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肺复苏与中西医结合急救指南(草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猝死,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现代医学最令人吃惊的发现之一:猝死可以逆转,任何人培训,在任何地方,仅用双手和智慧就可使“死亡”的生命逆转。心肺复苏术(CPR)就是对此所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其后的脑复苏技术又完善了复苏学的含义,称谓心肺脑复苏术(CPCR)。我国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已经使CPCR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早在1800余年前,我国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原始描述;西方医学有记载的心肺复苏史大约为400余年,现在一般认为始于圣经关于口对口人工呼吸为最早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学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过程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各种复苏急救措施以提高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和改善复苏后生活质量,目前已成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独特学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医针灸复苏治疗仪对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院前急救和急诊科住院、留观的心跳骤停患者。共有30例符合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线(常规心肺脑复苏)和治疗组(加用中医心肺复苏治疗),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绝对心脏停搏时间、呼吸暂停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抢救方法,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操作;治疗组在对照组复苏方法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仪治疗,复苏30m in后开始每天2次,每次30m in,连续3天。自复苏开始即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入组即时及复苏后48h抽取外周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行细胞因子(IL-6,IL-1β)检测。结果:经x2检验两组复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复苏即时的细胞因子含量组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72h时治疗组两种细胞因子(IL-6和IL-1β)含量明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心肺复苏仪干预后可降低心肺复苏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机用于超长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超长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治疗组运用心肺复苏机对急诊心搏骤停患者行机械心肺复苏,即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均使用心肺复苏机;对照组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术,即人工胸外按压加呼吸机支持呼吸,且胸外按压实行两人交替进行。在2组抢救措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比较2组病例心肺复苏术后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心肺复苏有效率、复苏成功率以及出院率五项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收缩压及按压有效率、复苏成功率以及出院率四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机可有效提高循环支持效率,增加超长心肺复苏的有效率以及出院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萨勃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萨勃心肺复苏机是一种全自动的、同步胸外心脏按压、间歇正压通气呼吸器.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病症,胸外心脏按压是保证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以往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是我科心肺复苏最为常用的急救技术,然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位置、深度、频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2009年我科引进了美国密执安公司生产的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152例心肺复苏患者(全部为院内抢救)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萨勃机(62例)和标准心肺复苏术(90例)进行复苏,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其中超长心肺复苏患者20例,使用萨勃机心肺复苏仪12例,标准心肺复苏8例,排除就诊时间影响因素后,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标准心肺复苏技术,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应用萨勃机辅助心肺复苏,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通气方式在急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总结3种通气方式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急诊过程中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230例分为3组,在心肺复苏时甲组采用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乙组采用喉罩-气管插管,丙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比较3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急诊存活率及气道成功开放所用的时间。结果甲组45例心肺复苏成功,存活36例;乙组41例心肺复苏成功,存活32例;丙组27例心肺复苏成功,21例存活。3组心肺复苏效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组和乙组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改善时间均明显低于丙组(P均<0.05),且甲组和乙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复苏后1 h和3 h的p H、p(O2)、p(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和喉罩-气管插管用于心肺复苏通气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患者气道成功开放用时短,痛苦减轻,有利于心肺复苏的成功进行。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促进心肺复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黎丽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443-1443,1462
目的探讨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106例心肺复苏患者,按2000年复苏指南和2005年复苏指南进行分组并对比观察。结果2005年指南指导下心肺复苏成功率(17.54%)较2000年复苏指南指导下(4.08%)有显著提高。结论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应用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主要因素。方法:对128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实施下复苏成功率有显著提高。结论:胸外心脏按压的开始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就越高;应用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可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以血清NO、TNF-α、CRP检测与中医辨证分析对36例初步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进行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研究,并与12例健康人相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复苏后气阴两虚型占36.12%,气滞血瘀型占27.78%,痰热闭窍型占19.44%,阳虚欲脱型占16.67%。复苏后血清NO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各中医证型之间,气阴两虚组和痰热闭窍组血清NO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证型之间血清NO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NF-α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证型之间血清TNF-α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复苏后气阴两虚型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气滞血瘀型,再次为痰热闭窍型,阳虚欲脱型最少。复苏成功后24~32h患者血清NO、TNF-α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与各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曲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5):587-588
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探讨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寻求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89例心跳骤停患者根据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心肺或心肺复苏成功者共29例,B组为心肺复苏未成功者60例;两组进行回顾分析。结果A组复苏起始时间、除颤起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年龄均较B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复苏、除颤的时间、年龄及大剂量肾上腺素用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基层医院医务人员2010版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情况,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为全民普及心肺复苏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本市基层乡镇医院医务人员236人,利用问卷的方法调查2010版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情况,并由我科医护人员利用多媒体理论授课,现场演示与讲解相结合,情景模拟的方法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培训,并随机抽取10%进行培训前后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考核.结果 我市基层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水平差,调查对象培训前后心肺复苏技能水平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培训能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水平,若要全民普及心肺复苏技能,首先要培训基层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对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将心脏骤停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复苏组与针灸仪组,均予常规心肺脑复苏,针灸仪组加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结果针灸仪组对复苏后30min、7d、17d相关指标评定,明显优于常规复苏组。结论在传统心肺脑复苏基础上加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脑复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采用"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障碍"或"复苏后脑功能障碍"或"复苏后脑损伤"或"脑功能障碍"或"脑损伤"或"心搏骤停后脑复苏"和主题词"中医"或"中药"或"中药治疗"或"中医治疗"或"中医证型"或"证候",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进行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筛选文献24篇,将数据整理录入Excel 2007,并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证型出现频次前3位是阳气暴脱型、气虚血瘀型和气阴两脱型。方剂/中成药应用频次前3位分别是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及川芎嗪注射液。单味中药的应用频次前6位分别是红参、附子、川芎、麦冬、五味子及当归。聚类分析显示了4组药物:(1)黄芩、板蓝根、珍珠母、水牛角、金银花;(2)川芎、赤芍、红花、当归、丹参、桔梗、柴胡、枳壳、人参、牛膝、生地黄;(3)麝香、冰片、栀子、郁金;(4)牛黄、黄连、朱砂、珍珠、雄黄。结论: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型以虚证为主,用药多为补益类中成药注射液和中药,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和解毒醒神类中药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实习生心肺复苏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学生50名,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25名,工作坊教学组25名,分别予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与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教学,教学时长4课时,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工作坊教学组的学生心肺复苏的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对培训方式的满意度也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教学采用工作坊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操作成绩,而且授课方式也广受学生推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本院53例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建立(复苏成功)大于24h的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应用抢救措施及急救药物,试验组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及成功后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参附注射液。观察复苏成功1、2、6、12、24h,及第2、3天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第1、2、3、5、7天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并比较2组的病死率。结果:试验组5次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心肺复苏成功1h、2h、6h、12h、24h血氧饱和度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之后(不合心肺复苏成功24h)2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参附注射液可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初期血氧饱和度。试验组心肺复苏成功6h之后(不合心肺复苏成功6h)平均动脉压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心肺复苏成功1h、2h、6h平均动脉压,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参附注射液可稳定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远期平均动脉压。病死率试验组为34.6%,对照组为59.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中联合应用参附注射液可能是一种新的协同用药,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对脑复苏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CPR)国际指南》在我国的普及推广,越来越多的心搏骤停(CA)患者经基础复苏恢复了自主循环,但脑复苏成功率仍较低。如何加强以脑复苏为重点的后期复苏阶段的处理,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是国内外医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实验研究表明醒脑静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有效^[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本院行心肺复苏的5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出院成活率以及复苏期间的血压、血气分析、复苏持续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情况、血氧饱和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复苏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59.2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出院成活率为48.1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心肺复苏比较,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自主循环,提高出院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2001年6月—2005年6月382例心肺复苏病例,分析复苏过程中各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382例患者中抢救成功23例。CA患者的年龄、应急反应时间及开始复苏时心电图表现与复苏结果有关;复苏方法中通气方式、肾上腺素剂量对复苏结果有影响。结论年龄小的CA患者复苏成功率高;应急反应时间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CA通气方式选择球囊-面罩通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发生在 CCU病房中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的程序 ,以便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近年来在 CCU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 16例患者 ,其中 6例心跳骤停患者尚存不规则的呼吸 ,首先给予心脏电除颤 ;7例呼吸完全停止的患者先进行人工通气及胸外心脏按压再给予电除颤 ;3例心脏静止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2 m g,异丙肾上腺素1m g,阿托品 2 m g治疗。结果 :16例心脏骤停的患者按上述程序复苏 ,心肺复苏取得了成功。结论 :对发生在 CCU病房中心跳骤停的患者采取上述程序进行复苏 ,能提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有关复苏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有很长的历史,积累了很多经验。现代中医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发明了一些有效的复苏药物。对复苏后的治疗分为辨证论治和辨病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