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观察PFC固定平台假体和RP旋转平台假体2种人工膝关节置换系统治疗成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早期疗效。方法 54例(58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其中固定平台组28例(30膝);旋转平台组26例(28膝)。结果所有患者均获3~54个月随访,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均能直立行走。末次随访时固定平台组、旋转平台组膝关节评分(HSS)与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为(87.20±8.12)、(86.34±6.39)分和(106.73±6.24)°、(107.12±4.5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C与RP假体系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早期假体生存率较满意,术后两者对膝关节功能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的假体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TKA治疗30例晚期膝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33膝).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最大被动屈曲度、HSS评分、疼痛VAS评分,采用HSS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未出现术后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95膝)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随访时间10个月~4年(平均28个月),对其术前、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和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根据生存质量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1.78%,HSS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5.79%,术后在生存质量、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生存质量评价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9例101个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TKA术并进行随访3~36个月。结果根据随访,患者术后HSS评分优92膝,良9膝。优良率达100%。结论采用TKA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采用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的体会.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12例(14膝)TKA术后感染患者,采用一期清创加自制含抗生索骨水泥植入,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获6~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其中10例12膝治愈,1例再次行二期置换后治愈,1例因软组织条件太差致感染无法控制截肢.结论 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采用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效果确切,采用可旋转绞链膝假体翻修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对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的早期效果。[方法]从2011年8月~2012年12月收集了120位患者的样本,包括162例在此期间进行了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膝关节假体(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是通过随机抽样选出的。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前与手术后1、6、12个月进行评估,全部使用标准评分方法 (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结果]A组66位患者共85膝使用的是旋转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3.13±7.18)岁。B组54位患者共77膝使用的是固定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1.35±6.7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25±6.22)个月。全膝关节置换术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的平均膝关节协会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84.5±13.8)分和(82.2±15.7)分,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70.3±20.5)分和(71.4±19.3)分,全膝置换的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平均活动度在一年之后分别为(103.2±13.5)°和(104.3±13.7)°。两组的术后效果并无差异(P0.05)。[结论]在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设计中,当前研究表示没有明显的临床性、功能性和影像学上的差异。研究表明,控制其他可变因素,不论使用旋转平台假体或者固定平台假体设计,都不会在短期随访时间内影响到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膝关节假体主要分为两类:旋转平台假体(rotating platforms,RP)和固定平台假体(fixed bearing,FB),每种又可分为后十字韧带保留型(posterior cruciate retaining,PCR)、后十字韧带牺牲型(posterior cruciate sacrificing,PCS)和后十字韧带替代型即后稳定型(posterior stabilizing,P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0-06采用LINK Sled固定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术治疗的35例(40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术后2周内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股胫角、髋-膝-踝角,评估下肢力线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膝关节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5年4月收治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60~72岁,平均67.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例(66.7%),坠落伤3例(25%),其他伤1例(8.3%)。受伤前均患有中重度骨性关节炎,有不同程度的屈曲内翻畸形。按三柱理论分型:后外侧柱骨折9例,外侧柱骨折3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8例,半月板损伤7例,均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进行一次性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随访期间拍摄X线片及记录关节活动度,并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法(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2~26个月随访,平均(20.5±3.1)个月。术后1周、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时HSS评分:优7例,良3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患者可以较早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强生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两种假体术后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0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9例86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3例46膝应用强生旋转平台,其中男性18例(18膝,39.13%),女性25例(28膝,60.87%);左侧25膝(54.35%),右膝21膝(45.65%),年龄为55~77岁,平均(68±8)岁。36例(40膝)应用强生固定平台,其中男性16例(17膝,42.50%),女性20例(23膝,57.50%);左侧22膝(55.00%),右膝18膝(45.00%)。年龄为54~80岁,平均(67±8)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行固定平台假体或旋转平台假体初次TKA术。分别于手术前后评估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 结果固定平台组或旋转平台组患者的术前活动度与末次随访活动度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801,t=21.470,P<0.05);固定平台组或旋转平台组患者的术前HSS评分与末次随访HSS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180,t=35.053,P<0.05)。固定平台组与旋转平台组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固定平台组与旋转平台组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TKA术后早期临床总体疗效相似。两种假体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无论使用哪种假体,短期随访时间内都不会影响到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 42例(52膝)采用高屈曲度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术后4、12周进行膝关节评分,测量活动度.结果 术前平均膝关节屈曲度(92.6±11.3)°,KSS评分(41.6±4.9)分,功能评分(47.2±6.9)分.术后4周平均KSS评分(86.0±6.8)分,功能评分(83.6±7.8)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15.2±15.7)°;术后12周平均KSS评分(92.7±8.1)分,功能评分(91.5±10.4)分,膝关节活动度(132.0±11.4)°.结论 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病近期疗效明显、确切,能够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症状,获得比常规膝关节假体更大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合并内、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以股骨内外上髁外科轴(surgical epicondylar axis,SEA)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参考轴,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骨性标志,判断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情况。方法2004年7月~2005年1月,对32例(62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例组),男2例,女30例;年龄58~80岁,平均68.9岁;内翻畸形55膝,胫股角平均内翻-8.23°;外翻畸形7膝,胫股角平均外翻+15.48°。于术前行伸膝旋转中立位CT扫描,测量膝关节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并以10个正常膝关节作为对照组,测量SEA中点C与髌腱内1/3连线(BC)和经SEA中点C的垂线(AC)之间的夹角,即α角。结果病例组80%以上膝关节CT图像显示股骨内上髁陷凹;PCA中位数为+2.36°(0~+7.5°);对照组膝关节α角为+6.45±3.68°(0~+11.8°);病例组内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0.85±10.47°(0~+2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外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1.6±7.3°(-6.5~+26.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参考轴线,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处于轻度外旋位;合并内、外翻畸形患者的胫骨假体外旋角度明显增大,容易使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间出现旋转对线不良。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口老龄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逐渐增多,人工全膝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假体的改进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其疗效已被大家公认。2001年11月-2006年11月,我们采用TKA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中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与旋转高屈曲型假体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8例骨关节炎患者施行TKR手术,其中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32例38膝,旋转高屈曲型假体36例44膝,通过测量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knee surgery score,HSS)对两种假体置换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患者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9个月。根据HSS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47例(69.1%),良17例(25.0%),可4例(5.9%),总优良率94.1%。两组之间术前活动度以及术前、末次随访时HS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旋转高屈曲型假体组在末次随访活动度方面较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组为高(P0.05)。结论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运动学上有潜在的优势,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减轻接触应力和假体磨损;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对不需要从事高屈曲活动、经济较为困难以及高龄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假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01—2014-04诊治56例单间室重度KOA,将30例接受TKA治疗的患者纳入TKA组,26例接受UKA治疗的患者纳入UKA组,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9,P=0.982);UK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KA组,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至90°时间短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膝关节屈曲角度及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UKA组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大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KA与T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但UKA术中创伤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采用固定平台型与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发生膝前痛的差异。方法 2008年1月-10月收治72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37例采用固定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固定平台组),35例采用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活动平台组)。固定平台组:男8例,女29例;年龄57~76岁,平均69.6岁。左膝20例,右膝17例。体重55~92 kg,平均66.7 kg。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7.6~37.3,平均26.2。病程3~22年。根据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标准评定膝评分(29.4±15.3)分,功能评分(33.4±16.8)分。髌骨评分(7.2±2.5)分,疼痛评分(2.5±2.2)分。Insall-Salvat(iI-S)指数为1.6±0.3。活动平台组:男9例,女26例;年龄58~73岁,平均68.2岁。左膝30例,右膝5例。体重50~86 kg,平均67.9 kg。BMI为18.4~34.4,平均25.6。病程6~18年。KSS膝评分(30.9±14.7)分,功能评分(31.4±14.4)分。髌骨评分(6.8±3.1)分,疼痛评分(2.0±2.3)分。I-S指数为1.6±0.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术后活动平台组发生膝关节感染1例,膝关节脱位1例,膝关节弹响3例;固定平台组发生膝关节弹响1例。两组末次随访时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髌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以上指标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适合角、外侧髌骨角、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距离、髌骨移位距离及I-S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个月固定平台组7例(18.9%)、活动平台组5例(14.3%)出现膝前痛。两组膝前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7,P=0.634)。术后出现膝前痛患者KSS膝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I-S指数与未出现膝前痛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平台型与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术后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假体旋转评估研究进展,以减少假体旋转不良导致的术后并发症。方法查阅近年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考轴线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可造成屈曲间隙不平衡和髌骨轨迹不良,术前应采用不同方法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并通过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手术前后评估,保证股骨假体的旋转位置良好,使术后膝关节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结论近年发展了多种手术技巧和新技术以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临床应用并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昝强  楚向东  屈强  朱超  王鹏 《中国骨伤》2005,18(12):762-762
自2001年9月-2005年6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82例,行全膝表面置换术治疗的14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2053-2058
[目的]评价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fixed bearing,FB)和旋转平台假体(rotating platforms,RP)的疗效。[方法]64例患者随机接受FB或RP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临床和放射学随访至少2年。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及I-S指数进行髌骨评分;SF-12评分表评估生理及心理状况。术后3、6个月,1、2年复查X线片及上述各项评估。[结果]FB组患者与RP组患者各个随访时间点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疼痛评价、膝关节屈曲活动度、HSS总分、I-S指数及SF-12生理、心理状况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术前I-S指数和术后出现局部膝前痛(HSS疼痛评分<15)的比较,发现高位髌骨患者中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较低位及正常髌骨患者的发生率均升高。[结论]RP假体至少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等同于FB假体。使用两种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3—01使用Oxford Phase Ⅲ移动平台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47例(50膝).观察术后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采用Oxford及AKS评分对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4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6~21)个月。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2例出现内衬脱位,行翻修术,无感染。术后测量下肢力线平均内翻1.2°。Oxford评分:术前平均(24.6±1.9)分,术后平均(41.3±3.5)分。AK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50.5±3.9)分,术后平均(86.9±4.9)分。AK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7.0±6.6)分,术后平均(86.4±9.4)分。术后Oxford、AK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伸直受限,最大屈曲度平均(121.0±6.7)°。结论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短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