恢复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用rt-PA溶栓对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时间窗内的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组(溶栓组)30例和未进行溶栓(未溶栓组)35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24h、7d、14d)的NIHSS评分、治疗后mRS评分(30d)、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7d、14d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及未溶栓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在时间窗内溶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不会过度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3h)患者行CTP检查组15例:见缺血半晴带应用rt-PA静脉溶栓组(见IP)10例,无缺血半暗带常规治疗组(无IP)5例.未行CTP检查应用rt-PA静脉溶栓组(对照组)10例.评价CTP指导下见IP组、无IP组和对照组患者疗效和预后.结果 见IP组rt-PA静脉溶栓后各时间段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01),而对照组NIHSS评分于24h、7d均无明显变化,直到30d后明显改善(P<0.01),而两组相比于24h后见IP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IP组未出现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且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颅内出血率44%,死亡率11%.无IP组常规抗栓治疗NIHSS评分于24h、7d均无明显变化,30d后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3h内,经CTP检查见IP者应用rt-PA溶栓安全、效果可靠;无IP者不予溶栓治疗而给予常规抗栓治疗,即能避免盲目溶栓所带来的出血及死亡风险,还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协助模式在脑卒中静脉溶栓诊疗中的应用,为急性脑梗死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流程改进后(2018年1~12月)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分析就诊至完善影像学检查时间、就诊至溶栓开始时间(DNT)时间、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有无出血并发症等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CT至完成头颅MRI时间、MR至静脉溶栓时间、DNT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 0. 05);两组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溶栓后7、30和90 d 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 05);静脉溶栓过程中牙龈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多学科团队协助模式可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就诊时间、检查时间及DNT时间,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前、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alteplase rt-PA)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335例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ACMS)245例,后循环(PCMS)90例,通过分析患者入院时、24 h及14 d 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率,临床症状恶化率,90 d功能独立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 d死亡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CMS组24 h NIHSS评分(2.5±0.98 vs 3.4±1.01)、90 d mRS评分(0.8±0.56 vs 1.5±0.68)、临床症状恶化率(6.12%vs 13.3%)显著低于PCMS组(P0.05),早期症状改善率(68.1%vs 48.9%)、功能性独立率(91.4%vs 80%)及出血转化率(2.44%vs 0)显著高于PCMS组(P0.05);2组90 d病死率均为0。结论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rt-PA静脉溶栓有效性优于后循环,但后循环缺血性小卒中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优于前循环;小卒中rt-PA静脉溶栓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100例发病<4.5 h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50例,未溶栓组50例; 溶栓组于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未溶栓组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4 d、90 d分别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第90 d 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入院时溶栓组及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NIHSS评分及mRS评分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第14、90 d与未溶栓组患者比较,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著降低,溶栓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未溶栓组(P<0.05); 2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且2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rt-PA溶栓时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共124例,其中发病后3~4.5 h行rt-PA溶栓共64例设为对照组,发病后3 h内行rt-PA溶栓共60例设为观察组; 比较2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治疗前后NIHSS评分、随访mRS评分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1和7d 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7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组患者随访mRS评分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组患者出血性脑梗死和脑部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在发病后3 h内行rt-PA溶栓在可提高溶栓效果和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发病后3~4.5 h溶栓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远期疗效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方面两者接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病4.5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再闭塞的患者60例,随机于再闭塞后予以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首剂5μg/kg静脉推注3min,续以0.075μg·kg~(-1)·min~(-1)静脉持续泵入24h)30例(B组)及常规治疗30例(A组)。观察2组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时及24h、7d时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再闭塞)时,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7d时NIHSS评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mRS≤2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6 h内头颅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为阴性及阳性的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结局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AIS患者住院治疗行rt-PA静脉溶栓,根据静脉溶栓前MR-DWI检查结果将AIS患者分为DWI阴性组18例和DWI阳性组3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临床资料,包括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TT),溶栓结束24 h内复查DWI,以发病后90 d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病史、吸烟史、饮酒史、DNT、OTT、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前mRS评分及NIHSS评分均高于溶栓后90 d mRS评分及NIHSS评分(均P<0.05),DWI阴性组90 d mRS评分及NIHSS评分低于DWI阳性组(P<0.001,P=0.001)。结论 发病6 h内DWI阴性及阳性的AIS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应用于rt-PA静脉溶栓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是否接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成rt-PA静脉溶栓+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n=124)和rt-PA静脉溶栓+0.9%生理盐水对照组(n=75)。对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24 h、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颅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MMP-9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TCD监测Vm、PI,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RS评分治疗组的预后良好率为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有显著临床疗效,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2018年10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99例合并缺血性WML且发病在4.5 h内AIS患者,其中溶栓组患者99例,非溶栓组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3 m的改良Rankin评分,分析溶栓后24 h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和卒中相关病死率的差异性。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24 h及7 d NIHSS评分水平明显下降(P 0.05)。3 m时远期预后溶栓组优于对照组(P 0.05)。溶栓后24 h颅内出血方面,溶栓组为7例(7.1%),非溶栓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之间的症状性脑出血、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AIS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比非溶栓组预后明显要好,溶栓组比非溶栓组增加了一定的出血转化风险,但不会导致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不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静脉溶栓治疗对于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AIS患者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房颤是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效产生影响及对于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2006年4月到2012年1月连续收集发病6小时内给予尿激酶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合并房颤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两组:房颤组(26例)和无房颤组(6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溶栓治疗后7d溶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7% vs 56.7%,P>0.05).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房颤组57.7%的病人功能恢复好,无房颤组65.0%的病人功能恢复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但与无房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无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可以从溶栓中获益,房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效无显著影响,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伴有心房颤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1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45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7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心房颤动组的平均年龄(岁)高于非心房颤动组(69.2±11.6与62.5±12.9,t=-3.050,P=0.003),吸烟比例低于非心房颤动组[6.7% (3/45)与28.2%(33/117),x2=8.723,P=0.00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溶栓前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的颅内出血比例[31.1% (14/45)与14.5%(17/117),x2=5.774,P=0.016]及病死率[26.7% (12/45)与12.0%(14/117),x2=5.213,P=0.022]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但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18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预后不良27例(mRS评分2~5分).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7.70±5.87与11.22 ±5.14,t=3.809,P=0.000),收缩压(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45.5±24.0与164.9 ±21.0,t=-2.788,P=0.008),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房颤动(OR=1.380,95% CI 0.217~7.017,P=0.698)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OR=3.558,95% CI1.246~10.158,P=0.018)是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的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高于非心房颤动患者,但心房颤动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入院时NIHSS评分高、收缩压低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美国及欧洲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建议0.9mg.kg-1为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标准治疗剂量。鉴于国人尤其是我国南方人在种族、体质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等方面的不同,也按0.9mg.kg-1国际标准剂量治疗是否完全适合,有很大争议。本试验比较小剂量rt-PA 0.7mg.kg-1与0.9mg.kg-1标准剂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 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窗为4.5h内,具有溶栓指征,无溶栓禁忌症。随机分为小剂量组rt-PA(0.7mg.kg-1,最高剂量50mg)和对照组(0.9mg.kg-1,最高剂量90mg)。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h及14d的NIHSS评分,颅内出血率、死亡率以及90d mR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均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各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但治疗后24h及14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90d 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剂量0.7mg.kg-1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7.1%,0.9mg.kg-1组为1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mg.kg-1组死亡1例,小剂量组无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PA静脉溶栓0.7mg.kg-1剂量安全有效,该剂量可能更适合国人,尤其是南方人。  相似文献   

15.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既往静脉溶栓将80岁以上高龄患者排除在外,现年龄因素不再是应用排除标准。现对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时间窗、剂量、颅内出血并发症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对高龄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22例)和非心房颤动组(42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风险。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内蒙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颅内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27例)和支架取栓组(28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治疗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治疗后30d内死亡率及治疗后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差异。结果 2组发病时间(症状出现到准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支架取栓组在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h时、治疗后7d时、治疗后2w时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脉溶栓组相比,支架取栓组治疗后7d时NIHSS评分降低不明显(P0.05),治疗后2w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2组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0d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90d时支架取栓组良好预后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组。结论 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比静脉溶栓治疗更有效,而治疗风险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和出血、死亡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58例在4.5h内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静脉rt-pA溶栓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简称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196例患者按0.9mg·kg-1(最大量不超过90mg)静脉给予rt-PA,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NIHSS评分、临床疗效、出血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溶栓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颅内出血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4.5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有显著临床疗效,并未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ACI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于4.5h内进行rt-PA溶栓治疗,溶栓24h后使用阿司匹林,根据阿司匹林给药剂量分为低剂量组(150mg·d~(-1),32例)和高剂量组(300mg·d~(-1),28例),采用NIHSS评分评估2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24h、7d、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90d预后,统计2组治疗期间HT及其他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溶栓24h、7d、14d 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下降(P0.05);2组溶栓24h、7d、14d NIH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低剂量组HT发生率为6.25%与高剂量组的10.71%比较无差异(P0.05);低剂量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低于高剂量组的35.71%(P0.05);2组患者90d预后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ACI患者rt-PA溶栓24h后分别给予150mg·d~(-1)、300mg·d~(-1)阿司匹林对其神经功能改善、近期预后及HT发生率无影响,但高剂量阿司匹林会增加其他出血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首次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35例)及未溶栓组(35例)。溶栓组于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未溶栓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于出院时采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3个月后采用mR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入院时溶栓组及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未溶栓组患者比较,溶栓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显著降低,预后良好的比率显著增高(P0.05~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并且不会增加其颅内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