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anⅡA)和阿司匹林(ASP)对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酮ⅡA对KD患儿的抗炎作用机制,并与传统药物阿司匹林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病例选择为确诊KD的治疗前住院患儿20例,同期门诊同龄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健康对照组。分别取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静脉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并将试验分为4组进行培养,即自然培养组(空白组)、12-肉豆蔻酰-13乙酸佛波酯(PMA)组、PMA+ASP组和PMA+TanⅡA组,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培养后各组细胞中NF-κB表达率,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IL-8的表达量。结果 KD各组中NF-κB的表达率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P=0.000、P=0.000、P=0.000)。KD组中PMA组NF-κB的表达率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P<0.01、P<0.01、P<0.01);PMA+ASP组和PMA+TanⅡA组NF-κB的表达率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的表达量均较PMA组显著降低(P<0.01、P<0.01、P<0.01、P<0.01);PMA+ASA组较PMA+TanⅡA组降低更明显(P<0.01、P<0.05、P<0.01、P<0.01)。NF-κB的表达率与TNF-α、IL-1β、IL-8的表达量呈正直线相关(r=0.842,P<0.01;r=0.898,P<0.01;r=0.801,P<0.01)。结论丹参酮ⅡA在KD急性期PBMCs中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SA相同,即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进而抑制其下游TNF-α、IL-1β、IL-8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兔心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2(SIRT2)/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心力衰竭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心力衰竭组和辛伐他汀组兔每日经耳缘静脉注射1 g·L-1阿霉素生理盐水注射液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正常组兔经耳缘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液;同时,辛伐他汀组兔每日给予1.5 mg·kg-1辛伐他汀灌胃,正常组和心力衰竭组兔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均连续12周。造模结束时各组兔做心脏超声观察心功能情况,并处死取左心室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兔心肌细胞中SIRT2、NF-κB蛋白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心肌组织中SIRT2 mRNA、NF-κB mRNA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心力衰竭组和辛伐他汀组兔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增高(P<0.01);辛伐他汀组兔的LVEF高于心力衰竭组(P<0.01),LVDd低于心力衰竭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心力衰竭组兔心肌细胞SIRT2蛋白阳性表达率降低(P<0.01),辛伐他汀组兔心肌细胞SIRT2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P<0.01),且辛伐他汀组兔心肌细胞SIRT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心力衰竭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心力衰竭组兔心肌细胞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P<0.01),辛伐他汀组兔心肌细胞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降低(P<0.01),且辛伐他汀组兔心肌细胞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心力衰竭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心力衰竭组兔心肌组织中SIRT2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辛伐他汀组兔心肌组织中SIRT2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与心力衰竭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兔心肌组织中SIRT2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心力衰竭组兔心肌组织中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辛伐他汀组兔心肌组织中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1);与心力衰竭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兔心肌组织中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上调SIRT2的表达而抑制NF-κB的表达,从而改善兔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李建英 《广西医学》2015,37(1):37-4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外周血核因子-κB(NF-κB)p65(Ser536)的磷酸化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72例老年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N1组37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d,DN2组3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疗程均为1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6周后hs-CRP、IL-6、IL-1β、TNF-α水平及HOMA-IR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DN2组降低更明显(P<0.05)。DN2组治疗后外周血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DN1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早期DN患者外周血NF-κB p65的活性及hs-CRP、TNF-α、IL-6、IL-1β水平,降低HOMA-IR,改善患者炎症状态及胰岛素敏感性,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PI3K/Akt通路研究豨莶草抗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豨莶草不同剂量(0.45、0.90、1.35 g/kg)组,每组8只,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灌胃给药14d。IR 24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病理学检查,ELISA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和NF-κB含量,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中PI3K、Akt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梗死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范围显著增加,缺血脑组织中PI3K、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1),IL-1β、IL-6、TNF-α和NF-κB含量显著升高(均P<0.01);0.90 g/kg和1.35 g/kg豨莶草能显著降低I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P<0.01),梗死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范围显著减少,PI3K、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均P<0.01),IL-1β、IL-6、TNF-α和NF-κB含量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豨莶草抗IR损伤可能是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NF-κB、TNF-α、IL-1β和IL-6含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苦参素(OM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根据海马神经元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选择OMT的浓度进行实验分组。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脂多糖组;阿司匹林+脂多糖组;苦参素组;苦参素低剂量+脂多糖组;苦参素中剂量+脂多糖组;苦参素高剂量+脂多糖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观察NF-κB/P65核易位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测定海马神经元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 结果 LPS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OMT预处理可以显著减少LPS刺激引起的海马神经元凋亡率(P<0.05)。LPS可以促进海马神经元NF-κB/P65由胞浆转位到胞核,提高海马神经元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而OMT预处理能显著减少LPS对海马神经元NF-κB/P65核易位作用及降低TNF-α和IL-1β的水平(P<0.05)。 结论 LPS诱导海马神经元NF-κB/P65核易位,导致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含量增加;OMT预处理可以抑制海马神经元NF-κB/P65核易位,减少TNF-α和IL-1β的分泌,从而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脂多糖刺激N9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时间和剂量效应。方法不同剂量脂多糖刺激N9小胶质细胞,在不同时间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基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培养基中一氧化氮(NO)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水平。结果刺激6、12 h后,各脂多糖组培养基中IL-1β和N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24 h后1 000、10 000μg.L-1脂多糖组培养基中的IL-1β和NO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刺激30 min后,各脂多糖组培养基中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6、24 h后,各脂多糖组培养基中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 000μg.L-1脂多糖组TNF-α水平最高。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脂多糖组细胞质和细胞核内NF-κB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其中1 000μg.L-1脂多糖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NF-κB蛋白水平最高。结论 1 000μg.L-1脂多糖是激活N9小胶质细胞诱发其炎症反应的最佳剂量,脂多糖作用6 h主要促进TNF-α的释放,作用24 h后则IL-1β和NO的释放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究姜黄素(curcumin)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损伤的作用。 方法 收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riarydisease,COPD)患者(n=30)和健康人(n=30)血液样本, 分离血清,ELISA 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的含量;培养人支气管上皮细 胞 BEAS-2B,并将细胞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LPS处理组(10μg/mL)、LPS+Curcumin(5μmol/L)处理组,ELISA 检测 细胞上清中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 TGF-β的含量,CCK-8法和 EdU 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实时定量 PCR(qRT-PCR)和 Western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lncRNANNT-AS1和 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 NF-κBp65、IκBα的 表达。结果 COPD患者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 TGF-β含量显著升高(均P<0.01);LPS处理显著增强BEAS-2B 细胞增殖能力(P<0.01);LPS处理组细胞上清中的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 TGF-β含量显著升高(均 P< 0.01);同时,LPS组细胞中lncRNA NNT-AS1和 NF-κBp65的表达显著升高(均 P<0.01),IκBα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1);而上述的这些变化在姜黄素处理后均得到显著缓解。结论 姜黄素能够通过调节lncRNA NNT-AS1/NFκB信号通路缓解 LPS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的合成释放。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53-1654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出血患者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核转录因子(NF-κB)水平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脑出血患者404例,按照发病距手术取材时间分为四组,其中≤6h(A组)、6~24h(B组)、24~72h(C组)、>72h(D组),每组101例。另取手术入路中远离血肿的脑组织101例作为对照组。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脑组织IL-1β、TNF-α与NF-κB表达水平,并分析IL-1β、TNF-α与NF-κB表达水平与创伤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经RT-PCR检测,A、B、C、D组与对照组比较,IL-1β、TNF-α与NF-κB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经免疫组化检测,A、B、C、D组与对照组比较,IL-1β、TNF-α与NF-κB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创伤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良好282例,预后不良122例,预后良好患者脑组织IL-1β、TNF-α与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IL-1β、TNF-α、NF-κB与预后均呈负相关(r=-0.701、-0.684、-0.695,P均<0.05)。结论:创伤性脑出血后不同阶段,脑组织中IL-1β、TNF-α与NF-κB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IL-1β、TNF-α与NF-κB表达水平与创伤性脑出血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溃结灵含药血清对Caco-2炎症细胞模型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DNA结合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剂量含药血清干预Caco-2细胞,并以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Caco-2细胞建立炎症细胞模型,收集细胞。采用Trans AM核转录因子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核蛋白NF-κB p65的含量(活性)。【结果】TNF-ɑ与IL-1β诱导的模型组细胞核蛋白NF-κB p65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溃结灵高、中剂量组,蛋白酶抑制剂组和阳性药(柳氮磺胺吡啶)组细胞核蛋白NF-κB p65的含量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溃结灵含药血清对Caco-2炎症细胞模型细胞核蛋白NF-κB p65 DNA结合活性具有一定的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苦味受体38(bitter taste receptor,TAS2R38)探讨久服、误服黄连导致“苦寒败胃”的生物基础。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黄连低(0.5 g/kg)/中(1.5 g/kg)/高(4.5 g/kg)剂量组和苯甲地那铵组(0.225 g/kg),每组12只。各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持续8周。于第2、4、8周处理动物,RT-qPCR检测小鼠胃肠TAS2R38 mRNA表达水平;观察小鼠胃排空、肠推进;ELISA测定小鼠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HE染色评估胃肠黏膜损伤程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苯甲地那铵和黄连均显著增加TAS2R38 mRNA表达水平,其中黄连组呈剂量依赖性(P<0.01);苯甲地那铵延缓胃排空(P<0.05),黄连在第2周时促进胃排空(P<0.01),但在第4、8周则延缓胃排空,特别是中、高剂量组(P<0.05);苯甲地那铵与黄连均呈时间依赖性地抑制肠蠕动,尤以黄连高剂量组表现明显(P<0.01);苯甲地那铵与黄连均抑制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素的分泌(P<0.05,P<0.01);HE染色显示苯甲地那铵和黄连均可损伤胃肠组织。结论长期使用黄连可通过激动TAS2R38,影响小鼠胃肠动力,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加重胃肠组织损伤,可能是其“苦寒败胃”的生物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今考古发现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半夏泻心汤原方中药物用量进行研究,确定原方中衡器计量药物和非衡器计量药物的剂量;半夏泻心汤原方当选用以汉代一两折合现今13.92 g为准,干姜、黄芩、人参、炙甘草均为42 g,黄连14 g,半夏35 g,大枣28 g,且原方用药比例当符合半夏2.5∶黄芩3∶干姜3∶人参3∶炙甘草3∶黄连1∶大枣2;以古今医家对半夏炮制方法的论述和现代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方证研究需要,从药性与毒性的双重角度综合考量,认为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中当以“汤洗去滑”后的半夏为准,“汤洗去滑”亦应该作为现今半夏的常规炮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在方证病机、功效及制方上类近,以致二方的临床应用易为混淆。基于方证相关的学理,结合历代医家的观点,从方证病因病机、治疗立法、制方几个维度对两方的异同进行辨析。结果发现,二方证病机均涉寒热夹杂,中虚胃逆,但在寒热所聚部位、中虚程度及气机升降悖逆机制上有所不同;二方治法均涉及寒热并调、补虚降逆,但在调理部位、补中强度及和中降逆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二方组成均涉及半夏、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但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配伍黄芩,人参用量较大;黄连汤以黄连为君,且用量较大,配伍桂枝;前方去滓再煎以和合药性而助和中之用,后方仅煎一次且小量频服,取药之清气而助分消上下寒热。  相似文献   

14.
段红福  连红兵  张文峰 《中医学报》2021,36(5):1047-1052
目的:观察虎杖对湿热型高脂血症大鼠病证结合模型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饲喂建立基础高脂血症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对照组(高脂饮食+湿热环境组)、模型组(高脂饮食+湿热环境+白酒组)、虎杖(高、低剂量)(15、7.5 g·kg-1)组、反证治疗(干姜,10 g·kg-1)组、血脂康(0.3 g·kg-1)组、辛伐他汀(7.5 mg·kg-1)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另设对照组。末次给药后采集标本,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复合因素建立湿热型高脂血症大鼠病证结合模型制备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虎杖高、低剂量组及血脂康组体质量、肝质量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虎杖高、低剂量组血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TP binding casstte transporter,ABCA1)、卵磷脂胆固醇乙酰转移酶(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虎杖低剂量组作用更显著;而反证治疗组的TC和LDL-C则升高,证明了反证治疗的无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湿热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结论:虎杖治疗湿热型高脂血症的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血脂、抑制炎性因子水平及调控胆固醇逆转运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黄连和白术的配伍对小鼠胃溃疡模型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胃溃疡 模型对照组、雷尼替丁阳性药物组、黄连组、白术组、黄连-白术药对不同配比(黄连:白术为9?1,8?2,7?3,6?4,5?5, 4?6)组。其中黄连组、白术组、黄连-白术药对配比组按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又分别设置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 组。通过对小鼠预防性灌药6 d(正常组和胃溃疡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后灌胃无水乙醇(正常组除外)建立胃溃 疡模型。处死小鼠后取全胃剖开,肉眼观察胃黏膜形态,计算不同处理组溃疡抑制率,确定最佳药材配比与剂量。 在显微镜下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 并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含量,验证最佳配比组抗溃疡 效果。结果: 黄连-白术复方能显著降低无水乙醇致胃小鼠溃疡模型溃疡面积(P<0.001),且配伍后的药效大多明显优 于单用黄连和白术的药效(P<0.05,P<0.01 或P<0.001)。黄连?白术为6?4 配比组抗溃疡效果最显著,且该配比下高剂 量组抗胃溃疡药效明显优于雷尼替丁阳性药物组(P<0.001)。雷尼替丁阳性药物组、黄连高剂量组、白术高剂量组、 黄连+白术(6?4)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溃疡模型小鼠血清中MDA和ET-1 含量(P<0.01 或P<0.001),提高SOD和NO含 量(P<0.01 或P<0.001)。结论: 黄连-白术复方对无水乙醇法致小鼠胃溃疡具有预防作用,该作用表现出配比依赖和 剂量依赖的趋势,其机制可能与黄连和白术的抗氧化、舒张血管等作用有关。二者联合用药表现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的生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对小鼠的镇静作用。方法 分别将清、法、姜半夏配置成低、中、高剂量组,浓度0.45、0.9、1.80g/ml。生半夏配置低、中、高剂量组,浓度0.2、0.4、0.8g/ml。以地西泮为阳性对照组(0.1mg/ml),以注射用水为空白对照组,灌胃给药容积0.2ml/10g。用自发活动仪,分别测定第3、7、14天小鼠昼、夜12和24h自主活动总次数及第7天完成给药3h小鼠5min内自主活动次数。每组小鼠8只。结果 给药结束后3h,地西泮组5min内自主活动次数均少于各半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清半夏、生半夏、姜半夏高剂量组与各组相应的中、低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法半夏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天给药后,生半夏高剂量组白昼及夜间自主活动次数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姜半夏高剂量组在第3天白昼及第7天白昼、夜间自主活动次数均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周后,高、中剂量生半夏组及高剂量姜半夏组对小鼠24h的镇静作用与地西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1周后,高剂量生半夏组白昼自主活动次数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半夏炮制品镇静作用与剂量相关,生半夏镇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知柏药对原料的提取物对小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剂量为30 mg/kg)联合喂食高脂饲料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将16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2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剂量为130 mg/kg),血脂康组(剂量为200 mg/kg),知母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360、90 mg/kg),黄柏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35、45 mg/kg),给药24周。分别在给药8周、16周、24周时,测定血浆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INS)水平;给药10周时,进行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给药24周时检测血浆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注射STZ 5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先升高后明显下降,而空腹血糖显著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FBG、TC、TG、LDL-C、INS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或P0.001);血浆NF-κB活性、TGF-β1及SOD水平显著升高,GSH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知母提取物高、低剂量组,黄柏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小鼠的FBG、TC、TG、LDL-C、INS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经连续给药后,知母提取物高剂量组、黄柏提取物高剂量组小鼠血浆中NF-κB活性,TGF-β1及SOD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01),血浆GSH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知柏药对原料的提取物降糖效果明显,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半夏不同炮制品在小半夏汤中对化疗性大鼠恶心呕吐防治效果的作用差异,确定小半夏汤中最佳半夏炮制品。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7组,各小半夏汤治疗组分别灌胃含有半夏不同炮制品(生半夏或姜半夏或清半夏或法半夏)的小半夏汤1.6 g/kg,昂丹司琼组灌胃昂丹司琼1.3 mg/kg,每12 h 1次,各组均按10 m L/kg容积灌胃给药;首次灌胃1 h后,腹腔注射顺铂6 mg/kg建立化疗性大鼠恶心呕吐模型,每12 h记录大鼠高岭土消耗量,造模24 h后,处死动物,取胃和回肠,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小半夏汤各治疗组均能降低化疗大鼠12 h高岭土摄入量,但组间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生半夏和姜半夏小半夏汤组降低作用最明显。各治疗组胃肠病理形态显示,生半夏和姜半夏小半夏汤组大鼠胃肠组织病理损伤最小。结论:半夏不同炮制品在小半夏汤中均能防治顺铂诱导的化疗性大鼠急性恶心呕吐,但以生半夏小半夏汤和姜半夏小半夏汤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抑制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er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甘草酸(Gly)组,每组8只。正常组大鼠不予任何刺激,假手术组大鼠只咬除T10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和甘草酸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法制备T10不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甘草酸组给予200mg/kg甘草酸灌胃处理,每天1次,连用3天。术后3天取各组大鼠T10段脊髓,应用ELISA法检测脊髓组织HMGB1、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水平,qRT-PCR法检测脊髓组织HMGB1、NF-κB、TNF-α、IL-6、IL-1βmRNA表达量。结果ELISA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HMGB1、NF-κB、TNF-α、IL-6、IL-1β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3139.33±68.89)pg/mL比(1977.42±19.08)pg/mL、(2420.16±30.45)pg/mL比(1390.88±15.32)pg/mL;(244.61±5.49)pg/mL比(103.35±2.20)pg/mL、(271.91±3.24)pg/mL比(138.90±3.34)pg/mL、(109.89±3.33)pg/mL比(47.44±1.94)pg/mL,P均<0.01];甘草酸组大鼠脊髓组织HMGB1、NF-κB、TNF-α、IL-6、IL-1β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2566.91±23.75)pg/mL比(3139.33±68.89)pg/mL、(1728.55±24.27)pg/mL比(2420.16±30.45)pg/mL、(177.50±4.86)pg/mL比(244.61±5.49)pg/mL、(190.77±1.95)pg/mL比(271.91±3.24)pg/mL、(66.38±3.62)pg/mL比(109.89±3.33)pg/mL,P均<0.01]。RT-qPCR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HMGB1、NF-κB、TNF-α、IL-6、IL-1βmRNA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1.25±0.08)比(0.57±0.02)、(1.66±0.04)比(0.76±0.02)、(1.26±0.06)比(0.53±0.03)、(1.73±0.08)比(0.94±0.07)、(1.82±0.07)比(1.01±0.06),P均<0.01];甘草酸组大鼠脊髓组织HMGB1、NF-κB、TNF-α、IL-6、IL-1βmRNA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0.79±0.03)比(1.25±0.08)、(1.14±0.04)比(1.66±0.04)、(0.75±0.03)比(1.26±0.06)、(1.37±0.04)比(1.73±0.08)、(1.31±0.04)比(1.82±0.07),P均<0.01]。结论 HMGB1至少部分参与介导ASCI炎性反应,并与HMGB1依赖的NF-κB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甘草酸可能通过抑制HMGB1/NF-κB通路减轻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考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考查相关经方中甘草的运用规律。发现:经方中甘草的用量以27.8 g居多,最多可用至69.5 g,最小用至3.5 g;生甘草多用于热证、疔毒、疮疡、饮证等,而炙甘草多用于表证、中焦虚弱、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营卫不和等证;经方中未标注用法的甘草并非一定是生甘草,应根据病因、病机、病证以及甘草在方中的作用而定;经方中的炙甘草应当是“炒甘草”,而非蜜炙甘草;甘草能调和诸药,在不同的方剂(可用于散剂、攻剂、温剂、清剂、毒剂)中发挥不同的功效,当方中甘草用量较大或与方中其他药物等量时又可明显体现出主治作用,如治疗肺系疾病、心悸、羸瘦、产后虚等,并能很好地缓解躁、急、痛等症状;甘草常与麻黄、桂枝、大黄、桔梗、芍药、干姜、小麦、大枣等配伍,功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