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子震 《河南中医》2019,39(4):624-628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痉挛情况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三维步态分析时空参数、时相参数及下肢关节活动范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FMA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速、步频、跨步长大于本组治疗前,步宽显短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步速、步频、跨步长大于对照组,步宽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支撑相百分比、患侧/健侧支撑相比值、双支撑相百分低于治疗前,患侧摆动相百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侧支撑相百分比、患侧/健侧支撑相比值、双支撑相百分比低于对照组,侧摆动相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关节活动度大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有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恢复,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偏瘫所致的步态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4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Barthel指数(BI)及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对所测得H波、M波最大波幅及H波/M波最大波幅比值(Hmax/Mmax)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下肢改良Ashworth分级、CSI评分及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max/Mmax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Hmax/Mmax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可以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干刺激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同时应用神经干刺激疗法,选择尺泽(桡神经刺激点)、内关(正中神经刺激点)、小海(尺神经刺激点)和极泉下1~2寸(臂丛神经刺激点)等。均30 min/d,每周治疗6 d,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步态参数、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FB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FMA评分、FBS评分、步频、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MAS评分、左右步幅差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FMA评分、FBS评分、步频、步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MAS评分、左右步幅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神经干刺激疗法能更有效增强下肢肌力,缓解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步行模式,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康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躯干腰背肌及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日常生活自理活动训练、平衡控制训练、协调性训练、转移训练、骨盆躯干核心肌控制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躯干腰背肌及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FMA评分、BBS评分、膝关节的屈肌和伸肌力峰力矩及其比值、腰背肌伸肌力峰力矩及其比值、TUGT等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躯干腰背肌及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临床疗效,且未见明显肌张力增高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EMGBF)结合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采集2016年2月—2018年3月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独立生活能力(ADL评分)、平衡能力(BBS)及伸、屈膝肌力(P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ADL、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伸、屈膝肌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康复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患侧肢体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主动踝背屈时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等指标,采用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及胫前肌iEMG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速、步频、患侧步长等步行空间相关参数及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等步行时间相关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及下肢FulgMeyer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进而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基于康复治疗的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痉挛程度、肌力及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和康复治疗组,每组20例。康复治疗组予基础康复训练,每次45 min;生物反馈组在康复治疗组基础上予生物反馈疗法,每次30 min;电针+生物反馈组在生物反馈组基础上予电针治疗,针刺穴取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等,足三里、太冲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5 Hz。3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3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患侧胫前肌肌力,并测量3组患者三维步态分析时空参数(步频、步速)及运动学参数(患侧踝关节最大背屈及最大跖屈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下肢FMA评分高于康复治疗组(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康复治疗组(P<0...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衡阴阳"电针法联合活血通络解痉汤对脑梗死所致踝关节跖屈肌痉挛患者下肢肌电图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梗死所致踝关节跖屈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4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平衡阴阳"电针法及活血通络解痉汤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踝跖屈肌群肌张力、跖屈肌肌力、下肢肌电图、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踝跖屈肌群肌张力的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分级、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跖屈肌肌力评分分级、评分均明显增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以上分级与评分改善更明显(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及10 m步行测试(10MWT)相关指标步长、步频、步速明显升高(P均0.05),腓肠肌iEMG及10MWT相关指标能量消耗指数明显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明显更改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功能性步态评价量表(FGA)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更明显(P均0.05)。结论 "平衡阴阳"电针法联合活血通络解痉汤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所致踝关节跖屈肌痉挛患者跖屈肌肌张力,改善患者步行功能及步态,有助于改善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针灸联合中药透敷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力以及BI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透敷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患肢肌力及BI指数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患肢肌力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FAC评分、B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髋关节、膝关节肌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膝关节肌张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针灸联合中药透敷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肌力,降低肌张力,并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电刺激疗法与常规电针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为临床脑卒中遗留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提供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本研究中患者均接受针灸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选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和丘墟4个穴位,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每日1次,治疗28 d;试验组接受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电刺激干预,电针治疗取穴同对照组,低频电刺激取穴:患侧阳陵泉、悬钟、承山、昆仑,屈伸肌交替刺激,屈伸刺激比为(1∶2)。每日1次,治疗28 d。治疗前后采用RM Gait步态数据采集分析系统、Fugl-Meyer量表、Tinnetti平衡步态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患侧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步频、患侧单支撑相)、下肢Fulg-Meyer评分、Tinnetti平衡步态评分比疗前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刺激疗法与常规电针疗法均能够促进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两组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相同,治疗组辅以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定偏瘫侧腕关节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记录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偏瘫侧腕关节AROM、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FMA上肢部分评分的提高均比对照组显著。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优于仅应用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徐婉婷  秦小怡 《新中医》2024,56(2):119-123
目的:观察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2组均予以甲钴胺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患侧肌张力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Berg平衡功能评定量表(BB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BBS、PA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侧肌张力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侧肌张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步频、10 m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步频、10 m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降低患侧肌张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熏敷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张力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一般治疗,针灸、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敷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降低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张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和94.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敷联合中频电刺激在降低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张力方面有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佩佩  庄晟坚  盛俊 《新中医》2024,56(4):112-118
目的:观察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及针灸联合治疗组各62例。常规治疗组给予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针灸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肌电图指标[患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屈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值(iEMG)、患肢M波最大波幅(Mmax)和H波最大波幅(Hmax)]、三维步态参数(步频、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 (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结果:治疗后,针灸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高于常规治疗组82.26%(P<0.05)。2组CSI、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CSI、MA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  相似文献   

15.
沈巍  孙曌  庄礼兴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228-2230
目的:探讨靳三针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瘫患者偏瘫肢体肌力、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77例分为康复组33例,靳三针加康复组34例,在药物对症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康复治疗、靳三针针刺加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力、肌张力,以及用Fugl-Meyer评分评定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较前均有明显改善,靳三针加康复组对上肢肌力的改善优于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张力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Fugl-Meyer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靳三针加康复组及康复组均能改善痉挛瘫患者肌力﹑肢体肌张力和运动功能评分,靳三针能提高康复对上肢肌力﹑肢体肌张力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传统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程为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FMA-UE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及FMA-UE、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应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后对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10月至该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康复方案,观察组患者使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方案,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及步速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康复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康复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应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能够较好地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最大程度提高其运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联合针灸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疗法和针灸疗法,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四肢简化运动能力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并比较肌力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8)。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后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组患者肌力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康复联合针灸可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肌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局部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进行痉挛评定;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的均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和步态分析参数(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