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聚乳酸膜防止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可降解膜--聚乳酸膜(PDLLA)在防止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粘连的作用.方法:以20只日本大耳兔为实验对象,左右眼自身对照,两组眼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实验眼术中将聚乳酸膜植入巩膜瓣及结膜瓣下,对照眼未植入膜,术后观察两组眼手术区反应,滤过泡情况、前房情况及组织学改变,纤维连接蛋白(FN)的测定.结果:①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明显多于对照组.②光镜下:术后8周~20周,实验组巩膜瓣下及筋膜囊下间隙明显可见,对照组则少见.术后8周聚乳酸膜开始降解吸收.③实验组FN表达强阳性,对照组为弱阳性.结论:聚乳酸膜可以在日本大耳兔小梁切除术中安全、有效地防止滤过道粘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冷超乳摘除时角膜切口、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的影响.方法 对连续小梁切除术后Ⅳ级硬核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冷超乳摘除,对照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普通超声乳化技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角膜切口水肿、手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结果 两组术后视力恢复和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切口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对照组高于试验组,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试验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冷超乳摘除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对角膜损伤较小,手术安全性较高,是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手术摘除较为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及经角膜的调整缝线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69例(72眼)术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再以角膜缘为基底做5mm×4mm 1/2板层厚巩膜瓣,0.2—0.4mg/ml MMC棉片置于结膜和巩膜瓣下3—5min,再以大量BSS冲洗,继之进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切除小梁2mm×2.5mm,剪除周边虹膜少许。巩膜瓣顶端间断缝合2针,侧面缝经角膜的调整缝线。间断缝合Tenon’s囊,结膜连续缝合。结果平均随访(7.36±4.64)个月,术后视力提高者46眼(63.89%),不变19眼(26.39%),下降7眼(9.27%)。术前平均眼压(28.67±10.69)/mm Hg(1mm Hg=0.133KPa)。术后随访期末眼压21mmHg以下66眼(91.67%),功能性滤过泡91.67%,非功能滤过泡6眼(8.33%)。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浅前房、前房渗出等。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调整缝线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洁秀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7):1580-158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改良巩膜瓣的制作方法,观察术后巩膜瓣的大小及缝合与房水滤过量和滤过泡形成的关系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20只眼)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制作4 mm×6 mm巩膜瓣,巩膜瓣的后缘与巩膜床间作三针跨度为4 mm的闭合式缝合,并形成前房,观察术后早期房水滤过量和滤过泡的形成。术后进行随访,做好相关护理。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14±0.33 kPa,与术前平均眼压3.31±2.04 kPa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889,P=0.0001)。滤过泡:7 d内Ⅰ型15只眼,7 d后~半年Ⅰ型13只眼。术后均无前房形成迟缓。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大巩膜瓣的制作及闭合式缝线技术的应用可使术后早期前房自然恢复快,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早,眼压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速角膜胶原交联术与离子导入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郑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和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7例(26只眼)临床诊断为圆锥角膜并接受治疗的患者, 男11例(17只眼), 女6例(9只眼), 年龄(25.7±4.5)岁, 年龄范围为16~37岁。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加速交联组与离子导入组, 每组13只眼睛(如患者需双眼治疗, 则双眼归入同组)。加速交联组患者行加速角膜胶原交联术, 离子导入组患者行离子导入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 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前表面曲率、交联线增强信号情况及角膜内皮细胞的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加速交联组矫正远视力[(0.31±0.13)log MAR]高于离子导入组[(0.17±0.05)log MAR];加速交联组角膜前表面曲率(48.59±3.99)高于离子导入组(47.96±6.1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角膜内皮密度、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及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交...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应用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后眼压的动态变化。方法在50例(60眼)标准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拆除缝合技术,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眼压及前房深度。结果术后拆线前的平均眼压为>13.97mmHg,随访6个月,平均眼压为15.64mmHg,浅前房的发生率为10%。结论巩膜瓣可拆除缝合技术的应用,可以明显减少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萱  兰长骏 《华西医学》2005,20(1):99-100
目的 :探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术后浅前房和控制眼压中的作用。方法 :130例 (184眼 )青光眼患者施行该术式 ,观察前房深度和眼压。术后随访 12~ 35月 ,平均 2 0 5月。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早期发生浅前房 12只眼 ,浅前房的发生率仅为 6 5 % ,明显少于传统小梁切除术。随访后期眼压完全控制 80 6 % ,相对控制 7 8% ,总有效率 88 4 %。结论 :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 ,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 1年以上眼压控制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方法随机选取70例(72眼)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糖尿病组)和68例(73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中央区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密度以及变异系数。结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逐渐下降,降变异系数逐渐增加。糖尿病组术前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六角形细胞密度和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较时发现三项指标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糖尿病组患者的三项指标变化更为明显。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较单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内皮细胞状况差,在超声乳化术后更容易受损出现角膜水肿。  相似文献   

9.
背景:Ⅰ型胶原不仅是角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还能对受伤角膜起到营养修复作用,具有很好的药物缓释功能.目的:了解胶原润眼液对兔损伤角膜的修复作用,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角膜环钻制备兔双眼角膜损伤模型,抗感染处理后,右眼滴胶原润眼液作为实验组,左眼滴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以结膜分泌物及水肿度、2%荧光素角膜染色评分、损伤愈合率等指标评价胶原润眼液对损伤角膜的修复作用.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兔术后结膜分泌物增多,水肿严重;实验组动物术后结膜分泌物较少,无严重水肿和充血.实验组术后第11 天,13 天角膜损伤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不大于2 级反应,且无致敏和刺激反应,结果显示胶原润眼液无生物学危害,能够加快兔损伤角膜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
背景:Ⅰ型胶原不仅是角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还能对受伤角膜起到营养修复作用,具有很好的药物缓释功能。目的:了解胶原润眼液对兔损伤角膜的修复作用,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角膜环钻制备兔双眼角膜损伤模型,抗感染处理后,右眼滴胶原润眼液作为实验组,左眼滴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以结膜分泌物及水肿度、2%荧光素角膜染色评分、损伤愈合率等指标评价胶原润眼液对损伤角膜的修复作用。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兔术后结膜分泌物增多,水肿严重;实验组动物术后结膜分泌物较少,无严重水肿和充血。实验组术后第11天,13天角膜损伤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不大于2级反应,且无致敏和刺激反应,结果显示胶原润眼液无生物学危害,能够加快兔损伤角膜的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蒂结膜瓣转移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0例(单人单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术治疗50例50眼,治疗组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50例50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角膜散光水平、并发症及视力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 091,P 0. 05)。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2%,46/50)高于对照组(78%,39/50)。术前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患者术后6个月角膜散光度[(0. 71±0. 03)°]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前对照组及治疗组视力水平[(0. 52±0. 16)°、(0. 53±0. 17)°]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患者术后2个月[(0. 61±0. 03)°]、4个月[(0. 66±0. 16)°]、6个月[(0. 68±0. 18)°]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蒂结膜瓣转移术能提高原发性翼状胬肉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视力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及角膜散光,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伴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眼科收治的82例(128眼)白内障患者。按照是否伴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40例(64眼)和非糖尿病组42例(64眼)。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比两组患者角膜中央区内的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角膜厚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1周及3月角膜中央区内的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d、1周及3月角膜厚度均高于术前,且糖尿病组患者1d、1周及3月角膜中央区内的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患者1d、1周及3月角膜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患者内皮细胞具有一定损害,且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更易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巩膜瓣下深层纵形小梁切除术后的房角情况并探讨其术式的降眼压机制。方法采用巩膜瓣下深层纵形小梁切除术对患各种不同类型青光眼的85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检查以及其后的随访期间使用加拿大OTI Scan100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其术眼并监测眼压,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7.9±6.2)个月。结果UBM观察术后均形成明显弥散性滤过泡,平均眼压(14.22±3.62)mmHg。随访过程中,54眼有功能性滤泡;16眼术后2~3个月功能性滤过泡消失。结论UBM检查能直观地了解巩膜瓣下深层纵形小梁切除术后的眼前段状态,并能对该手术的降眼压效果及术后远期疗效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4.
郭昕  陈鹏 《临床医学》2011,31(9):30-31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不同手术方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方法将58例(58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B组采用颞侧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A组(2004±152)个/mm2,B组(1825±191)个/mm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损害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0月~2006年1月,我们对25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阀植入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5例,男12例(12只眼),女13例(13只眼),38~80岁,平均58.0±5.8岁。患眼眼压40~50mmHg,平均45mmHg。1.2方法常规行球后麻醉,做以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并暴露巩膜。给予生理盐水冲洗青光眼阀证实其通畅。将引流盘固定于两条直肌巩膜表面,引流管指向角膜,修剪引流管,行角膜缘的前房穿刺,将引流管插入前房。用异体巩膜瓣覆盖并固定角膜缘附近的引流管上[1]。2结果术后眼压2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精确控制超声能量对提高乳化效率,减少角膜内皮损伤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50例53眼,对其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内皮细胞密度为每平方毫米15003400个,平均每平方毫米(2075.00±555.47)个,细胞形态均在正常范围内,六边形细胞百分率为(69.98±5.75)%。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为每平方毫米1300-3400个,平均每平方毫米(2500.00±500.05)个:内皮细胞丢失率为7.92%,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之间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有轻、重度内皮细胞扩大及多形细胞的增多,并可见空穴。六边形细胞百分率为(53.76±8.26)%,丢失率为15.1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人工晶体的质量外,还与前房黏弹剂的应用、术中灌注液、手术器械的消毒等有关。手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在多环节中发生,手术技巧的提高可明显减少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手术对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以郑州艾格眼科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择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100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非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60例为对照组,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40例为观察组,手术前后定期行角膜内皮镜检查,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平均细胞面积标准差(S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值(RHC)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CD、SD、CV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中1个月、术后3个月RH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以细胞形态为主,呈可逆性改变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治疗56例(62眼)青光眼患者.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1~2条.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低,滤过泡形成良好.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能有效降低眼压.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过程中,3种黏弹剂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1在锦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和锦州市亚东眼科医院实验动物手术中心实验室进行。取纯种日本大耳白兔16只。随机抽出4只兔8只眼用于正常角膜内皮活性染色,其余按术中应用不同的黏弹剂分为3组:Viscoat组、AmviscPlus组和海诺特组。每组4只兔,每只兔双眼行超声乳化术,用接触性角膜内皮显微镜分别观察术前和术后6h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在术后6h经锥蓝-茜素红活性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同时计算内皮细胞存活率。结果:①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术后6h3组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术前(P<0.01),Viscoat组内皮细胞损失率低于AmviscPlus组和海诺特组(4.99±2.70)%,(8.22±1.52)%,(10.14±4.05)%,P<0.05),AmviscPlus组与海诺特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内皮细胞存活率:术后6h,Viscoat组平均内皮细胞存活率高于AmviscPlus组和海诺特组[(93.78±3.14)%,(80.77±3.91)%,(84.91±6.71)%,P<0.01],AmviscPlus组与海诺特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特征:光镜显示Viscoat组角膜内皮细胞损害最小。结论:弥散性黏弹剂Viscoat对比其他粘弹性物质保护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20.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最主要手术方式。为了前房的形成,防止滤过旺盛,我们往往把巩膜瓣柱角的两针缝合过紧,这样往往手术后能立即形成前房,但远期眼压控制的效果不理想。现在我们采用了新式系结的方法,术后眼压控制的很理想且远期效果也很好。手术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包头,辅无菌孔巾,点表面麻醉剂,2%利多卡因球后麻醉,置开睑器。上直肌固定缝线。沿上方角膜缘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钝性分离筋膜囊暴露术野,烧灼止血,于角膜缘12点方位做1/2巩膜厚度底为5 mm、高为4 mm、顶为3 mm的梯形巩膜瓣,剥离至透明角膜缘1.0 mm。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