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祖国医学运用阴阳学说阐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指导辨证施治。中医认为,疾病虽是千变万化的,但归根到底不外是阴阳变化,所以《内经》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人在大自然中生活,人体内的阴阳变化必须与人体外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维持体内与体外的阴阳平衡,维持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才能使人的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如果这两种平衡都被破坏,人则产生疾病。也就是说,人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时间过程具有周期性相适应的节律,这种节律性变化,现代生物学称为人体内部的生物钟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和阴阳学说为理论特点,认为"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并认为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故具有生态医学的重要特征。现代微生态学是研究机体内正常微生物群及其与宿主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宿主与微生态之间的统一和协调,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今浅谈中医学与微生态学的联系及应用体会,仅作抛砖引玉。1中医整体观与微生态学中医学强调人体机体整体性以及与自然界的统一。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  相似文献   

3.
综合古今研究认为:中医学的阴阳,是中医学方法的一对范畴,是代表人体自身、人体与其所在环境间矛盾与统一关系的符号。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说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中医学的阴阳对立属性、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关系认识生命,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诊察疾病、辨识病证,探求养生方法论防病、治病规律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认为这三种古代哲学思想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 ,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5.
血压变异性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的波动程度,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作用影响,对疾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中医学认为,血压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外在体现,随人体阴阳平衡及气血津液调节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异常血压变异性多由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等引起。血压变化与中医证候分布联系密切,血压的异常变化不仅能够提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还能体现脏腑功能盛衰及阴阳气血的动态变化规律,指导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谈肠道菌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指导治疗。从中医学的思维角度对肠道菌群进行理论分析,初步探讨中医阴阳五行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好的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更能促进微生态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论述中医阴阳学说与稳态、负反馈、植物神经功能等几个生理学中的重要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阴阳学说和生理学之间的联系.认为中医阴阳学说对理解维持人体正常代谢、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植物神经功能等主要生理学问题均有重要的意义,用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理解现代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一直指导着人类的养生和疾病的防治。它从人体自身或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机体受到病邪的侵犯时,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维护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五运六气学说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天之五运与地之六气相结合,推断天、地、月的运动变化规律.运气变化,天地自然有四时节律、日节律、月节律及特殊节律,人体气血阴阳也会随着这种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人体体质的倾向性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认为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息息相通,依据胎儿在母体的孕育及出生时的宇宙干支运气来判断当时的宇宙气化特点,从而推测人的体质倾向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多用寒凉,重视养阴,改变了援易说医、贵阳贱阴的风气,而阴阳学说的基本特征仍体现在温病学派诸家的辨治特色中。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进一步发展了阴阳学说,并将阴阳平衡观体现在其"存津液""养阴血""通阳气"等辨治特色中。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深刻地体现出了"生生文化"。在理论上,中医学用阴阳的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讲求协调阴阳以达平衡、保健康,体现着生生之理;在实践上,中医学是一种"方技",医者根据阴阳二气变化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病变情况,使用适当的方剂调养正气,使生生之气得到调补充盈,从而可以进行不息的生命活动;在疾病的预防上,中医学的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导引以及养生保健的药物有利于维护、培养人体生生之气,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中医学深刻地遵循自然之理,与人的生生之气相通相合,由此助长人体内的生生之气,使人类生命得以延续传承。天地合德而生人,中医学在探求生命健康和治病救人的实践中不断地践行行医之德,同时也是在践行天地之德。简而言之,中医学是一门用生生之具去循生生之理、助生生之气、行生生之德,最终达生生之道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认为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指导着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现有的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五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为实现人体阴平阳秘状态所采用的认识病机的方法。中医病机,实质上是指以中医的视角和思维认识从健康到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而气为一元与阴阳、藏象、气血津液、六经等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肾气、肾精、肾阴、肾阳共同构成了中医学"肾"的概念。而肾气、肾精、肾阳、肾阴的概念并非产生于同一时期,肾阴、肾阳概念的产生晚于肾气、肾精,并且受到彼时盛行的理学影响颇深。肾阴、肾阳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为了修正《黄帝内经》《难经》相关理论的不自洽,又适逢其会地成为了景岳学术观点嬗变的滥觞。景岳之"真元论""大宝论"使右归思想日趋完善,也为景岳创制右归丸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肿瘤微环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综合动态系统。在整个肿瘤进程中,肿瘤微环境不断进化重构,宿主与肿瘤互相斗争,这与中医学机体内环境"阴阳失衡"所致的恶性循环过程,即正邪交争的动态演化过程存在着共通点。中医学在整体观指导下辨证论治,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为总则,可"重塑"肿瘤微环境,达到阴平阳秘的稳态,从而有效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与发展。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不仅可发挥抗肿瘤复发转移以及减毒增效、逆转耐药的效应,还可改善肿瘤微环境乏氧、酸中毒、慢性炎症以及免疫抑制的状态,在重塑肿瘤微环境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中医药抗肿瘤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三阴三阳经脉的命名规律,丰富中医学基础理论,从"开阖枢"理论出发,分析其与十二经脉的相关性。三阴经主转输受纳,手、足太阴经为"开",司运化,纳运清气与水谷精微,故肺与脾为太阴经;手、足厥阴经为"阖",司潜藏阴血,使阴血注脉藏肝,故心包与肝为厥阴经;手、足少阴经为"枢",司枢"血",水火二脏交通互济,共为化血之枢纽,故心与肾为少阴经。三阳经主布散排泄,手、足太阳经为"开",主布散,上布津液,下散废液与糟粕,故小肠与膀胱为太阳经;手、足阳明经为"阖",主受纳通降,受水谷而腐熟,降食糜而化糟粕,故大肠与胃为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枢",主枢"气",通行诸气,通达阴阳而共为气化之枢纽,故三焦与胆为少阳经。因此,认为"开阖枢"理论与十二经脉联系紧密,深刻影响着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规律与功能协调等方面,该理论应是《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脉命名规律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表述健康状态的概念十分类似,它们分别是平衡与稳态。中医学不仅以平衡(阴平阳秘)作为健康的标志,还在临床上把治疗的目标定为"以平为期"。现代医学稳态概念的提出已近100年,其维稳机制的认识是从最初的"拮抗装置"到后来的负反馈原理,以及结构稳定性的发现,但稳态理念一直停留在生理学层面,没有更多地运用到临床医学中。一直到21世纪初开始的系统医学研究才使它有了新的开拓。系统医学的稳态可以用方向盘或直角坐标系里的功能曲线蛛网模型来图示。方向盘可以直观地表述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而基于稳态蛛网模型分析提出的系统医学基本公式,对于指导中西医临床具有普适意义。它可深入解读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定义并分析疾病内、外因之间的数学关系,有利于把握"治未病"及稳态调节过程等。应用系统医学的稳态理念解释或整合中医平衡,可促进中医的现代化与系统中医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医治疗一例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并说明中医治疗疾病以纠正阴阳失衡为总纲,逐渐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积极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至今仍发挥着科学的指导作用。为求明确经旨之深义,而从其理论依据,所内蕴的涵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  相似文献   

19.
对心动过缓的病因病机进行讨论,其中阳损阴盛是病机要点;对心动过缓植入起搏器后的中医病机演变进行讨论,起搏器似"瘤"于体内,此时病机与"癌病"有相似之处,最终将导致阳气耗损、五脏俱虚,在治疗上亦可借鉴。膏方善调缓病,在起搏器术后调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更易于为患者所接受,且与时运相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积极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至今仍发挥着科学的指导作用。为求明确经旨之深义,而从其理论依据,所内蕴的涵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