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基孔肯雅热的防控提出依据。方法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血液,用Real-time PCR法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同时开展风险评估,做好疫情处置。结果根据患者病前12 d有疫区(斯里兰卡科伦坡)旅行史,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双峰热等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RT-PCR方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核酸阳性,确认该患者为基孔肯雅热病例。疫情发生时为冬季,无蚊虫活动,经风险评估不具备传播的可能,未进行媒介调查和控制工作。结论该病例是河南省首例基孔肯亚热,今后需重视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州市越秀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基孔肯雅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发现、诊断和应急处置等进行回顾分析和效果评价。[结果]该病例在非洲乘坐埃塞俄比亚至广州的ET606航班时发病,血液标本经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P3实验室检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结论]流行病学证据显示此起疫情为输入性,防控措施及时有效,未出现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检出的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监测情况,为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2008-2011年入境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发热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判定染疫嫌疑的采集样本送检,对阳性病例资料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病例均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9例入境时在发病,2例入境后医学观察期间发病;平均年龄40.2岁,以男性中青年为主;体温监测是主要检出手段;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防制基孔肯雅热的措施适当得力,能有效阻止基孔肯雅病毒通过口岸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的疫情处置,为防控提供经验。方法 对石狮市2012年发现的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流行病学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为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实验室确诊病例,该疫情处置取得成功。结论 重视病例的发现与疾病控制,严格做好病例发现报告、传染源隔离,政府部门重视协调、病媒应急监测、持续开展疫点病媒消杀灭等工作是控制疫情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例国外输入性伤寒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例来自印度的输入性外籍发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总结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其特点。结果通过认真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该患者被确诊为输入性不典型伤寒,临床治愈出院,期间未发生疫情扩散。结论对来自国外的输入性发热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防控措施,逐一排查病因,尽早确诊,规范治疗,有效防止疫情自境外传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史,通过掌握同期蚊媒监测情况,为进一步加强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遵义市新蒲新区2019年蚊媒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病例为1例从缅甸入境的输入性确诊病例,为贵州省遵义市首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未造成本土继发流行。2019年蚊媒人诱停落法监测显示成蚊密度为0.19只/h(其中白纹伊蚊构成比为12.68%)。布雷图指数为0~34.55,10月废旧物品处布雷图指数最高,为34.55,5月建筑工地蚊幼路径指数最高,为2.35。结论遵义市新蒲新区存在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因素,应加强监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预防可能出现的本土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浙江省衢州市一起基孔肯雅热(CHIK)的流行特征,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热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核酸,结合CHIK疫情流行情况,提出防控策略。结果 4例病例经实验室检测CHIKV核酸均为阳性,其中1例病例曾有孟加拉国旅行史,3例本地病例与首例病例同村居住,且无外出旅行史。经过实施病例搜索及疫点灭蚊等综合防控措施,该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该起疫情是浙江省首起由输入性CHIK病例引起本地病例的案例,加强出入境检疫、开展医疗机构症状监测和控制传播媒介密度是预防控制CHIK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泉州市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态势,提出应急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2004—2013年报告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病例调查和监测资料,分析防控成效。结果 2004—2013年共报告登革热59例,基孔肯雅热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大多来自东南亚国家。病例输入高峰为7~10月,从入境到确诊平均5d,初诊到确诊平均4d。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诊断发现率为14.3%,医疗单位首诊诊断率42.9%。泉州市存在蚊媒白纹伊蚊,其布雷图指数平均3.80。结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呈常年输入态势,病例确诊时效较长,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发现能力有待提高。应建立以白纹伊蚊繁殖期和病例输入高峰期的风险评估为重点,强化一线医务和检疫人员的流行病学观念,实验室在登革热检测排查时须关注基孔肯雅热,警惕两者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深圳市罗湖区1例本地登革热疫情处置情况,核查整理深圳市罗湖区开展有害生物防治调查及虫媒传染病多部门联动防控模式,为登革热疫情处置及其媒介伊蚊的可持续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2018年1例本地登革热疫情处置过程,梳理罗湖区伊蚊传播传染病疫情处置模式。结果深圳市罗湖区2018年1例本地登革热确诊病例,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精确定位疫点,及时通报疫点信息,协调多部门召开疫情处置现场会,联防联控措施确保疫点处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快速降低蚊媒密度,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深圳市罗湖区多部门联防联控处置蚊媒传染病疫情的机制切实有效,有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记者9日从深圳检验检疫局获悉,该局5日在深圳湾口岸入境人员中检出一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患者为归国劳务人员。这是深圳口岸今年检出的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据悉,该名旅客为男性,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印度归国,曾在建筑工地工作,9月5日从深圳湾口岸入境时红外体温监测显示体温异常,经检验检疫工作人员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并采样送实验室检测  相似文献   

11.
广东检验检疫局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在口岸的发现与有效控制的经验,完善国境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方法]在国境口岸,通过检疫查验、健康申报、流行病学调查、快速检测筛查、病人隔离医治、密切接触者跟踪调查、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对口岸发现的发热病人进行登革热、疟疫、基孔肯雅热的排查与诊断,对出现的传染病疫情采取多部门联合行动,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确诊1名入境发热者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时有效,避免了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疫情的扩散。[结论]对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成功应急处理,为国境口岸处置输入性传染病疫情提供了成功模式,为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基孔肯雅热疫情调查结果,为预防控制蚊媒传染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7年9月1日发生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进行分析,通过病例搜索、病例访谈、流行特征描述、蚊媒密度评估和控制、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开展疫情处置。结果本调查显示共有4名确诊病例,发病时间为8月20日至9月1日,均出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痛症状。对11名可疑病例和306名共同暴露者进行检测,结果均阴性,首次蚊媒密度调查布雷图指数高达114,叮咬指数达10只/人·时。结论基孔肯雅热患者在潜伏期可能具有传染性,患者隔离期限应延长。加强蚊媒监测与病例搜索,在疫情早期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系统的实验室检测发现并确认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病例。方法根据基孔肯雅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利用实时荧光RT-PCR和常规RT-PCR检测方法对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现的1例入境发热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并对RT-PCR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通过实时荧光RT-PCR和常规RT-PCR 2种实验方法在该病例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对RT-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测出的521个碱基与GeneBank数据库公布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同源性高达99%。结论结合该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断该病例为输入性基孔肯雅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防止输入性传染病在境内传播。方法口岸查验、实验室检测、快速联控三位一体的口岸传染病防控模式。结果从来自马来西亚的中国籍游客中各查获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成功地阻断了可能造成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境内传播。结论口岸查验、实验室检测、快速联控三位一体是口岸传染病防控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贵阳市首例输入性外籍疟疾疫情,为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2019年8月贵阳市首例输入性外籍疟疾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及处置资料。结果该病例于2019年8月23日由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入境,8月29日在贵阳市因发热住院治疗。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及临床症状,判定该名外籍病例为境外输入性疟疾;根据疫点蚊媒监测数据判定为无传播可能的疫点。该病例经积极救治后痊愈,所有同行人员未出现类似症状,未发生继发病例。结论输入性外籍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规范抗疟治疗验证了贵州省、贵阳市疟疾监测响应体系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分析基孔肯雅热疫情调查结果,为预防控制蚊媒传染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现场流行 病学的方法,对2017年9月1日发生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 进行分析,通过病例搜索、病例访谈、流行特征描述、蚊媒密度评估和控制、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等方 式,开展疫情处置。结果 本调查显示共有4名确诊病例,发病时间为8 月20 日至9 月1 日,均出现发 热、皮疹和关节痛症状。对11名可疑病例和306名共同暴露者进行检测,结果均阴性,首次蚊媒密度调查 布雷图指数高达114,叮咬指数达10只/人·时。结论 基孔肯雅热患者在潜伏期可能具有传染性,患者 隔离期限应延长。加强蚊媒监测与病例搜索,在疫情早期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关键词:基孔肯雅热;暴发;蚊媒疾病;潜伏期;传染性;控制效果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9)01 0017 0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天津市1例输入基孔肯雅热病例开展病毒基因分型,确定基孔肯雅病毒(CHIKV)与全球主要流行株的关系。方法 提取临床症状疑似为CHIKV感染患者血清中RNA,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HIKV核酸。两步RT-PCR法扩增编码CHIKV包膜糖蛋白E1的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开展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与全球其他地区流行毒株一同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天津市输入型CHIKV基因分型属于能够感染白纹伊蚊并在其体内繁殖的东/中/南非基因型印度洋亚型(ECSA-IOL)。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此次输入的CHIKV与2016-2017年在巴基斯坦、意大利、孟加拉国等国家流行的CHIKV毒株高度同源,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4%,并与这些国家流行的CHIKV毒株共同组成1个基因分型簇。结论 此次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感染的毒株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提示应加强对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的防控工作,以防止该蚊媒传染病在我国发生本地聚集性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厦门市2013年一次重大活动期间发生的2例登革热病例调查处置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采取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患者发病过程、临床体征及外出史等,同时采集血液标本检测血常规及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采取隔离、密切接触者医学管理、媒介调查及消毒等综合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结果综合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测,判定该疫情为输入性登革热。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未出现续发病例,疫情得到控制。结论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是有效控制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一例经卫生检疫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规律和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策略的调整.方法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卫生部相关方案,采集病例咽拭子,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设计统一的调查表、记录表,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病例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却是在出境时由口岸卫生检疫发现.123名密切接触者未发生二代病例,亦未造成社区传播.病例病情温和,未服用达菲治疗,咽部带毒时间较长.结论 通过对该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过程分析,体现国家应对甲型H1N1流感不断认识和防控策略由国境口岸卫生检疫围堵到针对性干预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桂林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和应对策略的调整。方法根据卫生部相关方案,查阅病历,采集病例咽拭子,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设计统一的调查表、记录表,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病例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却是在出境时由口岸检疫发现。123名密切接触者未发生二代病例,亦未造成社区传播。病例病情温和,未服用达菲治疗,咽部带毒时间较长。结论通过对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过程分析,体现国家应对甲型H1N1流感不断认识和防控策略由围堵到针对性干预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