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赵婧玮  王莹  赵文芳  纪晓丹 《中医学报》2019,34(6):1209-1213
蒋健教授提出心悸有非郁证与郁证性之分,并有其四诊特点及临床特征:①心悸由"外源性"或"内源性"情志病因所引起,或由情志变化所诱发、加重;②多伴随纷繁复杂的多脏腑、多系统躯体症状;③多有不寐。蒋健教授认为对于郁证性心悸的治疗应从整体辨证,标本同治,在解郁的同时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解郁定悸"的同时采用补心疏肝、利胆益脾等治疗方式。郁证性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三脏密切相关,常伴有气血阴阳失调,蒋教授治疗郁证性心悸病强调"溯本求源",以"从郁论治"为基本法则,调和五脏气血阴阳,共奏解郁定悸之功。  相似文献   

2.
悸,即跳动感,可发生于心、胃脘部、腹部等处,其节律与心跳相符。《伤寒论》按其部位不同分别称作心悸、心下悸、脐下悸。无论何种悸,其基本病机均是心脏受到了各种病因的扰动,破坏了心阴心阳、心气心血的平衡。根据《伤寒论》中悸证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类。1 虚证心悸虚证心悸的病因,主要是气血阴阳之不足,心神失于温养所致。如原文64条指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论述了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阳不足,空虚无主,故心悸不宁。又如原文102条指出:“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指患者…  相似文献   

3.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输穴、原穴,在临床选穴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功效、主治包括:宁心定悸、化痰定志,可用于治疗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功能失常所致的心悸怔忡、癫狂、痫等神志病;调和阴阳、安神利眠,可用于心肾不交所导致的高血压病、失眠、眩晕等病;益气固摄、利水渗湿,可用于遗尿、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消食和胃、理气消积,可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呃逆、便秘等脾胃病;止咳平喘、利咽明目,可治疗经脉循行所过的肺系疾病或眼部疾病;通络止痛,可治疗由于气机不畅、血液瘀滞导致的关节不利、手臂挛痛、掌中热等症。  相似文献   

4.
韩旭  刘福明  赵惠 《中医学报》2016,(12):1912-1915
李七一教授指出心悸属本虚标实之证,并依据多年临床治疗实践,结合八纲辨证,归纳机转,即:素体虚弱、饮食失常或情志失调,使心之气血阴阳失衡,一则导致心之阳气不足,鼓动乏力,运行失调,气滞血瘀,心脉不通,则生惊悸;二则导致心之阴血不足,濡养心脏不力,心失养而不正,悸动不宁;三则导致阴虚火炽,痰火内盛,扰乱心神,心悸不安。邪气犯心常见有火、寒、痰、瘀、气滞诸因,火则迫心,寒则遏心,痰瘀气滞,则阻心络,而致心气逆乱。李教授在临床治疗心悸的辨治实践中,既区分标本虚实、气血脏腑的病变,又坚持辨证求机、八法论治,即:益气滋阴、宁神安脉法;滋阴降火、养心定脉法;益气温阳、安神定悸法;活血化瘀、宽胸通脉法;疏肝理气、舒心平脉法;清热化痰、泄浊宁脉法;心胃同治、理气和脉法;清热解表、宁心正脉法。  相似文献   

5.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对本病展开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悸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脾既统血又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则气血乏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型心悸。此外,脾还具有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属水饮凌心型。治疗方面心脾两虚证应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方用归脾汤加减;水饮凌心证当用温阳化饮、健脾化痰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相似文献   

6.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对本病展开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悸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脾既统血又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则气血乏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型心悸。此外,脾还具有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属水饮凌心型。治疗方面心脾两虚证应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方用归脾汤加减;水饮凌心证当用温阳化饮、健脾化痰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相似文献   

7.
孙霈教授在临证时,充分吸收中西医治疗心悸的精华,将中西医理论相结合,借鉴吸收西医成功的经验,将西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治疗经验与中医药辨证论治相结合,从而使心悸的治疗更有针对性:心虚胆怯证治宜养心定志;心血不足证治宜养血宁心;水气凌心证治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行血强心、提壶揭盖;心阳不振证治宜温补阳气,安神定悸;外邪扰心证若外感未尽,可在治疗外感方剂的基础上加用青松草汤,若外感已愈,遗留心悸者可用二防二地四川北豆汤。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宁心定悸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室性早搏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服用宁心定悸法指导下的方药治疗,对照组口服稳心颗粒,治疗4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分别为85.00%和8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电图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宁心定悸法治疗室性早搏优于对照组。结论:宁心定悸法治疗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心悸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多发症,大多医家从心肾论治。笔者受前贤启发,对有些心悸病人,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略论于下。1 文献溯源 前贤从肝论治心悸,较多专题论述。肝郁致悸始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并载解郁方:“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明·虞搏《医学正传》曰:“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清·李冠仙《知医必辨》对此亦有论述“肝气一动……又或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汉·华佗《中藏经》提出肝热致悸“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睡中惊悸。”金·孙思邈《千金要方》说“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犯悸。”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阴虚悸“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此证惟阴虚乃劳损之  相似文献   

10.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一种中医疾病,与西医心律失常、心神经官能症表现有相似之处。中医治疗心悸有较长历史,但随着古今异气和体质、饮食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等增大,心悸的发病率依旧较高,辨治方法仍需更新。王晞星教授深耘"和法"治疗疑难杂病多年,在心悸诊疗上提出了病因病机不和,治法治则从和,方药加减用和的独到见解,临床效验甚佳。  相似文献   

11.
心衰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素琴 《河北医学》2002,8(3):283-284
“心衰”中医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积聚的范畴 ,往往数证合并存在 ,现代医学将“心衰”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左心衰竭多为心悸、喘证二证并存 ,右心衰竭多为心悸、水肿、积聚三证合见 ,全心衰竭数证并存 ,所以辩证分析时 ,必须综合考虑。现将心悸、水肿、喘证、积聚的病因病机逐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心悸 :心悸分惊悸、怔忡。惊悸多为外因所致 ,因惊恐而悸 ,突发突止 ,全身症状轻微 ;怔肿经常反复心悸不安 ,无惊即悸 ,惊则悸重 ,全身症状较重。“心衰”患者多为心悸日久 ,反复发作 ,无惊即悸。有惊则心悸加重 ,或劳累…  相似文献   

12.
正心悸常见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及神经官能症等。中医认为,心悸多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病后虚损等因素,导致气血亏损或痰凝湿阻,血瘀内阻所引发,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笔者临床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悸,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及解放军疗养院康复中心收治住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恢复期患者心悸高发且普遍伴有气虚症状。分析其病机,首先,因疫疠之毒暴伤人体,正气急性亏虚,三焦元气受损致营气、卫气、宗气化生不及,心、肺气阴耗伤,瘀血内停,胸中大气下陷,气机滞碍,心失所养,瘀阻心络。其次,过汗伤正、阴阳失调也会导致心悸。再次,气虚湿阻、余邪未尽也是引发心悸的病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恢复期引发的心悸须针对病机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治以益气养阴、补气升提、活血化瘀,余邪未尽者辅以透邪祛湿。  相似文献   

14.
炙甘草汤全方共奏补血滋阴、健脾益气温阳之功效,通过"损其心者,调其荣卫""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分析其内在机制,可知该方不应只局限于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临床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还可将此方推广应用于因营气衰少、卫气不足所致之不寐以及因脾虚、津血不足所致之燥证的治疗。随着后世医者对炙甘草汤理论精髓的深入领会,该方将会有更加宝贵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或心慌,心前区不适感。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是矣.”沈明宗也说:“悸者,心神恍惚,跳动不能自主之貌也。”仲景从临床中发现,人体一旦感受外邪,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影响于心,当心发生病理变化后,心悸往往是病人最常见的主诉之一。现就《伤寒论》对形成心悸的病机分析,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营分证治营是人体的营养物质,是血中之津液,运行于经脉之中,通于心。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人体营养物质的轻浅阶段,称为“营分证”。病位在心和心包。多由气分证传来;或由卫分直接传入营分;或直发于营分,此多见于伏气温病。其病机为热灼营阴,心神被扰。临床表现有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斑疹隐现,烦躁或神昏,舌红绛,脉细数等。  相似文献   

17.
心悸乃临床常见病症,越鞠丸为治疗郁证之常用方剂,笔者以开郁之法出发,以其治疗气郁痰阻型心悸,开气郁、解痰郁,以达气畅痰消悸自止之功。  相似文献   

18.
心悸病因繁多,而邪毒犯心、痰火扰神是其主要的病理因素之一,伍炳彩教授临床从咽喉、胆论心悸,临床运用银马温胆汤治疗心悸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心悸病的优势所在及伍老在治疗心悸病上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9.
采用《通俗伤寒论》柴胡陷胸汤(柴胡、半夏、黄连、瓜蒌、黄芩、桔梗、枳实、生姜)为基础方治疗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60例,总有效率96.7%。提示该方具有清热化痰,宁心定悸之功效。  相似文献   

20.
少阳之经脉与心相连络,少阳之脏腑胆、三焦与心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少阳为枢"与心病相联系,《伤寒论》少阳病也多有涉及心系病证,可见少阳与心关系密切,从少阳论治心病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应用上探析了运用和解定悸,化痰活血的柴胡三参汤治疗心律失常;运用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同治的三仁汤加减化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及运用和解少阳枢机之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倡导在诊治中医心系疾病时从少阳论治,和解少阳,转运枢机,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有利于为临床治疗心系疾病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拓展中医临床对心系疾病辨证论治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