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方式,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和实验室检测探讨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该起疫情涉及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系妯娌关系)和2例隐性感染者(1例为亲属,另1例为同村村民);首发病例由蜱虫叮咬感染,续发病例因接触血液而感染,1例同村村民隐性感染者因接触首发病例血液或分泌物而感染,另1例亲属隐性感染者可能通过气溶胶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途径除与蜱虫叮咬有关外,也与接触病例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相关,也不排除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2011年10月22日10:00我中心接到江苏省中医院报告:该院收治1名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我中心接报后立即派遣专人前往该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做好相应防控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一起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4月期间安徽含山县陆续出现的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为聚集性发病,其中4例轻症,1例重症,1例死亡。首发病例3月26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症状,3月30日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该病的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浙江省永康市1例发热、腹泻,同时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例居住在丘陵山区,居住地区有适宜蜱生存的环境,家中饲养的狗有媒介寄生蜱,潜伏期内有野外作业史,虽无明确的蜱叮咬史,但有帮狗徒手抓灭蜱的习惯。病例血样经PCR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根据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SFTS病例。病例搜索未发现其他病例。【结论】目前尚没有SFTS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应采取综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2014年5月浙江省西北山区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暴发疫情的发生原因、传播方式和危险因素。方法 制订病例定义并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现场调查采用统一调查表, 利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采集首发病例污染的血迹涂抹标本和续发病例血液标本, 采用RT-PCR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 同时开展人群和动物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生物媒介监测。结果 该起疫情共发生13(男性6, 女性7)例。首发病例于4月23日急性起病, 5月1日死亡, 5月10-16日参与丧事的8名亲属、3名邻居及1名同村村民陆续发病, 发病高峰为5月13日, 潜伏期为9~15 d。该13例均急性起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100%)、畏寒(92%)、乏力(92%)、全身酸痛(92%)、纳差(92%)、头痛(77%)、恶心(69%)等。首发病例病前在居住地采野茶持续1月余, 曾有蜱叮咬史。5月1日首例死亡后, 续发病例中9人直接接触过死者血液, 回顾性队列研究证实直接接触血液是危险因素(RR=43.36, 95%CI:13.66~137.63, P=0.000)。结论 该起为家庭内人传人SFTS聚集性疫情, 直接接触血液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但不排除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庆云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患者于2017年7月2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痛。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采集患者血样、蜱虫和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患者发病前有疑似蜱虫叮咬史。患者血样经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新型布尼亚病毒RNA检测阳性,外环境蜱虫和密切接触者标本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庆云县首例病例属散发病例,接触蜱虫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该病由蜱虫叮咬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所致[1]。浙江省于2011年也发现并确诊了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该病的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浙江省永康市1例发热、腹泻,同时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例居住在丘陵山区,居住地区有适宜蜱生存的环境,家中饲养的狗有媒介寄生蜱,潜伏期内有野外作业史,虽无明确的蜱叮咬史,但有帮狗徒手抓灭蜱的习惯。病例血样经PCR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根据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SFTS病例。病例搜索未发现其他病例。结论目前尚没有SFTS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应采取综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乏力、PLT和WBC减少,以及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1]。 SFTS 属于高度散发型疾病,目前疾病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明确,部分患者发病前有蜱叮咬史[2]。2015年6—7月山东省烟台市传染病医院收治3例SFTS 患者,3人为父子关系,属于家庭聚集性病例。现将该疫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商城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特征,为更好的预防和控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年商城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及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商城县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36例,发病率为18.09/10万,占河南省报告总数的36.56%(136/372)。报告死亡7例,病死率为5.15%(7/1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2%)。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占报告总数的98.53%(134/136),病例分布19个乡镇101个行政村,发病率最高的5个乡镇是观庙乡(44.74/10万)、汪岗乡(44.44/10万)、鲢鱼山乡(31.86/10万)、余集镇(31.19/10万)、金刚台乡(28.47/10万),5个乡镇发病数占报告总病例的47.06%。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80岁,占报告总数的88.24%。男女性别比0.63: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全部病例的96.32%。采集其中33例病例急性期血标本进行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4例,阳性率为72.73%(24/33)。结论商城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呈明显季节性;病例高度散发,以丘陵地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农业劳动者为高危人群。病原体以新布尼亚病毒为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该病由蜱叮咬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所致[1].浙江省于2011年也发现并确诊了首例SFTSV感染病例[2].2012年5月14日,象山县CDC接到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电话报告,称该院收治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接到报告后,象山县CDC及时对该患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患者血清经宁波市CDC检测和浙江省CDC复测,呈SFTSV核酸阳性,5月15日该患者被诊断为宁波市首例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确诊病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浙江省舟山市枸杞岛一起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7月对舟山市枸杞岛SFTS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和周围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媒介蜱监测,采集患者血清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检测、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舟山市枸杞岛一对老年夫妇先后出现发热、腹泻、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症状,经核酸检测确诊为SFTS,1例有蜱叮咬史;密切接触者和媒介蜱的SFTSV检测均为阴性。其中分离自1例患者的病毒核苷酸序列与我国岱山病毒株(ZJ2013-06)以及我国宁波病毒株(Rodent01/NB/CHN/2014)和日本病毒株(SPL097A/Japan)的同源性为98.8%~99.9%,而与岱山主要流行株、淮阳山及河南省流行株的同源性为94.0%~96.0%。结论首次证实舟山市枸杞岛存在SFTS流行,病例与蜱叮咬传播有关,疫情是否因候鸟迁徙扩散SFTSV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摘要:目的 调查六安市健康人群和宿主动物SFTSV的感染率,探讨六安市存在自然疫源地的可能性,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六安市病例较多的3个县,按照1∶1配比的方法确定4个病例村和4个对照村,调查测健康人群和宿主动物SFTSV血清流行病学情况,并比较不同地区间感染率有无差异,同时调查蜱等吸血媒介的种类和带毒率。结果 共采集血清标本371份,SFTSV总抗体阳性111份,阳性率为29.92%,其中健康人群166份标本,检出阳性14份,阳性率8.43%;宿主动物205份标本,检出阳性97份,阳性率47.37%。不同县间、病例村和对照村间阳性率以及不同家畜的宿主动物SFTS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六安市部分地区的健康人群和宿主动物均有较高的 SFTSV 的感染率,属SFTS的流行区域,因而需加强监测报告、诊断识别和临床救治等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台州市2011—2018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SFTS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SFTS病例资料,包括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描述性分析SFTS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就诊情况和流行病学史。结果 2011—2018年台州市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40例,年均发病率为0.29/10万,死亡20例,死亡率为0.04/10万,病死率为14.29%。以临海市SFTS病例数最多,62例占44.29%。2011—2018年台州市SFT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以4—8月为发病高峰,115例占82.14%。确诊病例平均(64.61±10.99)岁,死亡病例平均(68.35±8.52)岁。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134例占95.71%。所有病例均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多为发热,139例占99.29%。确诊病例平均就诊时间为(4.30±4.92) d,平均确诊时间为(0.38±1.33) d;死亡病例平均就诊时间为(5.70±4.68) d,平均确诊时间为(0.50±1.54) d。病例以居住在山区丘陵地区为主,123例占87.86%。结论台州市SFTS发病具有季节性,北部丘陵地区高发,老年人和农民为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摘要:分析2011-2014年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 疫情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制 定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济南市7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发病诊 治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4年,济南市累计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 例73例,死亡13 例。发热为首发症状,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 平均体温为38.7℃。大部分病例有乏力 (84.93%)、畏寒(57.53%)、全身酸痛(57.53%) 等非特异性症状。患者住院前平均就诊次数为 2.64 次,第一次就诊在村卫生室的占65.75%;发病至住院的时间为0~16d,平均5.34d。患者入院时白 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别占75.34%和72.60%。章丘市(38例)、历城区(14例) 和长清区(10例) 报告病例最多,发病主要集中在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占病例总数的64.38%。6~8月发病占72.60%。 男女性别发病比为1.70∶1;55~74 岁发病占75.34%; 农民发病占87.67%。病例居住地为丘陵的占 82.19%,一个月内在居住地见过蜱的占58.90%,被蜱叮咬过的27.40%。发病前两周内有户外活动史的 占86.30%。家中饲养动物的占79.45%。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较为平稳,发病有明显季节 性和人群特征,章丘、历城和长清为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自然疫源地。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R1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7)01 0057 0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22年河南省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采集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血液,应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核酸,对分离到的病毒株扩增S片段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该起疫情共涉及病例6例,2例死亡,病死率为33.33%。首发病例3月12日发病,3月20日死亡,3月28日至4月4日参与丧事的4名亲属和1名邻居陆续发病,潜伏期为8~14 d。首发病例死亡后,5例续发病例均直接接触过首发病例血液。暴露于血液组和非暴露于血液组的罹患率分别为83.33%(5/6)和0.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病例从发病至诊断的时间间隔为2~8 d,中位数为4.5 d。所有病例SFTS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分离到的3株病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9%~10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均属于A基因型。结论 该起SFTS聚集性疫情是由SFTSV A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句容市发生的一例罕见病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为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一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调查,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结果 该病例系由蜱叮咬感染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密切接触者无发病.结论 句容市是新布尼亚病毒流行区域,医疗防疫人员应提高警惕加强该病种防控.  相似文献   

19.
2020年4月11日,浙江省兰溪市MJ镇MW村村民胡某某出现耳后肿块,自觉发热,就诊于兰溪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后续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4月18日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经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后,仍救治无效,于4月18日23时死亡.该病例发病前有野外作业史,就诊时有耳后肿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探讨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方法对一起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家庭聚集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索该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家庭成员8人中,5例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血WBC和PLT呈进行性下降,病例在发病前均无蜱叮咬史,但4例均有临床诊断病例血液接触史,经山东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4例患者的血样均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阳性。外环境用布旗法采集蜱类标本中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结论此次家庭聚集性病例疑为血液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