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金培祥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
浅谈“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金培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温病,治则历代温病学家,根据其临证心得,对温病之机理证治,各抒已见,皆有发挥。但对保津养阴之强调,则几无例外。“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在《温热论》、《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3.
4.
周燕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37-38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邪为阳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液。人体的阴液包括津液和精血,生理情况下,精、血互为滋生,精足则血旺;反之,血耗则精亏。温病的阴伤包括津液、营阴、血液、阴精的耗伤。在温病的初期,以津液耗伤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特别是在温病的后期,则以营阴、血液的耗伤为主,其中也包括津液的耗伤。阴液的存亡对病变的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当温邪伤阴后,每可导致阳热亢盛,加重阴伤。由于阴液不足,加上血液受邪热煎熬后,可引起脉道涸涩,血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或加剧出血。阴液大伤还可导致人体抗邪、透邪外出的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伤寒论》中的清热法、攻下法与滋阴法,化裁经方,立新治法,并拓展了临床运用范围。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在解表祛邪方面,伤寒以汗法为治疗手段,而温病以汗法为治疗目的;伤寒并有温阳、利水、通津等其他治法,温病以清热存阴、滋阴养血法治疗动风病证;伤寒治疗“护阳气”思想占主要地位,“存津液”则处次要地位,而温病治疗“救阴”思想占主要地位。[结论]在《伤寒论》中,阴液损伤可以是某一经病的病机,也可以是某病证的主症之一,或者可作为防患于未然思想,寓于解表祛邪之中;而温病阴伤作为病机,贯穿病程始终。伤寒部分存阴治法,被温病医家继承并发展,形成了温病坚阴育阴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起病急骤、热象偏重、传变迅速、易化燥伤阴,甚至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卫分证是温病的初起阶段,指温邪初犯人体,肺卫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类型[1]。对于温病卫分证的治疗,古今医家各抒己见,却扑朔迷离,模棱两可,唯叶天士之言字字珠玑,其法在临床上可取得立竿见影之效。然而细细斟酌 相似文献
7.
罗金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5,(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语出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是叶氏论述湿温病证治疗宜忌时提出的。后世对该句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利小便”意在“淡渗利湿,则湿 相似文献
8.
9.
清代医家叶香岩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论点,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本文拟就其基本内容和应用原则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气和津液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关系十分密切,互根互用,相互影响,任何一方发生失常均会导致另一方发生病理变化.特别是气的失常更为重要.糖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就由于气失常(包括气的虚损和气机失常)导致津液失常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在调(调理、护养)气,生津的基础上配伍固摄、润燥的药物,然后结合辨证联合用药,方为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1.
戴芳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8,(1)
本文对温病运用“苦味坚阴”的源流,涵义和应用范围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讨论中指出,“苦味坚阴”系指用苦味寒药直折热势,以达到固护津液的目的,非指苦寒之药可以滋养阴液。 相似文献
12.
“汗出而散”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你若燔炭,汗出而散.”此句通常被释为治法.如唐·王冰注曰:“此重明可汗之理也,为体若燔炭之炎热者,何以损之,必以汗出为热气施散.”明·张介宾亦曰;“体热若燔炭,必须汗出,邪乃得散.”历代多遵而释之以治法,对此如不深究似无疑义.其实,此有两点难圆其说.其一,纵观《生气通天论》对各种具体病证只描述病因和主症,而不言其治法.在论及疾病传变时也不过是提到“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的基本原则和告诫而已.试想,如果“汗出而散”是言治法,则其他病证(至少“因于寒”、“因于湿”、“因于气”三者)也都应列出相应的治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重温吴氏《瘟疫论》中"邪留血分,解以发斑"之治则,通过对古今医家对"血分发斑"认识的解读,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邪留血分,解以发斑"有两层含义:①斑疹向外透发,邪气有外达之机;②通过对已露斑疹的辨别,可以测知邪气外透的程度、轻重深浅以及邪正盛衰,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以图邪解病愈。"发斑"之法,固然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而其关键在于宣通气机。 相似文献
14.
综合历代医家对湿温病诊治的认识,分析了利小便通阳法在湿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把通阳法在治疗湿温病和杂病中的用法相鉴别。提出治疗湿温病通阳三法;即发汗通阳,利小便通阳,综合通阳。 相似文献
15.
凡是由致病因素造成程度不同的阴液损耗者,谓之伤阴。“阴液”大致包括如下内容:血液、体液、消化液、汗液、痰液及水分等。伤阴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有轻、中、重度之分。轻度伤阴往往由机体自身来矫正,如口渴则想饮水。中度以上的伤阴,必须进行治疗。倘若因治疗不及时或疗法不妥当,造成伤阴加重,严重时可发展成阴、气两伤,以至由亡阴进展到亡阳的地步,给抢救造成困难。 相似文献
16.
1血汗同源,互化互用就血与汗而言,它们都是机体器官代谢活动的产物。但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汗是机体排泄出的代谢废物,其本身不具有生理功能。那么两者之间有关系吗?回答是肯定的,它们主要是通过精、气和津液及其气化运动而密切相关的,而生理上“血汗同源”,在病理上则互相影响。主要体现在血与津液,津液与汗两个方面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7.
以23例肾功能不全与20例肾功正常患者的唾液尿素氮、钠、钾、舌面pH值和血液的相应生化检查作对照。结果唾液尿素氮、钾与血尿素氮、钾成正相关性。证实了中医“津血同源”“肾为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19.
浅谈温病治疗中的“存津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松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1,(Z1)
“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是温病学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温病各个阶段中,由于温邪极易化燥伤津,只有重视保存津液,才能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分别就“何谓‘津液’”、“津液与温病之关系”、“温病伤津之表现”、“顾护津液——温病治疗要领”、“温病保津存阴诸法”等5个方面加以阐述。温病初期阶段,以清邪为主,但应注意避免损耗津液;极期阶段,治疗仍以清邪为主,但还应适当加用养阴生津之品,以补充被损耗之津液;后期阶段,由于津液历受温邪戕害,此时救阴即为急务。即温病的治疗,从初期阶段经极期阶段至后期阶段,用药从清邪为主、存阴为辅渐转为存阴为主、清邪为辅,切实做到护津液于未伤,养阴津于己耗,救真阴于将竭。 相似文献
20.