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6-02-2017-01收治5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老年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期护理服务,观察组接受临床提供的早期护理干预服务,总结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患者预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57%,观察组为7.14%,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恢复乐观所占比例低于观察组,轻度及重度致残比例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家庭融入度及心理情绪等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科室为老年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提供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改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进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我院2012-06—2015-06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以预见性护理为导向的系统综合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S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实施系统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状态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开颅夹闭和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73例,其中行开颅夹闭治疗30例,行介入治疗43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并发症、住院时间和预后情况. 结果 脑水肿、脑梗死、颅内出血、脑积水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住院时间[(17.56±7.57)d]长于介入治疗组[(13.12±7.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25例,预后不良5例,介入治疗组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不优于开颅夹闭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11—2015-02我院收治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颅内血肿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运动功能、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明显提高,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2.64%(12/53)明显低于对照组47.17%(25/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中的合理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01—2013-02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干预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1.4%)明显低于对照组(30.8%)(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96.2%)明显高于对照组(78.8%)(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4—2015-08我院收治住院择期行介入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干预前SF-36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且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选取8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分成2组,对照组41例予介入治疗,观察组41例予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mRS评分、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不完全闭塞、复发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PF、RP、RE均有提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PF、RP、RE改善幅度明显占优(P0.05);2组治疗后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水肿、脑梗死、颅内出血、脑积水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而脑神经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7—2018-06开封市中医院和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62例超早期(12h)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和同期65例常规(24h)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的资料。结果 术后超早期组发生并发症20例(32.3%),常规组38例(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GOS分级超早期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a,GOS分级超早期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死亡4例,常规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有1例在1a内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FNS分级Ⅳ级患者预后随访超早期组24例,良好17例(65.4%),较差6例(31.5%),死亡1例(4.2%);常规组26例,良好11例(44.4%),较差12例(46.8%),死亡3例(11.5%);超早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Z=3.002,P=0.015)。WFNS分级V级患者预后随访超早期组6例,良好1例(16.7%),较差2例(33.3%),死亡3例(50.0%);常规组7例,良好1例(14.3%),较差2例(28.6%),死亡4例(57.1%),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3。P=0.181)。结论 发病12h内的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减少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非重症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对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5例)和支架辅助组(35例),常规组予以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支架辅助组予以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动脉瘤闭塞程度、动脉瘤影像特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支架辅助组相对于常规组的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支架辅助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支架辅助组的动脉瘤致密栓塞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支架辅助组动脉瘤的长度、高度、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值(AR)、动脉瘤瘤体最大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SR)水平显著小于常规组(P0.05)。支架辅助组的术后GOS评分优于常规组,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57%,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1.43%(P0.05)。结论 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术后动脉瘤影像特征及GOS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预后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开颅夹闭治疗组105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61例。统计两组的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患者个人史、动脉瘤特征、术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均预后良好(均P> 0.05),开颅夹闭术后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更高(均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是开颅夹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动脉瘤、脑梗死及肺部感染是血管内介入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年龄与两种治疗方式的预后相关性较小(P>0.05)。结论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接受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均预后良好,开颅夹闭术后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血管内介入,但两种治疗方式均预后良好。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与开颅夹闭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后循环动脉瘤、脑梗塞、肺部感染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额颞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并发脑疝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额颞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并发脑疝患者64例,均接受相同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术前2组GO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2周2组GOS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4.64±3.82)d和(16.46±2.34)d,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9%和3.1%,两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额颞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并发脑疝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010-10—2014-10在我院及湘雅医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组和介入手术组各随机纳入100例,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远期疗效,比较2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患者全部成功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89枚,瘤颈残留18枚,部分栓塞4枚。回访结果显示,介入手术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开颅手术组,预后不良率和致残率则显著低于开颅手术组;介入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低,介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 2011 12收治的91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GCS评分平均(12.7±1.9)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3%.结论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患者预后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CVS)和手术时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经手术夹闭的7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CVS,并分析CVS、手术时机与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后主要并发症(CVS、脑积水)发生率和术后疗效(GOS评分)的关系。结果出院当天按GOS进行术后短期疗效评价,其中良好(GOS4~5分)54例,差(GOS2~3分)12例,死亡(GOS1分)5例。术前不同程度CVS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后CVS和脑积水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良好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手术时期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后并发症(CVS和脑积水)和患者预后良好率亦无明显差异(P>0.05)。中期手术患者中术前轻度或无CVS患者术后CVS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前中、重度CVS患者(P<0.05)。结论术前CVS程度和手术时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总体预后并无显著影响;选择中期手术亦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01—2014-01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52例,按入院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对照组实施脑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术后生活质量评价、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SF-36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10.38%)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81.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人性化护理干预,可减少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措施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重庆市急救中心收治的1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70例患者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手术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OS量表评分优良率达84.29%,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均有明显效果,但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预防颅内多发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比较护理干预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并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P0.05),GQOL-74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地减少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栓塞术的30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其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动脉瘤情况(大小、形态、位置、数量)、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手术并发症等资料,随访至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224例(73.7%),预后不良80例(26.3%)。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在手术时机、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AR值、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数量、位置和直径方面与预后良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机(■=1.301)、术前Hunt-Hess分级(■=1.328)、Fisher分级(■=1.868)、AR值(■=1.910)、合并并发症(■=2.083)是介入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机、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AR值、合并并发症是介入术预后的危险因素,针对有手术指征的动脉瘤患者尽早进行手术、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患者,两组患者根据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调整全麻药用量。观察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应激反应指标和脑血管痉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七氟醚消耗量和术后躁动发生率及预后恢复情况。结果 T1~T5各时间点A组MAP和HR明显低于B组(P 0.05);七氟醚消耗量A组明显少于B组(P 0.05);术后躁动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P 0.05);术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A组明显少于B组(P 0.05);脑血管痉挛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P 0.05);术后3个月GOS评分1~3分A组明显低于B组(P 0.05)。结论 BIS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应用,可以减少七氟醚用量,抑制交感系统,用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可以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预后不良风险,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腰大池置管引流联合尼莫地平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9例Hunt‐Hess分级相同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均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5例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对照组34例行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CSF),2组均经深静脉尼莫地平持续泵入,观察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临床神经功能评分(CS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发生率低,且治疗后脑脊液(CSF)RBC数目以及压力明显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能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术后CVS的发生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