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失眠处方用药规律。方法: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对期刊创建以来至2015年3月关于中医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检索,通过数据筛选清理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药物种类、归经以及药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治疗失眠的处方用药中主要包含179味药,使用频数共计2862次,用药频率最高的前10味药物分别为:酸枣仁、人参、甘草、夜交藤、茯苓、柴胡、当归、白芍、远志、栀子,其中安神和补虚类药物处方使用率最高;药物归经分析中,药物出现总频数为7375次,药物使用频数最高的为心经药物。结论:数据挖掘能够充分反应中医治疗失眠处方用药规律,对于临床用药和中药处方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中药复方专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进行搜索,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挖掘。方法:收集1985年8月至2018年12月sooPAT专利搜索引擎库中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药复方专利,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初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专利数据561项,复筛293项,涉及中药343味,药味区间[1,36],平均(8.28±6.55)味药。功效分类以补虚药(74次)占比最高,其余依次为清热药(50次)、活血化瘀药(33次)、行气药(26次)、祛风湿药(24次)、化痰止咳平喘药(20次)等。频数最高单药为远志(77次,26.28%)等;频数最高对药为远志—石菖蒲(50次,17.06%)等;频数最高角药为川芎—远志—石菖蒲(31次,10.58%)等。关联规则显示药物相关性频数最高是川芎,远志→石菖蒲(置信度0.886)等。聚类分析发现,存在8个核心用药群,提取出4个新处方。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药复方专利中常用中药组合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收集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其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近15年中药熏洗治疗KOA的临床文献,对药物及功效、性味及归经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有效文献共174篇,涉及221味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的累计频率达到80.60%;药物应用频次以川乌、草乌、当归、红花、伸筋草为最高;四气中温、平、寒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95.48%,五味中辛、苦、甘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94.12%;药物归经以肝、脾、肾为主。结论:中药熏洗治疗KOA以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治法以祛邪为主,主要从祛风除湿通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几方面论治,临床可根据证型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4.
邓晋丰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分析邓晋丰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方法:收集邓教授门诊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的145张中药处方,统计处方的药物频数、药性功效类别,分析处方的配伍规律。结果:145张处方共用中药90味,频次≥20的中药28味,频次<10的药物48味;温性药44味,热性药4味;味辛药40味,味甘药41味;归肝经52味,归肾经38味;补虚类药物30味,祛风湿21味;归纳出18组药对,5个基本方剂。结论:以基本方进行辩证论治,药对是配伍的基本单位,用药重温补通利等是邓教授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癌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中药治疗肺癌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和中药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301例肺癌患者病例,分析处方中中药的用药频次、平均药味等。结果:301例病例治疗过程中,使用258味中药,613首方剂,用药总频数为7 953次,平均药味约13.04味,以11~15味居多,占57.59%。用药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是甘草、人参、茯苓、陈皮、半夏。在常用药物涉及的20类药物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药类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结论:中药治疗肺癌以扶正固本、清热、化痰止咳为主,辨证论治,合理用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中医治疗癌性腹水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9年1月-2013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医治疗癌性腹水相关临床文献,按中药功能、药性、药味、归经及药对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55篇,处方56首,中药164味、频数共668次。使用频率前6类由高到低依次为利水渗湿药、补气药、活血祛瘀药、理气药、清热解毒药、峻下逐水药,累计频率为61.83%。单药使用频数6次的中药25味,累计频率为53.74%,前3类为利水渗湿药(5味)、补气药(4味)、活血祛瘀药(3味)。温性药使用频数最高(260次,38.92%)。药性频数共1055次,甘味药最高(354次,33.55%),其次为苦味(284次,26.92%)、辛味(268次,25.40%)。归经频数共1747次,频数200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脾经、肺经、肝经、肾经。常见药对有茯苓与白术、黄芪与桂枝等。结论治疗癌性腹水在利水渗湿基础上注重扶助正气,特别强调补气;药物性味上寒温共用,甘苦辛并重,多取脾、肺、肝、肾经药物。  相似文献   

7.
骨关节炎内服中成药用药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骨关节炎内服中成药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76首以骨关节炎为主治的内服中成药处方,将处方资料建立数据库,统计中成药剂型类别和药物使用频数,归纳药物的性味、功效类别,分析组方配伍特点。结果:剂型类别频数(率):丸剂33(43.4%),酒剂21(27.6%),片剂11(14.5%),颗粒剂9(11.8%),胶囊1(1.3%),散剂1(1.3%)。常用的中药有牛膝、当归、木瓜、杜仲、独活、川芎、防风、桂枝、红花、威灵仙等。频数前40位的药物中,28味(70%)为温热药,味辛、甘药物的频数(率)各为21(52.5%);13味(32.5%)为祛风湿药、11味(27.5%)为补虚药、8味(20.0%)为活血化瘀药。提取了6个公共因子:①桂枝、独活、羌活、防风;②川乌、草乌;③当归、川芎;④牛膝、木瓜;⑤杜仲、续断;⑥续断、红花。结论:骨关节炎内服中成药的用药特点为:多选用丸剂剂型,取其缓治之功;常用温热辛散之品,旨在散邪通络;祛风湿化瘀补虚,意为标本兼治;祛风除湿、散寒温经、补肾活血为内治骨关节炎用药的基本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探讨中药治疗骨癌痛(BCP)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中药治疗BCP的临床研究或经验探析。将所用处方中的药物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药物、性味归经的频数分析,SPSS聚类分析,Clementine关联规则分析,探索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研究97项,中药处方98首,中药158味。药物类别频数分析显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使用最多;药物频数分析中熟地黄、补骨脂、甘草、骨碎补等应用最多;性味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温性药、平性药、甘味、苦味及辛味药使用较多;归经以肝、肾及脾3经最多;聚类分析得到药对9对,3味药药组2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以牛膝,杜仲等置信度最高。结论:中药治疗BCP遵循局部活血化瘀、补虚;整体从水液代谢出发,以温性药等和化痰饮;治疗采用性平和温润药物,注重固护正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分析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用药规律,基于此探索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学术思想及用药机制,为中医药治疗KOA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门诊治疗KOA的处方用药,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构建方药数据库并对药物性味、主治功用进行频次分析,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2.0和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筛选治疗KOA的高频药物及药对,通过IBM SPSS Modeler 18.0呈现高频药对之间关联规则,之后经Cytoscape可视化升级。结果 (1)共收集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治疗KOA的成方585首,使用药物127味,用药总频次达8 410次;方药剂型多采用传统剂型汤剂,用药以植物药居多;药效以补虚、活血化瘀为主;药性以温性居多;五味中最为常用甘、辛类药物;归经多属肝、肾两脏;(2)从127味中药中选取使用频次在70次以上的高频药物有33味,其药效及性味归经与总数据趋势基本相符;(3)系统聚类得到药物核心组合3类;(4)关联规则挖掘出2味药有效组合11组,3味药有效组合15组,4味药有效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障)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1998年至2017年发表的中药治疗慢性再障文献,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库,利用Access数据库、SPSS 19.0、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频数、关联规则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符合纳入标准文献94篇,包括处方94首、中药103味。中药类别14类,使用频数前4位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总频率78.05%。中药使用频数前10位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芪、补骨脂、当归、淫羊藿、熟地黄、生地黄、山茱萸、鹿角胶、菟丝子、女贞子。温性及辛味药物使用频数最高。归经前3位为脾经、肾经、肝经。结论:慢性再障用药以补虚为主,兼以清热、活血、止血。用药以温、寒、甘、辛为主,主归脾、肾、肝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21—2022年某基层中医院骨科中药颗粒应用现状。方法:提取医院骨科用药管理信息系统中2021—2022年含中药颗粒的8 000张处方作为调查对象,由医院主任中医师对中药颗粒处方进行初步整理,提取处方中确诊疾病、中药颗粒名称、用量等变量,对处方中中药颗粒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以使用频率排在前22位的中药颗粒为基层医院高频中药颗粒,对高频中药颗粒进行归类分析、剂量分析及超剂量用药、超适应证用药情况判定。结果:2021—2022年医院骨科8 000张中药颗粒处方高频药物有甘草颗粒、牛膝颗粒、黄芪颗粒等,使用频率>20%的中药颗粒有两味,使用频率>10%的中药有11味,使用频率>5%的中药颗粒有9味。归类分析结果显示,中药颗粒多为补虚药(59.08%)、祛湿药(18.18%)、活血化瘀药(13.64%)。高频中药颗粒剂量规格范围为3~30 g, 3 g、6 g、9 g、10 g和15 g是最常见的剂量。高频中药颗粒适应证与计量基本合理。结论:2021—2022年该基层中医院骨科中药颗粒多用补虚药、祛湿药、活血化瘀药,与骨科常见病补益、祛风湿、活血化瘀的需求基本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分析易无庸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随诊6年中药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易无庸教授门诊处随诊6年的慢性肾衰患者所开具的中药处方及门诊病例资料,通过Python进行一维及二维的数据分析、运用FP-growth算法得出频次前1 000的多维数据分析;使用Gephi软件分层可视化网络图,总结出用药规律及特点。结果:处方中,共用到中药饮片267味,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黄芪(97. 0%);用药结构分析显示,药性方面温药(41. 0%)、寒药(36. 0%)使用频率最高;药味方面甘味药(32. 4%)、苦味药(30. 2%)使用频率最高;药性归经方面入肝经之药(19. 4%)使用频率最高;药物类别方面补虚药(50. 9%)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活血药(17. 7%)。三维、四维分析组合最高的分别是黄芪、牡丹皮、麸炒枳实;黄芪、牡丹皮、麸炒枳实、熟大黄;黄芪、牡丹皮、麸炒枳实、熟大黄、熟地黄。结论:易无庸教授在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治疗上用药主要遵循寒温并用,甘苦共调,益气扶正、补肾活血、疏肝理气、通腑泄浊、健脾祛湿之法,与中医治疗理论相匹配,可为慢性肾衰竭的中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骨伤科疾病中药用药聚集现象,探索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抽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骨伤科门诊处方600张,符合纳入标准587张,用Excel统计各味中药的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运用SPSS 21.0软件对频数前3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入选处方男女患者比例1∶1.34,年龄介于15~86岁,平均年龄为(45.28±5.69)岁;中药频数统计前30位中药药性以温(微温)性最多,药味以甘(淡)味最多,归经以肝(胆)经最多,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最多。前30位高频中药聚类最优结果分为3类:祛风湿类、补虚类、活血化瘀类。结论:骨伤科中药用药以补虚类最多,与发病人群中老年人占比高相关,且四气五味归经情况与该研究相符。骨伤科常用药以这3类为主,本研究中也发现清热药为高频中药,应与岭南湿热气候相关,临床用药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喘证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喘证疾病提供借鉴思路。方法 收集《临证指南医案卷四》哮与喘两篇所涉及到的医案及中药,并对中药进行筛选,实施规范化处理,建立《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喘证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对《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喘证的中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共纳入《临证指南医案》处方30首,共使用中药65味,总中药频数为206次,高频中药(频数≥3)共27味;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药性以温、平、微温为主,三类中药累计频数123次;药味以甘、辛为主,甘味药物使用次数最多,达106次;归经中归肺、肾、脾、心经中药者多;聚类分析中将27味高频中药聚为5类;关联规则分析中共得出39个有效关联规则。结论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喘证用药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基本治法为补益脾肺肾以扶正气、祛痰利湿以攻邪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文献总结和分析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三大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中的中药分类、性、味、归经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35篇文献共涉及79首方剂,18类药物,140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数共881;使用频率前六位的中药类别依次是补虚药(25.09%)、清热药(13.85%)、化痰止咳平喘药(9.42%)、安神药(9.19%)、活血化瘀药(6.81%)和理气药(6.81%);使用频数≥10的中药30味,前十位依次是甘草、石菖蒲、茯苓、大黄、当归、远志、半夏、酸枣仁、郁金和黄芩;药性使用频率最高是寒性(38.02%),寒、凉、平性药物累积频率为68.10%。药味使用频率位于前两位的依次是甘味(30.99%)和苦味(30.14%);归经频率最高的是肝经(16.99%),其次是心经(15.77%)和脾经(15.30%)。结论: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多以补虚、清热、活血、化痰、安神、理气为法,临床常选用具有补虚、清热、燥湿等作用的甘寒、苦寒之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计分析张文红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的用药规律与治疗思路。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结果有效的6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所致不孕症患者的临床医案共计846张处方,对医案相关数据进行频数及关联分析,统计药物使用频率并分析常用药物的功能和药性、药味及对药、角药使用数据。结果:60例PCOS患者共使用187味中药,14108频次。排在前30位的药物使用频率16.43%,其中前9位药物为白术、山药、杜仲、续断、桑寄生、当归、川芎、苍术(使用频率50.00%)。药性中构成比最高为温性(36.36%),其次为平性(23.53%)。药物功能统计补虚药最高(28.87%),其次为治血化瘀药(16.01%)、利水渗湿药(13.26%)。对药使用依次为白术与山药、杜仲与续断、白术与茯苓、杜仲与桑寄生、当归与川芎、茯苓与苍术。角药使用频率前2位为杜仲、续断与桑寄生,桑寄生、续断与菟丝子。结论:张文红教授治疗PCOS所致不孕症用药以温性、平性为主,以补虚、治血、利水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用药规律。方法:以"胃食管反(返)流性咳嗽"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1987年1月至2020年2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相关文献,收集文献中药物及其剂量齐全的处方,录入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对中药名称、归经及分类规范后,使用Excel2007、SPSS Statistics 21.0、SPSS Modeler 18.0分别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156首方剂中共含中药171味,用药频数共计2 033次。171味中药中,频数≥24次的中药共26味,排名前十的常用中药依次为半夏、甘草、陈皮、旋覆花、茯苓、柴胡、代赭石、黄连、黄芩、白芍;171味中药功效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理气药最为常见,归经以肺经、脾经和胃经为主。系统聚类分析后得到9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发现10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胃,病理因素有虚实之分,痰为其病理因素之一,病机为胃失和降、肺气上逆,临床多以二陈汤、左金丸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相关文献分析中药熏洗治疗痔术后肛缘水肿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199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中药熏洗治疗痔术后肛缘水肿的文献,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提取相关信息,行规范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利用Access数据库、SPSS 17.0及SPSS Clement 12.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与关联规则分析,总结中药熏洗治疗痔术后肛缘水肿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01篇,包括处方101首、中药112味。中药类别共19类,使用频数前3位由高到低分别为清热药(主要是清热燥湿药和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泻下药,总频率为56.62%;中药使用频数前5位由高到低依次为黄柏、苦参、芒硝、五倍子、大黄,累计频率为30.69%。所用药物中,寒性药物使用频数为521次(63.00%),苦味594次(41.98%);中药归经前3位为肝经、脾经、大肠经,三者的使用总频率为48.33%。结论 :中药熏洗治疗痔术后肛缘水肿常从祛湿、清热、化瘀着手,用药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利水化瘀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泌尿系结石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提供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100例324份电子病历及处方,并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药物频数、频率统计及系统分层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用药规律。结果:9味药出现频率超过50. 00%,8味药出现频率介于25. 00%~50. 00%,13味药出现频率低于25. 00%。28味中药可以凝聚为4类。结论:利水化瘀法从下焦膀胱湿热瘀阻论治,着重使用膀胱经药物,重视其药物的归经,并且采用地道药材,因地制宜,具有岭南中医药特色。  相似文献   

20.
陆颖  王长德 《新中医》2023,55(8):13-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3月收录的中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处方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77篇文献,120首中药处方,涉及中药86味,总用药频数1 108次,使用频率>5%的有5类,由高到低分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解表药、清热药,累计频率79.25%;单药频次>20的中药有23味,累计频率66.06%,分别为川芎、天麻、白芷、茯苓、栀子、甘草、半夏、白术、丹参、黄芩、柴胡、钩藤、大枣、当归、石菖蒲、陈皮、牛膝、石决明、红花、党参、桃仁、蔓荆子及赤芍;按药性分析,温、寒、平性药较多,甘、苦、辛味药多见,归经多入肝经、心经、肺经、脾经及胃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白芷-川芎是支持度最高的药对。通过对频数≥2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4大类,主要涉及通窍活血汤、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及八珍汤。结论:中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多以活血化瘀、熄风止痉为主,并注重补虚,多以通窍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